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分析

2015-08-15李春梅汪薇薇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全球化

□ 邬 江 李春梅 汪薇薇

网络时代为意识形态中最古老的概念“民族主义”带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互联网使民族主义更加便捷地获得了充分表达的途径与渠道,由此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网络民族主义也是一把“双刃剑”,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需要正确对待网络民族主义,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随着民族国家的出现,作为其意识形态凭借的民族主义也逐渐发展起来,“它要求人们认同其民族群体的利益,并支持创建一个国家,即民族国家,来维护这些利益。”

网络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网络上的表达形式,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借助网络这种新兴媒介,并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对网络和现实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潮,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

网络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首先,中国近代百年沉重的屈辱历史和民族挫折“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沉淀于心理深处的民族复兴情结”。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力不断提升,日益成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涨,为网络民族主义提供了心理因素与情感基础。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与其他国家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有些国人把这些冲突同中国近代史上遭受侵略的屈辱历史联系起来,加上全球化带来的民族认同危机,导致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使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其简捷性、交互性、跨地域性、开放性让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能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民族主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平台。进入新世纪以来,从2003年中日钓鱼岛争端引发的抗日游行,到2008年灾难频发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近年来与东南亚各国的南海争端,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受损都掀起了网络民族主义大潮,使民族主义言论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发酵,这些言论大多都会得到大众的迎合并得到再次传播,甚至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如在涉日事件中出现的各种抗日游行,可以看出网络民族主义有相当强大的动员性,可能是最强烈、最有效、最富有情感感召力的一种意识形态。

二、网络民族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双重影响

1.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构成的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根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潮大量涌入,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网络的出现使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复杂化的特征。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实现了低成本大范围的信息传递,完全统一的舆论已经不再可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被弱化。

而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对主流意识形态起到了补充作用,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是观念和思想的上层建筑,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建立在民族情感之上,借助网络载体表达或追求实现国家富强的理想,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核心的爱国主义紧密相连。而意识形态具备动员、激励、团结、整合、教化的功能,网络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因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在现实社会中能够起到最强烈和最有成效的号召作用。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是每个中国人心中对本民族最深厚情感的体现,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受损的时候,网络民族主义就会在网络上形成有影响的网络舆论,当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适时发出爱国主义的话语时,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称赞,其话语就得到民众的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就得到了加强。

2.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弱化,除了因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阶层分化等导致思想多元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思想的进入。全球化背景下,出于维护自己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安全的目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对抗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利用其强大的文化产业优势,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运用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强势推行和宣传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挑战。而民族主义这一意识形态旨在表达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抵制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侵蚀来维护民族与国家的根本利益,这也正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称作当代民族主义运动的重要标准与体现。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也不列外,如从2005年开始的汉服运动以及每年圣诞节前后出现的抵制国外节日的风潮都印证了这一点。这是网络民族主义通过抵制全球一体化对本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消解来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纯洁性,从而力争在全球化过程中实现本民族传统的现代化,促使本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产生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来唤醒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体现,这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思潮的侵蚀,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3.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扰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网络民族主义是把“双刃剑”,在发挥其正面功能时,也发挥着负面效应。首先,从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和起因即民族利益和尊严受损来看,它是基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有时会导致偏激、强烈排外甚至攻击性的行为。如日本地震期间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幸灾乐祸的言论,这种极端行为对大众尤其是对青少年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提倡的理性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本质区别。其次,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性,使得短时间内发生的突发事件,由于主流媒体无法事先预见而没有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和评论,但网络上已经迅速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对舆论的引导。

4.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抗

首先,全球化环境下,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全面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和胸怀。理性的网络民族主义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思想的侵蚀,但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则是盲目排外。同时,这种基于外在压力而产生的“应激性”的民族主义,就其本身来说只是一种话语的操作平台,缺少系统性的构建,必须与其他的主义相结合,才能进入实际政治运作状态,而就当下而言,最有可能与网络民族主义结合的是激进主义,这种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相结合而重新获得生命的思潮,不但主张退出经济全球化,还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起来,主张重新回到闭关锁国的状态。可以说,这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对抗和挑战。

其次,民族主义除了因外部刺激而产生,民族内部出现问题时也会导致其兴起。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往往表现得更加明显。当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严峻的问题,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带来的冲突和矛盾凸显。党和国家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战略,才是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但极端网络民族主义者,对当前中国出现的问题充满了焦虑感,面对社会问题表现为情绪型“内政愤懑”,喜欢谈论和传播社会负面现象,对社会发展模式和制度不满,喜欢用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扩大化,这种思潮在网络上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实践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政治资源,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非常必要的。

1.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引领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诉求

全球化潮流中,国家要想实现快速健康发展,不能与世隔绝,民族精神的发展也是如此,在和平与发展的年代就要有开放的民族心态。但网络民族主义极端、非理性的一面高举所谓爱国主义旗帜,充满民粹主义特点和暴力倾向,背离了中国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不利于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因此,将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价值诉求和最高目标,树立的合理开放、积极健康的现代民族主义观念,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2.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理性发展

极端的网络民族主义固执己见,排斥其他观点,拒绝各种观点之间进行自由平等的交流,拒绝与持其他观点的人平等共处。因此,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需要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引领下摒弃极端言论、排外思想等消极因素,在自由、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发扬网络民族主义增强民族聚合力和向心力、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拓展公民表达形式和途径的作用。同时通过树立依法治网的社会主义法理权威,加强立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规范网络民族主义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这对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网络氛围,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3.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领网络民族主义树立宽容、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重要一条,是公民个人行为层面的价值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纽带。而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必须冲破狭隘的民族视野,用宽容、开放的心态消解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激进、保守、狭隘、敌视与对抗的思维。网络民族主义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合理开放、积极健康的网络民族主义与宽容、理性、开放的爱国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理性民族主义对于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2]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4).

[3]卜建华.极端网络民族主义倾向的表现及其批判[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13(2).

[4]虢美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全球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