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特色办学”
2015-08-11高娃
高娃
关于“特色办学”,我主要思考了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推进“特色办学”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解决办学同质化问题。尽管我们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走过了近五年的时间,但受以往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一般化和“千校一貌”“千生一例”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学校与学校之间在教育理念、课程特色等方面缺少差异,个性模糊。同类学校同质化办学,必有高下之分。于是不少学校在抢学苗、拼规模上绞尽脑汁。这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康成长。
二是为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从概念的角度而言,学校内涵发展一般指的是注重人的发展,注重质量提升,注重管理精细,注重文化立校,注重特色和创新,注重可持续的学校发展模式和思路。学校的内涵发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这其中有一个沉淀的过程。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一些学校,表面上是硬件薄弱,但真正薄弱的是校长和教师的理念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在各级政府层面,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按照规划,在2020年之前,全通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基本上都能实现标准化。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怎样提升办学水平?怎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怎样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义务教育的需求?这些关于内涵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推进特色办学逐步解决。
三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育人角度看,特色办学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与人不论从先天的角度还是从后天的角度,都是有差异的,但每一个人都应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就学校教育来说,全面发展并非是平均发展、整齐划一地发展,而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个性、发展个性、鼓励个性,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就必须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个体教育。
二、学校应该办出什么样的特色?
我认为,在“特色办学”这一表述中,“特色”应具有整体性;就其在学校的表现来说,它既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不同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又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
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内就能打造而成的。学校的办学特色应在学校已有的办学传统基础上,形成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以及学校的管理、教学、德育、环境、校园活动等方面。学校的办学特色应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优质性等特征。
三、怎样办出特色?
要将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大体上应经过三个阶段:
一是挖掘优势项目,将其发展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综合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社会环境、学生来源、财力特点等自身的优势,选择发展优势项目,形成学校“特色项目”。
二是巩固学校“特色项目”,培养好骨干教师和特色学生的尖子队伍和阶梯队伍,将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并尽可能整合多个“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
三是将“学校特色”向纵深推进,并将其拓展成学校的办学个性,成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品牌学校,成为“特色学校”。
在推进特色办学中,我认为,关键要素有以下三点:
一是校长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统领特色办学。在所有特色办学的要素中,校长是最关键的要素。一所学校的特色,实际上是校长办学思想个性化的表现。没有特色思想的校长,很难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二是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特色建设要靠特色教师来实现。因此,蔡元培先生说:“有特色的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推进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教师培训,不断提升其专业能力。作为校长,我们首先要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带头定期自查专业建设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能力;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专业标准”开展工作。同时,要依据学段“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在学校层面,要重点解决好“培训谁、培训什么”的问题。各学校的培训要面向全体教师,要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培训的目的是:提升各个岗位工作的教师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在教师培训方面,现在不少学校缺少认识,没有校本培训制度,没有培训计划,也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开展培训。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这是推进特色办学的核心所在。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5年。按阶段划分,我认为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全国各地各校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执行”,特点是: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第二个阶段:部分地方和学校不满足于开齐开足开好课程,开始在个别项目上突破,例如: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开发校本课程等等。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突破”。第三个阶段:部分地方和学校在新课程理念感召下,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探索发展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形成本校独有的培养目标、课程方案。涌现出了北京十一中、上海建平中学等典型。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创新”,特点是特色化办学。第四个阶段: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后,各地各校将课程改革作为立德树人的突破口,开始探索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综合改革。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核心素养。
比照以上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大体上还处在“个别项目上有突破”的程度,在课堂教学改革、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在“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特色化办学”方面刚刚起步。
各地各校要把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继续改进教学方式。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为中心”。尽管各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各种各样,但大都以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为主要特征。正如原上海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所说的:“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合作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在具体课堂教学改革上,我建议从体现“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为主要因素的教学模式来入手、推动。但模式不是目标,而是路标。通过运用新模式,使教师首先在实施新课改上达到形似,然后逐步实现神似。
第二,学校要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学校在围绕特色主题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价值取向;要强化课程意识,必须做到精心策划,课程标准、活动设计方案等要素齐全;要清醒认识课程资源的多元形态,克服把教材作为课程唯一资源的狭隘观念,努力把蕴涵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与学校特色方向相一致的课程资源。
第三,学校要形成突出的相对稳定的特色项目。推进特色办学,“特色”项目的选定十分重要。它既决定学校的特色发展方向与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决定学校最后能否形成“特色”的关键。要在合理利用本校优势和潜能基础上,形成的若干单项性特色,然后,由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进而形成特色学校,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