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历程回顾与趋向研究
2015-08-14郑健
摘 要: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创编和推行的长拳规定套路进行回顾,系统梳理其沿着普及和竞赛两条主线发展的演变历程,并就长拳规定套路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征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此全面认识和把握其发展的趋向,旨在为今后长拳规定套路的创编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长拳;规定套路;发展历程;趋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3-0036-07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review of the Changquan's regulating routines which have been created and spread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a, systematically clarifying their evolvement course from the two development mainlines of popularity and competition and making some rational analysis on the Changquan's regulating routines'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represented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fore, after fully understanding Changquan and grasping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we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creating the Changquan's regulating routin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Wushu; Changquan; regulating routines; development course; trend studies
“考世系,知始终。”要想把握一个事物的发展趋向,必先了解其过去,其发展规律也必然体现在具体的发展历程中。如不了解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历程,就无法全面了解长拳套路的发展规律,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其发展趋向。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编了“长拳比赛规定套路”“甲、乙组长拳”和“初级长拳”以来,先后又创编了“少年拳”“青年拳”“少年规定拳”“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一至三套)”以及长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一至六段)。长拳规定套路近60年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创新变革的过程中,由于其技术动作的相对规范化与标准化,所以对武术套路,特别是长拳类武术套路的发展有着较高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因此,从历史的视角对长拳规定套路进行阶段性回顾与分析,有利于把握其发展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与特征。同时客观地看待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并探析其未来发展的趋向,也有益于为新时期长拳的改革创新与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 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武术是被作为一项体育形式导入,政府出于国家政权的整体利益把武术界定在民间体育形式的范畴内[1],以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武术套路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按照现代体育的运动项目来发展。长拳项目便是从利于竞赛的目的出发,将在群众中流传广泛的查、华、炮、红、少林等拳种的技术风格进行创新的拳种。既适合基础武术训练,又适合于进行竞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是现代长拳产生的直接原因[2]。
本研究按照长拳规定套路创编的时间溯源,对其近6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同时结合武术长拳套路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特点,大体可将其分为五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普及推广阶段、不断完善阶段、国际化发展阶段和探索转型阶段。
1.1 初步形成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了与60年代初准备实行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度(因种种原因,武术运动员等级制在当时未能实行)的设想相适应,在原国家体委的领导下,于1957年-1959年组织了蔡龙云、张文广、温敬铭等武术专家在原有传统套路(查拳、华拳、红拳、炮拳、少林拳等拳种)的基础上整理并编写了“长拳比赛规定套路”“甲、乙组长拳”“初级长拳”等套路,这为长拳的普及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1 长拳比赛规定套路
原国家体委于1958年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在《武术竞赛规则》的指导下编制了与之相适应的拳、刀、剑、枪、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其中“长拳比赛规定套路”保留了查拳、华拳等传统套路的技击特点和技术风格,难度适中[3]。其中,不乏经典动作招式,如:第一段中“弓步搂手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冲拳—提膝穿掌—虚步挑(撩)掌” 的动作组合内容,乃是被人们称为“五步拳”的长拳入门套路,成为武术初学者经常习练的基本动作组合。
1.1.2 甲、乙组长拳
长拳比赛规定套路的创编,可以使武术竞赛中采用相同的规定套路比赛,其结构、布局、路线等基本一致,比赛条件极为接近,使得竞赛变得更为公平与合理,但也造成了比赛内容千篇一律,未能体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等因素的差异,加之动作难度不大,造成了比赛的区分度不大,反而不易于评判。在此背景下创编的甲、乙组规定套路,套路中既有性别、年龄的区分,又增加了动作难度。
甲组长拳分为“甲组男子长拳”和“甲组女子长拳”,二者曾纳入1978年体育系通用教材《武术》的教学内容[4],还作为全国武术比赛的规定套路断断续续使用至1979年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成为运动员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甲组男、女长拳套路的动作内容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的编排内容、套路结构基本相同,甲组女子长拳套路较男子长拳套路少了一些侧空翻等跳跃动作,但增加了朝天蹬、劈叉、倒踢腿等突出女子柔韧、协调的技术动作,这对演练者的身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此外,套路中腿法动作和跳跃动作居多,跳跃动作中不乏腾空飞脚、腾空撩踢和腾空外摆莲(俗称“三不落”)等跳跃连接动作的经典招式。
“乙组长拳”是适合青少年比赛的长拳规定套路,其仅作为武术比赛的长拳规定套路在赛场上出现[5],未能纳入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因此,随着竞技武术套路比赛的改革而被弃用,其普及度并不高。
1.1.3 初级长拳
在创编竞赛套路的同时,也创编了适于武术初学者学习和锻炼的武术初级套路。其中,“初级长拳”是长拳套路中的基础套路,曾作为各级学校体育教学课和基层武术比赛规定套路的主要内容之一。“初级长拳”套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其结构紧凑、姿势工整、舒展大方,且攻防意识较强,侧重于武术技术的功架练习[6]。“初级长拳”共分为三路,其中“初级长拳第一、二路”套路的动作方向是左右往返的直线运动,其动作简洁明晰、左右对称,便于记忆,对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跳跃等动作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 “初级长拳第三路”相比“初级长拳第一、二路”难度较大,方向、路线较为复杂,其动作结构严谨、动作朴实、布局合理。由于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作为高等学校武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其普及度非常高,曾与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剑被称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武术教学的“老三样”,得到了较高的普及与推广,至今仍被诸多高校列为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未有突破性进展。
长拳规定套路在初步形成阶段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长拳规定套路是以规则为导向而创编的。由于受1958年《武术竞赛规则》中突出“对套路动作规格和风格特点的要求”的影响,长拳套路技术内容基本上还是以查、华、红、炮、少林等拳种的动作素材为主要内容。第二,长拳规定套路的创编是沿着普及和竞赛两条主线进行的。作为普及发展的套路多以教材中武术教学内容的形式呈现,由于动作难度较小,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统一性和规范性,适合初学者学习与实践,并且使用周期长,所以得到了更大更广范围内的推广。而作为竞赛的套路多在青少年武术比赛中使用,由于动作难度较大,仅适合有一定武术基础或较高技术水平的习练者学习,并且更新也快,使用周期相对较短,所以普及面相对较小。
1.2 普及推广阶段
为了更好地在青少年人群中普及推广武术,在甲、乙组长拳和初级长拳之后又创编了少年拳、青年拳等长拳规定套路。二者曾被纳入中小学的体育教材,是长拳规定套路普及、推广并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少年拳”共分为两套,其动作内容短小精悍,是长拳的基础套路,也是中小学体育教材中的内容之一。如:在2000 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将第一套少年拳和第二套少年拳分别作为小学三、四年级和小学五、六年级的武术教学内容[7]。
“青年拳”围绕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以查拳基本动作为主创编而成,其动作简单、明确,每个动作都有实用意义,既可以单练,又可以对练[8]。全套分为上、下两段,上半路和下半路可以对接,形成对练套路,因此,该套路是武术项目中单练和对练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9],有利于习练者提高长拳技击动作攻防意识,掌握和运用攻防实战技术。青年拳也多次被列为中小学体育教材。如:早在1961年《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就将青年拳(单练或对练)作为高二、高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在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 》中列为初二(单练)、初三(对练)年级的武术教学内容[7]。
长拳规定套路在普及推广阶段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具有特定的指向性,二是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其指向性就是年龄的指向性,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而青少年群体中大多为中小学学生,因此,也被纳入中小学体育教材中。其针对性是针对武术初学者所创编的套路,套路内容具有简单、实用、易于习练的特点。
1.3 不断完善阶段
受武术竞赛规则引导,竞技武术套路曾一度出现了舞蹈化、体操化的倾向。鉴于此,1986年的全国武术训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突出项目特点,严格动作规格,提高攻防技能”为重点的武术套路技术发展要求。在适当的时候创编“规定套路”,将其列为竞赛内容,以促进动作的规格化。以原“甲组长拳规定套路”为基础创编的少年规定拳就是在这次会议以后产生的,其创编目的是用规定的竞赛内容和规则相互配合来引导技术发展[10]。
“少年规定拳”套路内容充实,动作的结构、布局、节奏基本体现了长拳套路的风格特点,既强调了长拳基本动作的规范性,同时又符合武术竞赛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拳套路的内容和技法特点[11],深受广大武术运动员、教练员的喜爱。
1.4 国际化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武术走向世界目标的确立,创编适合向世界推广的武术套路,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武术,成为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应运而生[10]。自20世纪80年代末年以来,国际武术联合会和中国武术协会先后三次组织创编国际武术竞赛套路。
第一次创编是以1990年北京承办第11届亚运会为契机,于20世纪80年代末完成的。当时创编了包括长拳、刀、枪、剑、棍、42式太极拳、南拳在内的7个亚运会规定套路。为了便于学习与推广,这些新编套路被写进了教材。在《武术初级教程》中的长拳内容有“长拳基础套路(一)”“长拳基础套路(二)”和“初级长拳”。其中 “初级长拳”即为原“初级长拳第三路”[12];《武术中级教程》中的长拳内容为“武术中级长拳”,其内容多为少年规定拳的套路内容[12]。《武术高级教程竞赛套路总汇》中的长拳套路,是由当时国内最好的运动员获得冠军时所使用的套路作为主要创编内容(主要根据原文庆在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决赛中长拳比赛套路进行创编的),然后形成向外推广的标准国际武术比赛套路[13]。这是武术第一次被列为国际性综合运动会(1990年第11届北京亚运会)的正式竞赛项目。故将之称为“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或“亚运长拳”。此套路内容结构严密,动作工整而古朴,节奏鲜明有特色[14]。
“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是在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之后,于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前创编的,又被称为“奥运长拳”。该套路内容布局完整,连贯流畅,节奏变化尤为突出[15]。
“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于2011年12月在中国广州组织创编,此套路内容精炼,势势相承,且保留了查拳、华拳等拳种的传统风貌[16]。
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的创编,体现了竞技武术套路的需求性和时代特征。其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影响,这表现了修订规则时所赋予规则引导技术发展的特殊作用,适时地创编长拳竞赛规定套路既可以反映当时武术套路技术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又可以和新规则互为补充,通过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充分体现规则引导技术发展的意图[2]。
1.5 探索转型阶段
为了促进和推动武术项目的社会化发展,于1997年推出了《中国武术段位制》。2008年以后,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发展更为明显,长拳套路成为武术段位制推广和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
1.5.1 武术段位制考评内容试行阶段
自1997年中国武术段位制开始实施以来,曾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武术段位制入段晋段考评教材,教材中初段位和中段位长拳技术内容由易至难,将初级长拳第一路、第二路、第三路的套路内容分别作为一段长拳、二段长拳和三段长拳的技术考核内容[17]。四段长拳共有43个动作,多为查拳、华拳套路动作,而五段长拳、六段长拳则是 “少年规定拳”和“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此阶段的长拳规定套路并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将原来的套路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18]。
1.5.2 武术段位制考评内容推行阶段
为了规范《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评内容和等级标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于2008年组织创编了包括长拳在内的十余个拳种的段位技术考评内容。每个拳种都编排了一至六段六个套路的技术内容。其中的长拳,一段至三段的单练套路均有两个小节的内容,分别由14、18、22个动作组成;长拳四段至六段的单练套路均由四个小节组成,分别包括28、38、44个动作。动作数量逐段增多,套路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明确了不同层次与段级间的差异,体现了渐进性和系统性。同时每段技术内容的单练套路拆分后还可以对打,其中的动作又能拆招[19]。此套教材的编写,打破了过去大多仅编单练套路的历史,不仅对原有武术套路创编思路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而且对武术套路的价值观念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和重大变化,这在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以武术段位制为载体的长拳规定套路经历了1997年的试行阶段和2008年的推行阶段。试行期间并未有新的套路产生,仅仅是根据套路的难易程度将以往的长拳套路作为段位考核的内容。推行阶段的段位制长拳教程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教育部体卫艺司组织开展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学校教学指导方案研究》的课题内容之一,希望利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解决和促进武术学校传播的现实瓶颈。然而,遗憾的是同期的教学试验尚未做完,教材已经出版发行,其套路内容是否“完美无缺”,给人留下了遐想空间[20]。
2 长拳规定套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HTSS]
2.1 拳种意识和文化内涵不够突出
随着竞技武术套路的现代化变迁,过多地强调了对“规范”和“难度”的要求,从而忽视了其固有的文化特色[21],逐渐地丢弃了其文化内涵,长拳也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了这种发展中的困境与尴尬。现代长拳原本就是在继承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拳种,其文化特点多来自于“传统”,但自身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意蕴却无法与传统武术相企及,远离传统武术文化根基的长拳规定套路难以获得更加广泛的文化认同,使之在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出现断裂。加之在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下,长拳规定套路更多地与竞技体育密切接轨,从而由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逐渐沦落为一个表现难美性的竞技体育项目,造成了其原有的拳种意识和文化内涵的淡化。只徒留技术外壳的长拳规定套路,也就成为了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简单复制”和“项目替换”。
2.2 不同套路内容或同一套路中动作内容重复过多
在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套路内容或同一套路中动作内容重复的问题。如:1987年创编的少年规定拳,其大部分内容与甲组长拳的套路内容相同,武术中级长拳套路(共有46个动作)从起势至第41式(跳转身提膝推掌)竟然和 “少年规定拳”中的套路内容一模一样[12],少年规定拳又被编为五段长拳套路内容。也就是说,处于长拳规定套路不断完善阶段的“少年规定拳”,其套路内容主要来源于初步形成阶段的“甲组长拳”,同时又是国际化发展阶段的“武术中级长拳”和探索转型阶段的“五段长拳”的套路内容。可见,同一套路内容在不同发展阶段重复出现,而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中一半以上的动作与查拳或华拳套路中的动作相同或相似[13],长拳规定套路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存在着套路内容编排相似,乃至过多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后继的创编者对以前套路中经典内容的充分继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后继创编者在编排理念方面的局限。
如果说以上问题还不突出,那么在同一套路中过多重复相同动作,则反映了创编者的思维局限和技术匮乏。例如,在甲组长拳中,存在旋风脚、腾空飞脚、箭弹等同一动作多次重复的问题,这不仅仅大大降低了套路的观赏性和视觉感,而且加大了演练者的体能消耗。在第一套和第二套国际规定长拳套路中,单拍脚分别出现4次和3次,弹腿分别出现3次和2次,抡臂砸拳高达5次和6次,这些动作的重复与雷同容易造成套路内容匮乏、演练风格单调、缺少鲜明个性特征和文化特色的问题[22]。
2.3 技术动作不太规范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长拳规定套路的主要特征,在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历程中却存在着诸多技术动作不规范的现象。例如,同一动作的命名不规范,在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中的“并步砸拳”(第8式、第14式)又叫“抡臂砸拳”(第26式、第50式、第57式),在第二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中又称为“震脚砸拳”(第4式、第12式等);又如,对于相同的腿法动作,也出现了不同的名称,第一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中第6式(弹踢推掌)和第45式(冲拳弹腿),到底是弹踢还是弹腿?而在手法“勾手”的运用上,到了第三套中又被称为“钩手”,等等。如果在动作说明和具体技术的做法方面,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称谓所对应的技术也有细微差异,那无可厚非,但是,仔细阅读和反复练习发现,这些不同称谓的动作完全没有区别。这种诸多不规范现象经常存在,不利于长拳套路的发展。
2.4 实用技法不合理
长拳规定套路在其发展历程中,基本上是以单练套路为主,只有青年拳和段位长拳技术内容即可单练,又可对打,还能拆招,相比以往只能单练的长拳规定套路的创编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和提高,但一些动作技法应用的合理性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例如,在段位制长拳二段对打套路中的第7式(甲左鞭腿、乙马步双推掌),要求甲左脚的大腿带动小腿弧形向乙头部鞭打,乙双掌向前推拦甲鞭腿。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知识,我们知道,鞭打动作是像鞭子一样活动的过程,由近端向远端依次发力和制动,最终使末端环节产生较大的速度或动量[23]。采用双手迎着鞭腿的末端(脚面)进行推掌防守,这好比用手去抓甩过来的鞭子,显然不太合理。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腿比手臂更有力量,对于初段位的习练者来说,假设甲方用力弹踢,乙方很难以招架,掌握不好极有可能造成腕关节的受伤。如将两手的防守位置稍作调整,防守时一手推进攻方的膝关节(拦截对方中节,致使末端的进攻力量减小),一手推脚面护架(使头部得到保护),这样就相对科学合理。
又如,在长拳四段套路中的顶肘拆招中,要求甲用右臂格挡乙方的拗步右冲拳,然后近身顺步顶肘,顶击乙方胸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假设乙方右冲拳后顺势用左贯拳击打甲方后脑怎么办?”其实,这个动作在实战中涉及进攻距离的问题。长拳对手法要求快捷有力、节节贯穿。甲方防守乙方梢节(腕关节),然后用中节(肘关节)去击打对方根节(肩关节)或胸部,显然没有体现长拳中的“一寸长、一寸强,一寸长、一寸先”的技击理念。如若乙方在右拳进攻时,甲方用左手采拿乙方右拳并回拉(牵拉乙方右拳可使之离甲方较近,有利于甲方顶肘,同时迫使乙方身体前倾、重心不稳,从而使其右拳难以发力进攻),然后待乙方离身较近时再屈肘前顶,这样既体现了左右手相互配合使用,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又反映了近身击打时对距离感的掌控。
既然新编段位制教程的编写初衷是“练打结合”,那么,套路的编排就应该遵照攻防对抗原理,只有反复推敲技法的合理性,才能真正实现“练打结合”的目标。
2.5 套路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
纵观大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多为沿袭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编的初级长拳、少年拳、青年拳等技术内容,这造成了教学内容滞后与时代的发展。即使从健身的角度来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长拳套路内容也是被忽视的,由于套路的完成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身体素质来完成,这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以长拳段位制教程内容为例,要求习练者明确段级间的难度与差异,在达到一定段位水平时,可以转学更高一级别的段位技术。可是却忽视了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能会逐渐下降的自然规律。试想老年人怎能完成五段长拳、六段长拳套路内容中的乌龙绞柱、抢背、侧空翻等内容?可见,声称为:“大众习练长拳,考取国家武术段位的规定考试用书”主要针对青少年或中青年人群。诚然,人们会认为,中老年人群可以练习一段长拳、二段长拳等相对比较简单,难度系数小的套路内容。可想,这种随着年龄的增长,练习的段位级别越来越低,这种尴尬局面容易让人们对其产生误解,打击习练者的积极性,使之失去信心,从而转向太极拳等适于中老人健身的其他项目。
3 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趋向
3.1 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强化长拳套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
当前,如何通过长拳或其他拳种来强化武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长拳不光是一个武术拳种,它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传授长拳技艺的同时,还应随之传播与其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动作名称上,可以采用具有文化意蕴的名称和标准化的名称相结合的方式,如将长拳二段第8式“勾手侧踹”改为“黑虎蹬山(勾手侧踹)”,16式“翻身跳”改为“鹞子翻身(翻身跳)”,这既加深了动作的文化意蕴,又与国际规则相接轨。又如,可以将指上打下、升高伏低、声东击西、拳引脚发的长拳诱敌技击方法与兵法中的“示形而误敌、避实而击虚”相联系,还可以将长拳中“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踢人”“一寸长、一寸强,一寸长、一寸先”的技击要求,与兵法中的先发制人的理念相联系,等等。应该从长拳套路的一招一式、一拳一脚中体悟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品味和底蕴。在习练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能模仿与学习,与此同时,还应从中感悟长拳所表现出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能体味长拳套路的技术精要,又能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3.2 以“四击合法”为基础,合理体现长拳技术动作的攻防意识
“踢、打、摔、拿”是长拳基本技术的核心要素,衡量长拳套路内容好坏的标志,就是既要突出长拳的风格特点,又要体现长拳自身所具备的基本技法。创编出来的每一个长拳动作,其“静型”要表现出长拳的风格特点,其“动态”要具备技击含意。在长拳动作的选择上都应遵循人体运动规律,恪守“四击”法则,以具有攻防技击含意和实用价值的动作为创编素材,使之合理的体现长拳技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不应只是理论上的说招,毕竟与实践的运用有较大差别。总之,长拳规定套路无论今后怎样发展,都不能偏离“技击”之根,“技击”是其本质,是其核心,是其得以发展的灵魂所在。
3.3 以武术段位制为载体,引导长拳规定套路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长拳套路已发展成为一种适于竞赛的运动项目,本身就具有规则制约下的严格性,其动作元素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在对长拳规定套路的创编时,应严格规范其动作规格,动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是长拳套路今后发展的主要趋势。以段位制体系为依托的长拳晋段套路的建立,可以说在长拳规定套路的普及推广中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长拳套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总之,长拳的发展必须要严格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统一标准,才能有助于为长拳套路的普及与推广。
3.4 以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为契机,整理创编大众化长拳套路
到目前为止,长拳套路历经60年的传承与发展,不应仅仅局限在普及与竞赛。如何使长拳满足于人民群众的健身需要,使其对象的参与应具有普遍性、大众性,是一个让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强健身体是任何体育项目的特性,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健身的价值,但不同的项目健身效果存在很大差异[24]。在我国全民健身的社会背景下,长拳套路在今后的创编中必需凸显其健身价值,从大众普及以及健身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着力创编切实可行、差异得当的长拳套路内容,结合手、眼、身法、步对身体进行整体、全面的锻炼。同时加大武术长拳套路健身的实证研究,突出健身功能,特别是和医学紧密结合,将长拳套路中具有健身功能的动作,有目的、有方法、科学合理地转变成为人类增进健康的有力手段,建立起指导长拳套路健身的科学体系,以适应大多数人的健身需求。此外,可以借鉴太极拳、木兰拳等已经成为武术健身的标志性套路或武术套路大众化典范内容的成功经验,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从而服务于人民,提升为全民健身的社会服务空间。总之,长拳套路所选内容既要具有长拳套路技术的风格特点,是长拳套路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术动作,又要充分考虑健身的科学合理性和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
3.5 以大校园教育为引擎,推动长拳套路在学校体育的特色发展
近日,武术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重点扶持体育项目(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和体操),这也是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中唯一一项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项目[25]。长拳套路应以此次大校园教育运动为引擎,扩大在学生群体的参与度,推动其在大中小学中更大范围的推广。以学校武术作为传播长拳套路的主要平台,将会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值得注意的是,要吸取原有长拳套路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把长拳套路作为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更要作为青少年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尚武精神的有效手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长拳规定套路在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处于变革之中,先后历经初步形成阶段、普及推广阶段、不断完善阶段、国际化发展阶段和探索转型阶段。相继创编了“长拳比赛规定套路”“甲、乙组长拳”“初级长拳”“少年拳”“青年拳”“少年规定拳”“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一至三套)”、长拳段位技术考评内容(一至六段)等套路。
4.1.2 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始终沿着普及和竞赛两条主线发展,这对长拳在国内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普及套路为长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竞赛套路则是提高长拳套路技术水平的良好手段,有利于加大长拳普及的推广力度。
4.1.3 长拳规定套路的发展历程中呈现了不断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着套路内容或同一套路中动作内容重复、技术动作不规范、实用技法不合理、拳种意识和文化特点不突出等诸多问题。《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长拳》的创编,使这些问题有所改进,但仍存在。
4.2 建议
4.2.1 客观理性地看待长拳规定套路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以及所存在的不足,借鉴《中国武术段位制》中长拳考评内容的创编思路与方法,编排充分体现技术动作与长拳拳理技法相统一的套路内容。
4.2.2 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广下,长拳规定套路作为优势发展项目,其社会影响力比民间流传的其他武术拳种更为广泛。借助长拳项目发展的优势,站在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精心提炼长拳中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技术内容,通过宣传、交流、竞赛等手段对其进行国际化推广。
4.2.3 作为普及与推广的长拳规定套路应以大众化健身为主,选择长拳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术动作,突出体现其简捷实用、利于健身的特点,避免出现以追求“高、难、美、新”的竞技长拳套路内容。
4.2.4 长拳规定套路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根据长拳套路自身的特点来把握其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既要注重长拳套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又要着重突出长拳的技法特点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从而为长拳规定套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较为广阔的发展方向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风雷,易剑东.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J].体育文史,1998(6):47.
[2]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70-49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武术科编.武术教材参考资料之四 长拳比赛规定套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1-51.
[4]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武术》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 武术(第二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1-7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司编.乙组长拳图解[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7: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科整理.初级长拳一二三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2:1-43.
[7]郑媛.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变革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5-21.
[8]张文广.青年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5-24.
[9]杨祥全.根基乍立——新中国武术史之一[J].中州体育·
少林与太极,2012(3):5.
[10]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05-107.
[11]宋桦.少年规定拳动作结构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6(12):39-41.
[12]张山,主编.武术初级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3]郑健,周新红,孙其超.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的创编元素研究——以查拳、华拳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9(4):156.
[14]张山,主编.武术高级教程——竞赛套路总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15]李杰,主编.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16]王玉龙,徐伟军,主编.第三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长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17]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中国武术段位制初段位技术教程(1—3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中国武术段位制编写组.中国武术段位制中段位技术教程(二)四—六段·长拳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19]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长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0]王林.武术传播论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38-48.
[21]杨建营,屈政梅,石旭飞.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37.
[22]李绍成.拍地、拍脚、砸拳≠长拳——论现代自选长拳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 [J].搏击·武术科学,2005(3):4.
[23]陆爱云,主编.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1.
[24]吉洪林,赵光圣,张峰.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兼论对当前武术教育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95.
[25]孙淑霞.武术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体育项目[N].郑州晚报,2015-03-19(D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