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2015-08-13李文英河南省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璧集中心小学

散文百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合数质数定势

李文英河南省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璧集中心小学

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李文英
河南省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白璧集中心小学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反过来,这些思维活动又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合理地进行联想,有助于快速反应,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多向探索,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去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模式,干扰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有的学生常常将题中的两个数据随意连接,而忽视其逻辑意义。如“小方和小圆各有同样多的水果糖,小方吃了5粒,小圆吃了6粒,剩下的谁多?”由于受数值大小这一表象的干扰,学生的思维定势集中在“6>5”上,容易误判断为“小圆剩下的多”。为了排除学生类似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解题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常运用的方法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1.一题多问。

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解答“五一班有学生45人。女生占4/9,女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因学生很容易解答,而一晃而过,忽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要执意求新,变换提出新的问题。

2.一题多解。

在解题时,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例如“某村计划修一条长150米的路,前3天完成了计划的1/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在学生没有学习工程问题时,解法一般集中在以下三种上:①(150-150×1/5)÷(150×1/5÷3)=12(天);②150÷(150×1/5÷3)-3=12(天);③150×(1-1/5)÷(150×1/5÷3)=12(天)。

针对这些解法,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的异同点,总结出“三种方法中都运用了全程150米”这一条件的共性。针对这一共性,老师可打破思维定势,启迪学生的新思维:“假如把150米当作一条路(用1来表示),还可以怎样解答?”这一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如下解法:①3×[(1-1/5)÷1/5]=12(天);②1÷(1/5÷3)-3=12(天);③3÷1/5-3=12(天)。

三、刨根问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条件,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寻根问底,追寻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数——因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质数A乘以质数B,得C,则C除了1和C两个因数外,必然还有因数A和B,所以C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入。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使小学生的数学基本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这将是我们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猜你喜欢

合数质数定势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奇妙的质数约定
怎么教让质数学习更有趣
质数找朋友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如何快速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巧记质数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
奇合数的构成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