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探析
2015-08-14水银银周立平
水银银++周立平
[摘 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不良贷款不断攀升,资产质量正经受着严峻考验,传统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经营手段面临着较大挑战。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从经营策略、客户策略、营销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服务手段以及风险防控七个方面提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7-0111-03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经济增长步伐放缓,经济结构开始转型,使得一些传统行业进入“大浪淘沙”时代。小微企业由于实力较弱,所受冲击最为剧烈,大量小微企业濒临破产。由于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同时呈现出恶化的局面,造成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风险不断加大,资产质量面临较大考验。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为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及银行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了各种监管要求。面对内外部的压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迫在眉睫。
(一)政策大力支持,为银行做好小微金融服务创造了机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轮经济改革全面开启,简政放权、加快创新、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等措施相继出台,民营经济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小微企业作为民营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创新、解决就业的主力军,是国家扶持发展的重点对象。近年来,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连续下发政策文件,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并给予多项优惠政策。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政策利好时机,适应小微企业需求特点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和业务模式,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二)市场环境多变,加强小微企业业务对巩固银行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1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面临挑战。受息差收窄影响,2011年以来国有五大银行净利润平均增速持续下滑。小微企业价格接受程度高,通过转型持续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对稳定并提高信贷业务收益水平意义重大。
2金融脱媒化日益明显,大型客户直接融资能力越来越强,对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巨大冲击。近年来,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而同期人民币贷款占比不升反降。小微企业对间接融资依赖度高,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业务对巩固银行传统信贷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3市场流动性趋紧,信贷业务期限结构亟需优化。商业银行五年以上的贷款占比较高,资金短期流动性较弱。小微企业贷款以一年期内为主,加速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对实现长、中、短期贷款的合理配比,调节资本流动性具有积极意义。
(三)商业银行小企业现行模式难以支持业务持续高速发展,业务转型需求迫切
一是小微企业业务评价模式以传统方式为主,传统大中型企业信贷模式办理小微企业业务成本高、效率低,不利于提高价值创造能力;二是客户经理主渠道服务能力有限,需加强对其他渠道的开发利用;三是以满足客户贷款需求为主的服务内容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四是以人工手动操作为主的服务手段不利于提高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不利于降低业务成本。小微企业业务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打造形成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的新型业务模式,持续推进业务发展。
二、传统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在授信过程中,存在“做大单户”、过度授信的业务惯性和倾向
从商业银行实务操作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对财务指标较好、当地龙头企业、多家银行争相营销的客户形成过度授信、多头授信的情况。另外,还存在对同一控制人的多头授信、过度授信情况。由于在小企业授信中未全面深入梳理企业关系树,普遍忽视或者避而不谈实际控制人控制多个企业的实际关联关系,一旦其中个别企业生产经营发生困难出现亏损,或者在他行融资衔接不上时,则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信贷安全。
(二)贷款调查中信息不对称,调查评价缺乏真实性
由于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贸易、纳税等相关信用记录信息无法全部获取,且小微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及时,商业银行尽职调查工作很难全面收集到企业的经营信息、财务信息,很难准确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
(三)贷后管理普遍不到位
传统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主要依靠人力来完成贷前调查、贷中作业、贷后管理。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人力不足现象日益凸显,贷后检查难以履行到位,仅完成形式上的走访报告。在贷后管理中,没有及时收集财务报表,对财务报表中关键指标异动缺乏关注,没有及时进行分析追踪。缺乏对风险事项的跟踪核查和监测反馈,没有根据风险事项对商业银行信贷安全做出尽早预判。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方向
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既是商业银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转型发展要求,也是其优化客户结构、扩大资金来源和盈利的需要。在吸取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向“小额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深化推进小微企业业务转型。
(一)贷款小额化,推进业务健康发展
适应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特点,坚持“以小为主、以微为重”的客户定位,重点发展单户贷款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客户,推进业务小额化转型,防范过度授信和资金挪用风险。
(二)流程标准化,提高专业处理水平
根据“岗位制衡、高效处理”原则,打造以“信贷工厂”小微企业经营中心为核心的中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建立专业化分工、标准化操作、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提高业务处理能力和效率;加强标准化小额信贷产品研发与推广,明确各类产品的流程标准与关键要素;逐步扩大系统工具在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endprint
(三)经营集约化,增强批量作业能力
构建以“信贷工厂”为作业中心,包含小微企业经营中心、二级分支行、网点、客户经理在内的集约化经营体系,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作业成本;围绕“圈、链、平台”,推进批量化的客户筛选和营销模式,探索批量授信和审批的作业模式,充分发挥支持业务发展、控制风险的作用。
四、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转型策略
(一)在经营策略上:由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向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并重转变
信贷业务要在分析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加强对第二还款来源的审核管理,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抵质押比例,合理控制保证贷款占比,高度关注关联保证、循环保证、交叉保证、相互保证的潜在风险,确保风险缓释措施有效发挥作用。
(二)在客户策略上:由服务小企业为主向服务小微企业为主转变
顺应国家政策引导,加大对微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客户选择上,在充分利用评分卡、评级模型等科学审核方法的基础上,适应小微企业和企业主紧密相关的特点,加入企业主人品、诚信度、社会口碑等评价指标,加强对客户的筛选和评价。避免向企业主品行不端、有不良信用记录、甚至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要深刻理解小微企业生命周期较短、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特征,融资业务要以满足企业日常经营的短期需求为主,确保融资金额处于和企业经营需要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扩大主营业务再生产的,在控制好授信总额的前提下可适度予以支持;对于企业向不熟悉的领域跨业扩张的,要审慎评估跨业经营前景,避免对企业过度授信支持,同时关注跨业多元化经营不善导致的风险向企业主营业务蔓延。
对初创期小微企业,因企业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发展不稳定,以基本结算、理财、信用卡等基础性业务为主要服务内容,与客户建立初步的业务联系。对成长期小微企业,因企业规模增长较为迅速,管理和组织架构开始规范化,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向企业提供“基础+信贷”的套餐式服务,控制好业务风险。对成熟期小微企业,因企业发展均衡,管理和组织架构更为完善,金融需求更加多元,除信贷业务外满足企业债券融资、上市融资、高端理财、企业年金等个性化需求,增进客户粘性。
(三)在营销策略上:由一对一单户营销向一对多批量营销转变
改变以客户经理一对一营销为主的局面,加大批量营销推广力度,特别是在经济低速运行时期,围绕“一圈一链一平台”,通过银政合作、银企合作,着力拓展供应链融资以及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企业群融资等,实现以点带面、以点带线的批量营销,在降低业务成本的同时有效管控风险。
(四)在产品策略上:由传统的信贷产品向多功能复合产品转变
按照“可行性、竞争性、效益性、合规性”原则,提高产品创新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发挥对业务转型的促进作用。扩大对分行产品创新的授权,鼓励分行自主创新。创新要结合当地业务发展实际与风险控制能力,重点围绕区域特色产业链、供应链、第三方增信平台等客户群体及城镇化建设开展创新。强调创新产品的复合功能,不仅能够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还能以点带面,为客户和合作方提供存款、结算、理财等服务。
(五)在渠道策略上:由客户经理单一渠道向客户经理、网点、网络多渠道协同转变
1发挥网点优势,研究制定网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销售和客户推荐的标准模式,加强小微企业经营中心数据分析支持能力,实现对网点范围内小微企业目标客户的筛选和针对性营销。
2发挥网络便利高效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原理,从存量优质小微企业信贷客户入手,打造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点渠道、网络渠道与传统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物理渠道相结合,打造三维市场拓展渠道。
(六)在服务手段上:由人工劳动密集向系统智能集约转变
改变过度依赖人力资源的业务模式,打造系统自动支持、工具灵活响应、流程高效可靠的可持续服务模式,以科学的流程衔接和全流程的系统控制减少手动作业可能形成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加强系统自动评价、系统自动预警工具的应用;不断优化“信贷工厂”业务流程,提高处理效率、风控能力和对网点、网络渠道的专业支持能力;打好系统基础,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业务,挖掘客户需求。
(七)在风险防控上:由风险的处置化解向主动识别、防范、管控相结合转变
着力提升业务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防控能力和风险处置能力,不断改善信贷管理机制、流程的薄弱环节,提升短板,促进业务健康发展。贷前阶段要突出客户尽职调查和贸易背景真实性调查,除关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外,还要适应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和风险特征,通过现场查看,以及交易对手、政府、法院、人民银行信息查证等,搜集企业和企业主的“活信息”、“软信息”。贷中阶段要抓好客户评价审批,充分考虑小微企业与企业主授信的特殊关联关系,防范重复授信和过度授信风险。贷后阶段要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监控;加强对企业和企业主的信息搜集,通过综合化的服务数据进行贷后管理。通过制度建设和流程完善,实施岗位分离,加强岗位制衡和监督作用,提升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控能力。
(责任编辑:董博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