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课堂要以生为本
2015-08-11徐晶晶
徐晶晶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有好奇心,教学时,教师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科整合,巧用电教媒体,以组织表演活动为契机,构建生动有趣的课堂。
一、加强学科整合,是趣味课堂中一抹灿烂的阳光
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传统方式,为学生多开掘渠道的感受、表现、创造的途径与平台,加强学科整合,引导他们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虽然舞台上歌者风度翩翩、魅力无限,演奏者行云流水、大珠小珠落玉盘,但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既有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原理,更有数十年如一日的技能训练。课改理念,在学科整合方面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探索,迎来了趣味课堂一抹灿烂的阳光。
例如,欣赏《春笋》的过程中,笔者邀请了美术老师和学生一起在讲台上用彩色粉笔勾勒了茂密的竹林,一棵棵破土而出的竹笋,一律黑褐色,不过会有嫩黄色的笋须,在剥下层层笋壳后露出了白生生的笋干,诱人极了。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更激起了他们走进自然,触摸竹笋的好奇与渴望。
再如,学唱《小竹桥》的时候,我讲了几则关于糖桥、弹琴桥、麻将桥的故事,联系歌词,学生们对“苗汉少年放学归啰”中的故事展开了无限的畅想;一边讲解笙、葫芦丝的构造,一边找学生绘画;体验歌曲中的休止符时,专门设计了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有效地突破了学生们的理解瓶颈,等等。一系列的整合行动让音乐课堂兴味盎然,似射进课堂一抹灿烂的阳光,高效、温暖。
二、巧用电教媒体,是趣味课堂中一道绚丽的彩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教媒使对我们的行动、生活、思维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一点同样体现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当中。它集图、文、声、像信息为一体,有助于抽象、复杂、凌乱的音乐知识具体化、简单化、条理化,在调动学生多个感官角度,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电教媒体的运用也是一门艺术,科学合理地使用会让趣味课堂呈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欢聚与期盼”第三课时,巧妙地运用了电教设备,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邰丽华等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舞蹈视频,包括四位老师在舞台四角手语指挥的细节,还有他们平时刻苦训练的过程。教学尚未开始,学生们已经深深地被她们超越自我、积极乐观的态度所感染,为学唱《爱的人间》奠定了浓郁的情感基础。其次,学唱《爱的人间》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诵歌词,体会歌曲中充溢着的宁静气氛与感激之情。学生们各自演唱歌曲的过程,教师可以用手机把它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络当中,供小网民留言评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网民的评论也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演唱技能的提升,形成了可喜的良性循环态势。最后,在歌曲范唱环节中的唱法难点,利用多媒体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突破,增强他们音乐学习的愉悦与乐趣。
三、组织表演活动,是趣味课堂中一股流淌的清泉
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演奏能力、表演能力与创新能力。兼顾小学生生性好动的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表演活动,可以使得趣味课堂时常流淌汩汩的清泉,带给学生音乐学习以鲜活感与灵动性。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第一课时,笔者在课堂组织了形式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潜能,促进了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课堂伊始,学生欣赏杨丽萍的舞蹈视频《雀之灵》,并截取了其中的几个细节开展律动表演。没有形式上的任何限制,一开始学生在座位上拍手、点头,后来逐渐地主动走到讲台上,开始加入了抖肩的动作。最后,又渗入了两两合作,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儿的律动表演,整个课堂氤氲着欢乐、和谐的气氛。其次,演唱环节,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要求必须是小组成员全部参与。表演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有重唱的,也歌伴舞的,甚至还渗入了对唱的表演形式。最令人称赞的,是第三小组将葫芦丝演奏与歌曲演唱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又适时打开多媒体,播放着相关傣族舞蹈的视频,将孩子们的欢乐情绪推向了高潮。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总是几个老面孔的现象,给全体学生插上趣味学习的翅膀。
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构建鲜活灵动的趣味课堂。为此,我们要大胆革新,积极开拓,在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更深入地实践与探索。
(作者单位:江苏启东市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