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索
2015-08-13黄正妍
黄正妍
【摘 要】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以及说服力和吸引力,我们从绵阳师范学院思政课的现状入手,总结影响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问题,多角度、探索性地阐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指出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以及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现状 改革
一、绵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并且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极为重视。绵阳师范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其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人生目标模糊
我们提到信仰,是指科学信仰,具体指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信仰主要反映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认同和肯定的态度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肯定和接受。目前我校“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和前途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在公共政治生活领域,政治价值取向基本趋于正面,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现状纷繁复杂,导致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性和消极性。据绵阳师范学院2014届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显示:320名新生中,有2.19%的新生认为实现不了的才叫理想;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就是:部分学生对于政治活动缺乏热情和激情,甚至漠不关心;对新闻时事、政府动态、政策决策缺乏了解;他们重视专业课学习,蔑视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主流政治信仰受到冲击,认同感降低。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有所质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理想遥不可及;把主流政治信仰工具化,仅作为换取好工作的砝码。
2.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大课堂,学生出勤率低、蒙混过关现象严重
高校思政课属于公共课,四川各大高校通常采用合班方式进行教学,以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常见的做法是按照同院系本专科分批合班的方式进行,合班课至少是两个班级,甚至三个班级。绵阳师范学院也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合班课的课堂规模偏大,学生人数一般在80人以上,有的学生还来自不同专业,层次不同。而且学生们认为政治理论课都是大班教学,显得特别不重要,因为上专业课都是小班教学,所以逃课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班级庞大,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甚者出现“代课一族”。对于授课内容,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对任课教师而言,上课效果不明显,压力特别大。
3.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绵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只有两人,中高级职称占80%以上,整个教学团队中中青年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中青年教师往往生活压力較大,家庭负担沉重,在某种程度上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的精力就十分有限,以致长期按部就班上课,教材体系没有及时转化为教学体系,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材料,致使课本上的枯燥理论接不上地气,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兴致。教学与科研应该齐头并进,以教促研,固定模式的教学无法激发科研灵感,加之无暇专注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专著,教师科研成为思政教师评职称的“拦路虎”。教学与科研分离,让教师们的讲授缺乏理论支撑,专业水平大大降低。教师的治学态度也会传染到学生身上,在学生中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4.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性意识薄弱
我国高中阶段的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是《思想政治》,它是一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05 方案》实施为主要标志的全新课程体系,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等选修课程。这是中共中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虽然新课程在很多方面整合或修改了某些内容,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课程内容的工具化倾向依然有所存在,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实际重视不够等一系列的弊端。而且,就新课程内容实行9年多的实施效果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意义上的普遍提高,学生厌学情绪、抵触心理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无疑说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与改善。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思想道德实践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以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为主,社会实践这一块则显得薄弱贫瘠,而实践活动具有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绵阳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并开设有实践课程,占有1学分的课时。社会实践主要分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社会调查三个环节,分值总共40分,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班级过于庞大,不利于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们不能亲身经历实践内容,只有少数学生是社会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其他都是观望者,现阶段的实践教学部分只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对老师局限在课堂上的主题活动内容由于操作性不强也无动于衷,对老师布置在课余时间的社会调查项目由于老师无法监控、小组成员过多而消极怠工,实践效果不显著。另外,这三门公共课实践教学重合的地方很多,对于实践教学的作业,学生们重复使用的概率较大,因而致使学生丧失了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二、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措施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们要重视对新生进行大学精神的培育。绵阳师院校训概括为厚德、博学、弘毅、笃行八个大字,它是绵师的精神核心,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再现。我们要把校训精神扎实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他们把这种精神内化为信念,外化为具体行动。其次,学校要重视校纪校风建设。校纪校风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本质体现,稳定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管理到位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的精神素养会产生重大影响,能够加强他们的自律修养。再者,我们要培育师生良好的学习风气。长期以来,高校师生的行为、意志逐步形成颇具特色和内涵的固定认知就被认为是该校学风。学风是高校师生在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全校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如何能更加胜任教学工作,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这个问题成为我们教师一生都要不停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要重构属于自身特色的理想教学模式,并且重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泛泛地要求他们收集整理资料后书写小论文。对学生而言,这个信息化支撑的大环境导致他们产生理想信念缺失,对就业的恐惧,对他人不信任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采取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加以引导。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熔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在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讲教育,积极引导各种正确的社会思潮,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广大青年学子不仅要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而且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比如专题讲座、典型案例等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
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用人格的力量陶冶学生的心灵,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青年教师应该克服自身困難,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要有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具有为人师表、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还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学识为广度,以人格为高度,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为提高学生抬头率,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更应该注重讲授效果,不能哗众取宠。
4.推进课程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16号文件》、2006年全国高校普遍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 新方案》以及党的十八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新要求,这些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大完善。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要进行系统整合,全盘考虑中学、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大学里的思政课课本和中学政治课本要做出明确分工,避免重复教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要整合衔接,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的有机层次。例如:对法律知识这一块内容,中学阶段就应该强调具体的法律规范,大学里则要强调法学观点。同时,还应该将各学历阶段的主渠道教育和日常教育有效结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富有针对性,构成较完备的体系,让学生们能明显感受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课教育的差别,而不是老生常谈。
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等七个部门就高校实践教学专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也提出了高校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号召;十八大报告中还多处提出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其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新知识、新思想产生的源泉,实践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道德、品格观念的内化有促进作用。社会实践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外化到“行”当中,并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道德意志。为提高绵阳师范学院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把课堂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教师以班级或实践小分队为单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2)高校应该积极配合任课教师批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等,并让他们以问卷或采访的形式进行调查实践,事后要求各实践小组用多媒体或者DV视频在课堂上交流和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锻炼新生的胆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使外部教育产生内化作用。
(3)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部分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课程表,并注明课时数量,做到每讲完一个专题就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比如讲完愛国主义就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调查,讲完人生价值观就组织一场报告会,请成功企业家或大学生创业标兵现场和同学们交流互动等等。而且要根据每门公共课的教学特点“量身定做”实践教学环节或活动,从而避免实践教学的重复性,提高学生上公共课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仔细查找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并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整改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会明显增强,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忱。
【参考文献】
[1] 陈锫.实践中的任务型教学:现状与展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吕志,黄紫华. 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妮妮,陈永胜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讨[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 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5] 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6] 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7).
[7] 尹立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2012(5).
[8] 张耀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发展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9] 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10] (英)萨兰,(德)奈赛尔主编,易进等译.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