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声乐作品的本体意义

2015-08-13刘缘

艺术评鉴 2015年15期
关键词:乐谱音响表演者

刘缘

摘要:声乐作品种类繁多且结构充实,其情感的表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这一切的感受都必须建立在人们真实有效的情感体验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再现出声乐作品所塑造出来的音乐艺术形象。音乐传播的奥秘就是要通过让聆听者分享审美对象的构成而使聆听者的个人体验从深思熟虑的被动性中得到完全的释放。对于声乐作品的本体性研究,是每一位音乐人所研究的重点,因此,本文决定从声乐作品的本体意义来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声乐作品  音乐

爱默生曾经说过:“艺术中新的东西总是从旧的东西生发出来的。时代精神的特质对艺术家所起的震撼作用愈大,在他的作品中所获得的表现愈多,他那部作品就愈能留下一种庄严伟大,没有人能完全脱离他的时代和他的国家,或者能够创造一种完全不受教育、宗教、政治、习俗和当时艺术的影响的模范作品。不管他是多么有独创,多么任意幻想,他总不能把生长出他的作品的那些思想都一笔勾销。”由此可见,人类既然创造了音乐,并且用它来起到传播与交流的作用,那么,人类就应该更加努力地探究其中的某些本质与规律,从而使音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一、音乐交流以声乐作品为载体

音乐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在人类的生活当中起到了微妙而复杂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音乐,正是有了音乐的广泛传播,才使得音乐的社会功能得以顺利实现,所以,研究音乐领域中这一容易被忽视、又时刻存在在身边的传播现象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具有一种影响人类情感的特殊能力,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音乐是人类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之一,更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所必须承认的是,音乐或许是由于人们思想沟通的迫切需要而应运而生的,它似乎比语言要更能打动人,因为它比任何艺术都要更加强烈地影响我们的内心世界。中国人习惯于把大自然比作自己的母亲,并且与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一民族特性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内心,伴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替代,这种生存美学也逐渐开始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审美心理。

听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情感反应,而且反应通常会比较强烈,属于听众的主观想象的部分,因为音乐自身并不能与之传递感情,所以只能依靠听众将自身的情感体验带入到音乐中去。舒茨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假如我们决定聆听纯音乐,而不是舞蹈音乐、进行曲、戏剧音乐等那些伴随着外在世界中的某种事件中的音乐,我们发现,作为听者,我们会沉入一种特殊的状态。这时,我们停止了日常活动,离开了日常对象,生命注意力从其原来的领域超越出来。用柏格森的话说,意识的张力变了,这时我们生活在意识的另一层面上……”由此可见,人们在音乐的似无声其实有声地感召下,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是受情感的波动,也可以是意识的流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这个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情感状态,甚至是进入一种视觉想象当中,当然,这种情感体验并不会受到音乐体裁的限制。音乐表现的所有可能性最终都会存在于音响效果之中,由于音乐本身就是它想要抒发情感的主人,再加上音乐是人创造出来的、用于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因此,音乐生来就具备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的基本职责与任务,而这一切都是以声乐作品作为载体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二、声乐作品与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的关系

声乐作品不是单纯地指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某一件具体的事件,而是主要反映创作者的个人情感走向,一般情况下,音乐作品会暗示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人文关怀,同时,也会从音乐中折射出作者的“三观”倾向。我们不难发现,音乐的传播模式一般是:音乐创作→乐谱记录→音乐演奏→音乐欣赏,由此可知,乐谱是介于音乐创作与演奏之间的,演奏者要以乐谱为根据去实现音乐的再现功能,欣赏者则与表演者进行面对面的表演交流,并及时给予适当的回馈。这种传播模式体现了音乐创作与演奏的合理分工,即创作者的音乐构思记录在乐谱上得以保存,表演者负责面向欣赏者完成最终的音乐传播过程。

(一)创作家通过记录音乐作品的音符标记、速度术语、力度术语、演奏术语、表情术语、标题等标记来规范表演者的音乐表演行为,保证乐谱文本在每一次的音响转化中都能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音响状态尽可能完美地贴合在一起。声乐作品是表演者与创作者进行艺术交流的必经桥梁,表演者一方面通过对乐谱进行仔细解读,试图能更深层次地理解与体验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响效果;另一方面,乐谱文本是成为表演者再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重要依据,它规定着表演者对每一个字、词的详细处理,从而使表演者的舞台行为处在一个井然有序的形式范围当中。

(二)表演者的任务就是通过他本身对声乐作品的深入剖读,把乐谱文本转化为准确的音响效果。乐谱文本是潜在的音响文本,而音响文本是已经音响化了的乐谱文本,乐谱文本一旦形成,那它对后来音响文本的每一次的生成和转化都会起到直接制约的作用,于是,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又相互制约的。

(三)声乐作品所塑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和情感导向具有同向性的发展趋势,因此,欣赏者大多都能透过作品的音乐形象去设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想象作品所描绘出来的音乐蓝图恰好是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并能很好地与之产生相似的情感共鸣,神奇的是,两者甚至还可以达到完全重合的程度。作为欣赏者,习惯于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领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有利于深入感悟音乐作品中的精华所在。在当下,人们通常会选择去音乐里获取精神上的放松,陶醉于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幻想自己置身于美好的回忆或空旷的草原里,以此来摆脱苦闷的现实生活。

事实上,任何一个参与音乐实践的主体,不管是以创作者的身份,还是以表演者或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在创造、表演、欣赏的环节都对主体的表达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每当一个音乐创作者在产生灵感的时候,其生活经验都会影响到其情感表达、创作构思和主题提炼,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声乐作品的最终完成。在整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音乐创作主体的内在情感状态并不是无从描述的空洞之物,而是加入了创作主体丰富的生活体验的和创作主体的深刻思想的充实之物。

三、声乐作品的创作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中国艺术向来都具有高度的包涵性,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性,它在神与形、虚与实、象与意等方面都始终贯穿着辩证统一的美学思想,实现了艺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使得东方艺术美学在内部结构中处于极度融合的状况,其包容性远远超越了西方艺术。在各个阶段上,音乐感知都显露出社会历史的制约性,在感知中,个人与社会相互融合,个人是社会的独特表现,听众的活动与创作者的活动和演奏者活动也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律,即音乐感知同音乐思维一样,本质都是社会的。对于音乐意义的理解,不能只从音乐自身结构与和声学的角度去探讨,而应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分析音乐与社会、文化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上。

音乐史文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音乐史学家对音响文本中所蕴涵的、却又不能直接通过音响所传达出来的、与音响文本时刻相关的生活内容所做出的文化阐述,其中,包括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者,都在这种整体的相互阐述中去寻求音响文本中被过滤的、被抽象化了的现实生活内容,由此来获得正确的音乐演绎或者理解音响文本意义的依据。音响文本可以给予作曲家更多感性层面的内容,而阅读技术理论文本则能给予作曲家更多理性层面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作曲家的音响建构能力是在耳闻各种音响效果和目睹各种技术理论知识的互相学习中而逐渐形成的。音响文本与技术性理论文本存在一种相互阐述的关系,音响文本用稍纵即逝的声音方式向人们展示了音响的整体形态,而技术性理论文本则以固态的文字方式对音响形态构成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进行理论的总结和分析,因此,一个偏向于感性,另一个则偏向于理性,不可否认的是,声乐作品的创作却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

四、如何把握声乐作品中的精髓

歌曲里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表演者若想将其完美地表现出来,就得合理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例如,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收放自如等等,表演者若能将声乐作品的渐强、渐慢、渐强、渐弱等要点处理得当,可以给音乐作品加不少的分,这是一个神奇而微妙的过程。当然,节目的呈现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演唱者的音乐水平,因此,作品细节处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歌唱水平的高低,这需要大家用心去领悟。“学艺之道惟勤与悟,转益多师,贵在化变。”从事艺术劳动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锤炼,还得需要经常去思考如何创新,如何不断地吸收新鲜的营养成分,总结过去的经验和前人的果实,音乐具有传承性的特点,后人如果不对传统进行合理地批判,就很有可能在创作过程中脱离基础,只有那种不独承前代之遗风并能自立新意的人,才能真正符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

演唱者的目的源于歌词内容和旋律走向,演唱者对歌词的把握、认识和理解是其目形成的首要条件,它对演唱者表现过程中内容把握的准确度、情感表达的真实度和表现方式的恰当度都有着直接的指引作用。从古至今,中华声乐的歌词都偏向于表现具象,其诗词通常会形象地描绘出日常生活的场景,这为演唱者的肢体动作提供了一个启示,这意味着歌词一旦离开音乐,就会丧失这种音乐传播的特质,歌词也会随之而“沦落”。法国学者杜夫海纳曾说:“作品向我述说的东西意味着什么?不仅是作品用台词或多或少理性地向我述说的东西,还有作品用音乐更加纵情地述说的东西。”美国哲学家朗格就曾提出过更加耳目一新的观点,她认为:“当歌词进入歌曲之中并与音乐结合为一体时,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的诗词便瓦解了,它的词句、声音、意义、短句以及它描写的形象也通通变成了音乐的元素。”

五、结语

中华声乐作品在由作者细心创作出来之后,经过演唱者在台下不断地艰苦排练,他们讨论如何在演唱中继续诗词内在的涵养与质感,如何通过身体动作来叙述诗词所描绘出来的情景故事,同时,还要准确地体现出作品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无论是历史文献上所记录的歌唱者们,还是当今活跃在中国歌坛的歌唱家们,都得认真分析歌词所附带的思想情感和曲谱旋律的原始情感基调,力争做到准确细致的作品和情感分析,通过内容和情感共同表现出来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至高境界,演唱者们成功地表达出一首以感情为主线的诗情、曲情和声情的声乐作品,为世人呈现了中华声乐的艺术之美,这无一不体现了研究声乐作品本体意义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翟社泉.关于民族声乐的哲学思考[J].艺术百家,2005,(04).

[2]张月月.谈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与发展[J].学问,2009,(20).

[3]刘畅.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传承[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9.

[5]刘辉.实践与思考:2004-2007 沈阳音乐学院优秀论文集[J].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乐谱音响表演者
山之高
是你一直想着我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乐谱:放飞梦想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一毛学琴记——乐谱失踪
妙猜两数
诚实音响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