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分析
2015-08-13娄以奎
娄以奎
【摘 要】2013年7月20日起我国已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5年存款基准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利率市场化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全方位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2015年3月1日起,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这是自2014年11月21日央行宣布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之后的又一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预示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再加快”。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市场中的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根据自身状况共同参与市场交易,形成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水平。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即各金融机构根据市场资金供求变化,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尽管利率市场化尚未完全实现,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已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种种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可调动商业银行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商业银行加快创新,提高其新业务开发的积极性,强化其自主经营水平,根据每一笔贷款业务采取灵活定价策略,适应市场中的个性需求,提升管理效能和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了商业银行供应商、消费者的还价能力,经营成本明显上升,缩小了银行的利润空间。再加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较晚,来自外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相当大,债券、股票、基金市场的日益成熟,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进行。概况起来,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形成全国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机制。1993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提出利率市场化目标;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放开,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1998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先后以市场化方式发行金融债券,1999年财政部以利率招标方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国债,标志着政策性金融债券、国债发行利率的放开。
第二个阶段: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2000年实施境内外币利率体制改革,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3年统一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境内我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放开了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2003年放开了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2004年放开一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
第三个阶段: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1998至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4 年将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2004年10月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2013年7月,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
第四个阶段: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1999年开始了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尝试。2002年协议存款业务的试点扩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业务。2004年允许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2005年,各商业银行可自主决定存款计息方式,存款利率市场化迈出第一步;2012年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2014年11月21日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基准利率的1.1倍扩大至1.2倍。自2015年3月1日起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2倍调整为1.3倍。存款保险条例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制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几点建议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如何有效管理和防范利率风险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课题。在我国,商业银行承担社会经营活动的主要资金需求,风险集中,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选择受限,为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了挑战。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应对利率风险的能力:
1.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高效运作机制
一是构建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通过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机构或部门,突出利率风险管理地位,负责利率风险的管理和决策,制定相关的利率管理制度和办法,指导辖属利率政策的执行和贯彻情况,普及利率风险管理知识,提高辖内员工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急迫感。
二是明确利率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规避和评估。应构建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利率风险管理模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并准确地度量各指标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风险。风险发生前后采取一定的处理方法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有效规避和防范利率风险。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打造优秀利率风险管理团队。我国商业银行急需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敏感度、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运用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防范利率风险,关注和预测利率走势,研究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规避利率风险增加银行收益,保证银行稳步健康发展。endprint
2.准确预测利率走势,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管理
一是捕捉政策信号,准确分析利率走势。在竞争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个体是利率的接受者,对利率的影响很小。利率的波动受国家经济政策影响较大,因此应关注央行的各项政策,捕捉政策意图的信号,从而准确预测和分析利率的走势,并根据预测结果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
二是推行资金缺口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根据利率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保证有效收益。由于过去利率管制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的比例调节属于被动管理,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出现的利率风险,因此对商业银行而言,大力发展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提高资金缺口管理水平,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3.适应利率市场化需要,构建合理的定价机制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应迅速转变观念,提高对利率定价的认识程度,在综合考虑发展目标、成本收益、风险等因素的情况下,对多数金融产品实施自主定价,积极探索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开发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利率定价模型,完善一套覆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等各领域的产品定价体系,提高利率定价能力。
4.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善盈利结构
中间业务收入是评价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以低成本、低风险、收入稳定为特点,通常越优秀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越高,目前存贷利差仍占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这也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将承受较大的经营风险。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正竞相发展新的中间业务,充分借鉴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挖掘新利润增长点,改善自身盈利结构,减少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5.科学运用利率衍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是传统的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其操作较为困难,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收益,具有规避利率风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成为商业银行转移利率风险的现代化方法。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利率期货、利率期权、金融工程等,在防范利率风险方面各有利弊,各商业银行应选取适合自身发展的利率衍生工具,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严敏,王月香.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2]马德伦.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金融与经济,2014.
[3]鲍敦康.利率市场化下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问题研究.价值工程,2015.
[4]张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
[5]张伟芹,张敏敏.浅议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国证券期货,2011.
[6] 王晓芳,卢小兵.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