猪痢疾的类症鉴别及防治措施
2015-08-15勒咱
勒 咱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宋乡农业服务中心,666203)
1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厌氧螺旋体,两端尖锐,呈活泼的蛇形;本病原属于严格的厌氧菌,对培养基的要求特别严格,分离培养较为困难。
猪痢疾密螺旋体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加热及阳光照射均可将其灭活。
2 流行特点
2.1 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多发生于2-3月龄的幼猪,相比大猪而言,小猪的病死率相对较高。
2.2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康复猪带菌时间可长达数月,常经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猪圈、饲槽、用具、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若不慎引进带菌猪则会加大本病暴发率。
2.3 本病无显著季节性,有较长流行期。当遇到阴雨潮湿、饲养管理差、环境卫生不良、气候多变及饲料突换、拥挤、运输等各种应激因素时,往往会降低猪体抵抗力,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3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2周,长达 2-3个月。根据病程长短不一,一般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下面分述之:
3.1 最急性:多见于本病流行初期。个别病猪不表现症状突然死亡。大部分病例出现严重下痢、食欲废绝。粪便先呈灰黄软状,继而水泻,含有黏液血块,且混有脱落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碎片,腥臭味。病猪肛门松弛、精神沉郁,寒颤、眼球下陷,常抽搐而亡,病程12-24 h。
3.2 急性:猪群暴发本病时常呈急性,病猪开始排软稀粪,随后排出含有大量半透明黏液使粪呈胶原样,且多数含混有凝血块及黑红色脱落的黏膜组织碎片。病猪食欲减退,腹痛、喜饮水,机体逐渐消瘦,耐过猪转为慢性,病程7-10 d。
3.3 慢性:多见于本病流行的中后期。病猪食欲减退或正常,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下痢时粪中有黑红色血液及黏液,里急后重,反复发生。慢性病程在4周以上,部分病例康复后又会复发,成为较难净化的顽固性疾病。
4 剖检病变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病变局限于大肠,尤以回盲结合处明显,肝、脾、肾无明显病变。急性可见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盲肠、大肠、结肠黏膜肿胀、出血,并覆有黏液和带血块的纤维素。肠内容物软至稀薄,混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直肠粘膜肥厚,大肠黏膜表面坏死,形成灰色或黄色假膜呈麸皮样,剥去伪膜露出糜烂面;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
5 鉴别诊断
5.1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具体确诊可进行实验室诊断,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定,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及凝集试验等。
5.2 类症鉴别
应注意本病同猪副伤寒、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及猪流行性腹泻等病的鉴别。
5.2.1 猪副伤寒:病猪耳根、胸前、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粪便恶臭呈黄绿色或灰白色。病死猪剖检全身浆膜、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肾皮质苍白,有出血点;肝实质可见糖麸状细小黄灰色坏死点;脾肿大呈暗蓝色。
5.2.2 猪传染性胃肠炎:多发病于寒冷冬季和初春季节,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病死猪剖检可见肠壁菲薄呈半透明状。脾脏肿大;肾包囊下和膀胱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5.2.3 猪轮状病毒病:多发于冬春季节。特征性病变主要位于胃肠道,以小肠的变化最明显;胃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壁菲薄半透明,肠内容浆性或水样,呈灰黑色或灰黄色或。
5.2.4 猪流行性腹泻:多发于寒冷冬季,以断奶猪发病常见,成年猪发病后反复呕吐。对病死猪剖检,具有特征性的病变主要见于小肠,肠绒毛显著萎缩。
6 防治措施
6.1 病猪初期可采用双黄连等止泻药物,并辅以电解多维、氨基维他饮水,补充过度消耗的维生素,适当投用消炎药物;病猪衰竭症状则需考虑强心,症状缓解后投以大剂量的止泻、消炎药物,止泻后可投给健胃剂以恢复病猪消化功能。
6.2 采用林肯霉素、奇效菌素或上霉素按100~200mg/kg拌料,连用3-5d;采用0.5%痢菌净,按2-5mL/kg体重,1次/12h,连用3-5d,对猪痢疾病有显著疗效。
6.3 严禁从疫区引进猪只,确需引进时则应隔离检疫一个月以上;实行全进全出的单一饲养制,尽量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加强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粪便;在无病猪场一旦发现病猪,最好及时淘汰,并采用1%来苏儿消毒对圈舍及周边彻底清扫、消毒。
[1]王晓伟,朱文秀.猪痢疾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9,06.
[2]孟凡祥.猪痢疾的诊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6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