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资料的搜集与运用例谈

2015-08-11吴秀玲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圆明园资料交流

吴秀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课标》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部分第10条提出“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的引领下,小学语文从第二学段开始对“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如第二学段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这一目标,第三学段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等目标。由此可见,作为信息素养内涵之一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被纳入学生语文素养的范畴,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课程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语文教师大多会在教学前后布置一些查找相关资料的预习任务或拓展性阅读任务,如作者其人其事、作品创作背景、与课文某些内容相关的资料等等,这不但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知识面,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达到在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之目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语文课堂内外在查找资料上“走过场”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反倒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滋长了学生浮皮潦草、不求甚解、应付差事等不良习气。前不久,我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上课伊始,课堂是这样呈现的:

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谁找到了?

(生纷纷举手示意)

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谁先来?

生1: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到清乾隆九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该生读得结结巴巴,而且读错其中几个字。)

师:好!谁还愿意将搜集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

生2: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全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名胜。这项伟大的工程用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才修建成。但是,在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劫一空后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残柱了。

师:是呀,圆明园,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究竟是怎么毁灭的,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

……

这样的教学似乎已经司空见惯,正是这种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存在着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如教师对“搜集处理信息”在理解上的模糊,在认识上的偏颇,在行为上的缺失等等,这些都影响着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

下面我们仅就上面呈现的这一教学环节作一深入剖析。

一、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什么?

这位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提出的要求是“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于是学生纷纷从网上或书刊中查找圆明园的资料,有的将找到的资料打印出来,有的抄写下来,还有的将书刊带到学校来。可是值得深究的是,这样的资料搜集有何意义?我看到学生在交流资料的时候,一律都是照着原文读,有的将字读错了,有的磕磕巴巴读不成句。由此看来,学生只是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查找到了这些资料,并未经过认真地阅读、整理与思考。找到的资料成为堆砌在手里的废纸,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的时候并未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也没有进行过必要的指导。因而这样的教学环节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达到应有的目的。

一般来说,搜集资料的目的有四: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巩固识字;二是在搜集资料、交流资料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并达到合作共享;三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解决疑难;四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在人教版中安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这一组的语文训练主题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这是教材编者在落实《课标》中关于“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搜集有关资料”“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这一教学目标而设计安排的。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要充分理解教材编者的思路和目的,并应结合实际拓展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相关方法。

二、搜集哪些资料?怎样搜集和处理资料?

搜集资料不能信马由缰,见到什么资料都原封不动地拷贝下来,不加取舍和甄别;搜集资料也不能将资料简单地堆砌起来,杂乱无序。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来说,我认为可以让学生搜集三方面的资料:一是关于圆明园本身的资料,如圆明园的建造时间、地点、面积、特点、用途等等;二是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方面的资料,包括怎么毁灭的,是谁给毁灭的,当时毁灭的情况等等;三是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方面的资料。将这三方面的资料整合起来,是对课文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时,应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教给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如在途径方面,可以上网“百度”,也可以去学校图书室、社区图书馆查阅历史类书籍,还可以查找影视媒体等;对于网上搜集到的资料要认真加以筛选和核查,查看其出处,不能将网友的个人评论意见作为事实性材料;遇到与文中内容不相符的要做好标记,与他人探讨,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暂且不考虑。学生搜集来了大量的信息,只是完成了信息搜集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归类,将相关文字、图片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去粗取精,制成读书卡片或电子文档。这样进行,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表述的能力。

三、怎样运用搜集到的资料?

资料的交流要找准时机,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总是在开课伊始一次性地交流完毕,而应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利用资料去展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补充、完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正是对信息资料的深度加工阶段。

如学习到课文第2、3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建筑时,可以让学生借助图文资料了解圆明园的布局,观看书中所提到的各种建筑,从而让学生领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学习第5自然段时,可以适时交流关于英法联军抢掠毁灭圆明园的具体情况,让学生将信息资料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细细阅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强烈痛恨之情。在全文阅读完毕后,让学生借助史实,分析英法联军以及八国联军为何能够如此猖獗地侵略中国,在中国人的土地上大肆烧杀抢掠,从中感受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这样一步步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充分地发挥出资料的价值,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才能真正达到课内外结合,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的目的,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学生在交流资料、发表观点见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将之与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加以印证,适时地进行补充或质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要以参与者的角色及时予以补充、修正或总结。教师要有意交代自己信息的来源,展示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以及利用信息佐证自己观点的全过程,为学生做出示范。长此以往,学生才能够真正感悟到搜集、处理、应用信息的意义与价值所在,也才能够养成积极主动搜集、处理信息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升信息素养。

猜你喜欢

圆明园资料交流
梦回圆明园
如此交流,太暖!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