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寄生虫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15-08-15李正双
李正双
(会泽县鲁纳乡畜牧兽医站,云南 会泽 654215)
寄生虫病是在目前生猪养殖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以猪为宿主的寄生虫很多,且大多是属于人畜共患病,科学防治猪的寄生虫病,既是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需要,更是提高整个社会的卫生水平,保障人类健康的迫切需要。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经常发生,几乎各种畜禽都不同程度的感染寄生虫。由于寄生虫病一般不会造成畜禽的快速大批死亡,常被养殖户忽视。其实寄生虫病的发生对畜禽的生长极为不利,对养殖业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做好寄生虫病的防治不但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为养猪户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 猪寄生虫的危害
1.1 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猪囊虫、猪旋毛虫,日本血吸虫、肝片形吸虫、裂头蚴、猪孢子虫、华支睾吸虫,弓形虫、附红细胞体等是人、猪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当人吃了含有旋毛虫包囊的肉后,包囊被消化,幼虫逸出,钻入十二指肠和空肠的黏膜;人感染猪孢子虫是由于进食了未经煮熟或生的带有猪孢子虫包囊的猪肉,人感染后会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头痛及发热等症状。形虫病是由冈地弓形虫寄生所致的人畜共患病,人感染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变硬、伴有长时间低热、疲倦、肌肉酸痛,如寄生在视网膜可致失明,先天性弓形虫病,可导致流产、死产或婴儿出现弓形虫病症状。猪囊虫病是由人的有钩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猪的肌肉组织中引起的寄生虫病,患此病的猪的肉,俗称“豆猪肉”,人猪共患,同为宿主。患裂头蚴病时,表现为四肢、面部、颈部、背部皮下豆粒大结节及肌肉酸痛、疲乏无力、痉挛等,若虫体寄生于脑,可出现癫痫,寄生在眼和声带,会引起失明和变哑。猪吃进人的有钩绦虫卵,便在肌肉中形成囊虫,人吃了未经煮熟的猪囊虫肉又在肠道里变成绦虫,这样循环不已。如果人吃了绦虫卵也会在肌肉中生成囊虫。如猪细颈囊尾蚴寄生于人、猪各部横纹肌及心脏、脑、眼等器官,引起的危害十分严重,人患绦滴虫病时,出现贫血、消瘦、腹痛、消化不良、拉稀等。不仅影响养猪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更是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1.2 患有寄生虫病的猪,可诱发各种疾病
如立克次氏体、附红细胞体、细小病毒等,严重影响畜禽的健康生长,降低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如怀孕母猪胎儿发育不良,甚至造成隐性流产、新生仔猪体小和窝产仔数少等。
1.3 寄生虫病对经济效益影响极大
寄生虫感染可使育肥猪生长速度下降8%~15%,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猪疥癣病是由疥螨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以激烈瘙痒为特征。大小猪均能感染,严重的皮肤出现皱褶或龟裂,食欲不振,逐渐消瘦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有些寄生虫的寄生可使大量的肉、内脏、毛皮不能利用而废弃,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1.4 寄生虫病使猪易感细菌性疾病
肠道蛔虫感染会使细菌性肠炎发病率增加;蛔虫移行至肺脏或后圆线虫感染,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症状;蛔虫移行至肝脏或肝片吸虫感染,会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甚至会出现黄疸性疾病;疥螨的存在,会易感葡萄球菌、坏死杆菌等。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驱虫药
1)预防性驱虫。在于消灭寄生虫,保证猪的健康,防止病原扩散。多数畜禽寄生虫病都是呈慢性过程,常被人们忽视,使畜禽生产性能下降10%以上。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应在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或引起严重损失之前,及时组织定期驱虫,一般正常情况下每三个月使用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驱虫一次。
2)治疗性驱虫。旨在消灭已确诊的畜禽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解除危害,消灭病原,对健康畜禽也起到预防作用,如果同时采取一些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的措施,效果将会更好。驱虫时选准驱虫时机、掌握好驱虫药物的剂量、驱虫周期及宿主差异性等等。
3)选好驱虫药。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使用驱虫、杀虫药物要求剂量准确,有针对性选择广谱高效低毒的药物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用药是根治寄生虫病的关键。如使用敌百虫,按猪的体重计算80~100mg/kg,一次最高剂量不得超过6g,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不能与碱性药物配合或同时使用;二是不能超过治疗剂量。内服敌百虫时,应配为1%~3%的浓度,浓度过低效果不好,浓度过高副作用加大,为缓和其对胃的刺激性,应与适量淀粉配合使用。一般来说粉剂和片剂适用于清除消化道的寄生虫,针剂则适用于清除寄生在呼吸系统和肝、肾等器官的虫体,乳剂用于防治蜱螨等体外寄生虫较恰当。但无论选用何种药物,用一段时间后最好更换另一种,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驱虫效果。常用驱虫药剂量标准如下:目前最好的驱线虫和外寄生虫药有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使用阿维菌素浇泼剂0.3mg/kg经体表给药或阿维菌素注射液0.2mg/kg皮下注射,对痒螨有极强的杀灭作用,但对吸虫和绦虫没有作用;盐酸左咪唑8mg/kg体重拌料,或以0.08%拌料El服或混饲,针剂5mg/kg,皮下注射对线虫有较好效果。
抗吸虫药有硝硫氰胺口服或混饲量每天6~7 mg/kg;硫双二氯酚每日80~100mg/kg对猪姜片吸虫有一定的驱除效果。驱囊虫药有吡喹酮每天60 mg/kg,分2~3次服;抗弓形体病用磺胺6甲氧嘧啶静脉注射,用量0.5mg/kg,待病情缓解后,可减少用药次数,或改为口服疗法,肌肉注射药量大时,一定要采用多点、深部肌注,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2.2 消灭中间宿主及切断传播媒介
消灭中间宿主或对其(如犬,猫等)进行驱虫以切断传播媒介是防止传播寄生虫病的有效措施。许多畜禽寄生虫在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有中间寄主和传播媒介的参与,各种病原体可通过动物之间的密切接触而感染。
2.3 粪便无害化处理
大多数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卵囊是随着畜禽粪便排出体外,经一定时间的发育再次侵袭动物,因此,加强粪便管理、避免病原扩散、环境定期消毒,对动物的排泄物做无害化处理,是对控制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非常重要手段。在寄生虫病流行区,应将畜禽粪便,尤其是驱虫后的粪便集中起来,根据各地情况和习惯,结合农田积肥进行堆积发酵,生物热可使温度上升到60~70℃,经2~3周就可杀死粪便中的虫卵、幼虫、卵囊,处理的粪便一般3个月后方可作为农家肥。
2.4 加强饲养管理与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是减少感染和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饲养畜禽时,要搞好环境卫生,猪场在进栏前出栏后用5%热火碱水消毒圈舍,并适当在饲料中增加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添加青绿饲料等,以提高猪体抵抗寄生虫感染的能力;此外还应采取措施尽可能让猪不接触病原。寄生虫病主要危害幼龄畜禽,在有条件时最好能将成年和幼龄畜禽分开饲养,以减少幼畜禽的感染机会。另外,引进的畜禽要进行隔离检疫,确定无病时再合群,以避免当地本来没有的寄生虫病发生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