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全面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价值
2015-08-11赵小祥
赵小祥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必须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掘线索,以提高德育水平为目标,加强对学生在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引导。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传输,很少能从生活入手。教师需要借助情景设置、案例引入与思维拓展等方式实现品德教育生活化。
一、设置生活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生活情景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通常教师会通过话题或提问的方式,加强学生在知识点思考上的主动性。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从生活中掌握其中的道理。同时,生活情境的设置与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之间存在着一致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与意识。
例如,在“我来做市长”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观念为目标展开教学。在教学主题确定后,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置情境,提出:“大家都知道班长是谁以及班长的职责,可大家知道市长需要做哪些工作吗?”在提问的同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多媒体资料来引导学生找到答案,让学生主动走入教学中,加深对问题的思考。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事情与市长的工作息息相关呢?”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提供给学生机会互相交流看法,总结生活经验。最后,教师可以再提出:“如果你是市长,你会做些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不断扩充了情境设置的内涵,使得学生加深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二、引入生活案例,加深学生感触
小学生处于道德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无论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师引入的案例都会对学生心理与道德的塑形产生重要的影响。生活案例的引入不仅包括具体的事件,还包括生活经验的导入,全面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与生活化,紧密结合教材与生活,实现教学与生活、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衔接。另外,教师在引入案例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小学生生活的丰富性与经历的多样性,捕捉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通过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或经验来加深学生的感触。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引入环境污染的案例,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到当下生态遭破坏的严重性。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应的案例,提高学生自身信息搜集与总结的能力,通过参与亲身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教师总结性地提出保护环境的经验,并结合相应的文字阅读、影视作品提高案例应用的水平,进一步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这种案例与经验的引入有助于学生在教学中汲取更多的经验,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但是,教师在案例引入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其难度与深度,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局限,在问题思考上仍处于不成熟、不理智的状态,往往很难从生活中得到反思,更不懂得体会生活中的哲理。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适当地提示与积极地指导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激发生活思维,保证教学质量
目前,学生主要依赖机械记忆法来理解书本知识,虽然这种记忆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但却缺乏应用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不仅会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发生,还会造成教学与目的的脱离。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生活思维的激活,从自身与学生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对课堂上各个因素的协调运用。生活思维的激活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时效性、情趣性、丰富性以及社会性等多个方面,这些属性都与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相匹配。
例如,在“家乡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具有时效性、情趣性、丰富性与社会性的生活信息,在介绍家乡信息时应该借助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时期的家乡面貌,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提高叙述的情趣性,主要集中于学生感兴趣的变化方面。另外,应该从多个方面表现这种变化,大到公共基础设施,小到学生身边的环境。最后,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融入社会生活,布置任务让学生实地考察家乡的变化,主动与社会进行交流,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活思维的应用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不断整合教学方式,促进生活思维应用的针对性,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禁锢,实现教学与生活的“亲密接触”。
生活情境的设置、生活案例的引入、生活思维的激发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全面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为品德教学的生活化做好积极的准备,从而提高教学总体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雅周镇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