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求异思维,发展创新意识

2015-08-11崔秦勤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8期
关键词:教法新疆音乐

崔秦勤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也在不断革新着教学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该从本质上得到改进,跳出条条框框的束缚,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从“欣赏者”向“鉴赏者”的转变。

一、创新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一直以来,音乐欣赏教学一直遵循着这样的模式: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知识、初听作品、讲解作品、逐部分进行复听歌曲。于是,我们便用一种毫无美感的枯燥语言“肢解”着原本具有无限魅力的作品。这样的教法,把着眼点放在对乐曲的深刻分析和理解上,却忽略了学生这一主体是否喜欢、是否能接受,又是否真正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例如,在欣赏歌曲《天山风情》时,我们不妨在原本普遍的教法上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大胆评一评老师“这样的教法”,在学生的评论中才会发现他们想要了解的话题:“如果老师能告诉我们新疆的地理位置,有哪些自然风光和特产,可以让我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更好地想象新疆的自然风光,还可以把想象的画面配乐。”“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如果能了解不同民族的服饰,可以更好地从歌声中感受新疆的民俗风情”“新疆的音乐很有特色,如果能介绍下他们的特色乐器,可以更好地了解新疆歌舞艺术”……

忽略了学生主体感受的教法只能事与愿违。在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的教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摆脱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增加“交流新疆相关文化”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了解的话题。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倾听学生心声,培养求异思维

诚然,入选小学音乐教材的歌曲都是经典“名著”。基于此,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又岂会有不喜欢这些精品佳作的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听歌,但对教材中的歌曲不感兴趣;学生喜欢音乐,却未必喜欢上音乐课。教师的主观感受剥夺了学生说“我不喜欢这样的音乐”的权利。

例如,歌曲《茉莉花》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向学生展示合唱、独唱、钢琴等不同体裁的音乐风格,领悟江苏民歌的魅力,但事实却是学生并不爱听。为此,我们不妨听听学生的心声:“我喜欢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现场版,把我们祖国的风采带向了世界。”“我喜欢周彥宏唱的版本,唱出了我们江南女子的甜美。”“我喜欢具有小清新风格的梁静茹演唱的版本。”“我喜欢霍尊的带有日式唱腔的《茉莉花》风格”……

这些才是学生的心声。我们不妨尊重学生的喜好,大胆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适当引入适合学生去欣赏、演唱的流行音乐,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也能打破一成不变的欣赏内容,活跃小学音乐课堂氛围。

三、敢于求异,张扬学生个性

音乐名家的经典之作,让每一位音乐教师都顶礼膜拜,大师的千古流芳和经典传承,让每一位教师都保有着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却也在一成不变的音乐欣赏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培养了一批思维上的懒汉。新课标下,大力提倡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为此,我们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也应彻底解放学生被禁锢的思想,破除学生对老师、对名人和权威的绝对服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为学生的求异思维喝彩。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化碟”部分时,笔者以求新为思维方式,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议一议“化碟”部分的创意:“我不同意作者这样的创意。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这是否暗示着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默认和赞同?”“《梁祝》的最后是祝英台撞死在碑前,而尾声‘化碟部分的音乐却只是对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缺乏应有的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之感,这样的尾声会不会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在一片质疑中,学生突破了名人和权威的思想,而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比《梁祝》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只有敢于求异,才能埋下创造力的种子。通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的议一议音乐作品“这样的创意”环节,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作品所反应的时代,认识到音乐作品的局限,更能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将乐理知识和歌唱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通过作品欣赏,不断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摆脱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大胆革新,勇于探索,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才能逐步丰富他们的音乐欣赏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法新疆音乐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音乐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
秋夜的音乐
爷爷的“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