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太极拳“∞”运行方式的原理
2015-08-11顾新法
顾新法
太极拳实战讲究以势赢人,实际就相当于“仗势欺人”。双方在推手时,一方虽然力气大于另一方,但是不掌握太极劲法,一旦失势,无从对抗,就会造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后果。这如同古战场上甲方兵强马壮,乙方虽然力量薄弱却占据了山上有利地形,待对方进入狭窄山谷,乙方从山上向下放滚石檑木,此时,甲方虽然比对方战斗能力强,但是也只有被打,无还手之力。由此可见,双方对垒,取势的重要性。
太极推手实战的占势,虽与作战方式不同,但道理一样。首先要明了对方进攻的意图,当对方推来,我用手臂与他打来的部位接触,运用“粘、黏、连、随”的方法感知和掌握对方力的动向,将对方来力在运行中化解并引向背势,然后进行反击。这个过程都是在太极拳“∞”运行方式中运用内功技法来进行的。
一、太极“∞”运行方式的内容
(一)太极拳“∞”运行方式的理论根据
对照太极图,以双脚之间的横向距为直径,画一个圆为底盘,它代表了太极拳在定步时的运行范围。双脚为支撑点,身体重心则在此圆中沿着正“∽”或“反∽”(“~”)路线运行。圆底盘的“~”轨迹恰恰勾画出一对方向相反的阴阳鱼形。鱼的图形和黑白颜色表示身体重心在双腿上,为一虚一实。圆盘上的“~”曲线是对称的分界线,画出一对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阴阳鱼形,代表“虚、实”是互变的,表示随身体渐渐移动,支撑重心的腿由实渐渐变虚,同时,另一腿则渐渐由虚变实。圆底盘中间的这条“~”分界曲线,还表明我腿脚及胯将身体移动时的运行轨迹,其两侧的大小相等阴阳鱼形还表明,身体在移动中用旋转劲调整着身形,保证身体两侧的对称运行,以达到身体平衡、中正。太极图的黑白眼,白鱼黑眼,则表示,重心腿为“实中含虚”,虚腿则“虚中有实”,这就要求支撑重心的实腿“不全然占煞”,虚腿“不全然无力”,要求双腿曲蓄有余,为太极“∞”往复运动留下了回旋余地。太极图显示了“一阴一阳为一太极”。那么,一正“∽”与一反“∽”(“~”)相合,组成了一个“∞”形,它表示完成了太极拳运行的一个往复周期。从而创建了以“∞”符号代表太极拳的运行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极拳实际应用上,身体内的“虚”、“实”变化是交织互动的。不像示意图那样泾渭分明,但也绝不是混淆在一起的。不谙此道,就会因概念上的公式化,练成机械式动作,运动中出现全身紧成一体或松懈现象。
当我们将一枚硬币立在桌面儿上用手一捻使其旋转起来后,我们就会看到硬币中间出现一条明显的中轴线,硬币围绕着这中轴垂线对称旋转。这种现象证明:物体可以在对称的转动中得到平衡,物体的重心垂直于支承点,得以稳定。当物体重心倾斜而偏离中垂线时,就开始失稳,一旦物体斜坠的重量超过它的支承能力,它就会跌倒。
人也如此,其区别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当感觉到身体要偏斜时,人能够及时调整身形,获得平衡。如果人的双脚把住地不动,让身体转动,当转到一定幅度时,就自锁,不能再动了。这是由于人的双脚着地,不同于物体以一个点接触地面转动的缘故。
(二)太极拳“∞”运行方式的运行模式
太极拳是遵循人的生理结构的运动。“∞”图形仅是太极拳运行方式的一个示意图,太极拳是从头到脚乃至四肢百骸的全身运动。在意识支配下,丹田内劲为动力源,促动腰带动胯、腿等各部,在虚实变化中全身圆转运动。具体的运行过程是:双脚站定,膝盖微屈,松腰落胯,立身中正,全身放松。当身体从左向右转动时,左腿渐成箭步(到膝窝微弯为度),右膝成弓步(以膝盖不过脚尖为度)。
“往复要有折叠,进退要有转换”,为了保证连续运转,需要将身体重心再移回左腿。支撑身体重心的右腿在腰胯的配合下,顺时针旋膝转踝,使身向右侧后转摆折叠过渡,劲从右脚外缘小趾处,碾转地面至右脚跟外侧后,再向上绕小腿里侧,经右大腿内侧至右胯,经右胯在拧转中传到左胯前侧,使右腿渐渐变成箭步(但大小腿不可挺直),使左腿为弓步。这个运转过程,将原支撑身体重心的右腿,经过右折叠,将重心沿“~”路线移向左腿,面向左前方。当然,为了连续转动,在重心移到左腿后,身体还要继续向右回返运行。支撑身体重心的左腿在腰胯的配合下以左脚为轴,逆时针旋膝转踝,使身向左侧后转摆折叠过渡,劲从左脚外缘小趾处,碾转地面至左脚跟外侧后,再向上绕小腿里侧,经左大腿内侧至左胯,经左胯以拧转劲传到右胯前侧。这个过程造成身体左螺旋转动,使左腿渐渐变成箭步,使右腿为弓步。这个运转过程,将原支撑身体重心的左腿,经过左折叠,将重心沿“∽”(反“~”)路线又移回右腿,面向右前方。把这一往一复的运行路线连在一起,正是个“∞”形路线。左、右折叠往复运行方式相同,唯方向相反矣。这样,太极拳以“∞”形运行方式解决了人在双脚踩地转动中的自锁问题。
辩证地讲,这种运动是在腰的主宰下,以旋腰转胯劲扭转撑开双腿,左、右腿依序交替旋膝转踝,利用脚缠碾产生的反作用力,促动双腿经胯,在互推互挽中进行一正一反运转,致使身体重心经胯、腿在双脚间沿“∞”路线往复运动。这种运动形成螺旋劲,向上返至腰,通过腰的传导,造成身体左右螺旋运动。螺旋劲将全身旋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形成了太极拳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这也是“对立统一”法则在太极拳运行中的体现。
为了明确运劲的程序,可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人的下肢按“∞”轨迹运行为公转,“附”在其上运动的身臂为自转。当身体右转时,右臂掌顺缠而左臂掌逆缠;当身体左转时,左臂掌顺缠而右臂掌逆缠。
太极运动包含“相反相成”的哲理,可把它形象地比喻为齿轮的啮合运动。轮齿在互反向力的对斥的咬合中造成机械转动。这类似于当身体重心从左腿沿“∽”(反“~”)路线移向右腿时,支撑身体重心的左腿相当主动轮进行逆时针转动,经过胯的传导,推动被动轮右腿顺时针转动,随左腿渐渐变虚,右腿渐渐变实,重心移至右腿。经过右侧折叠回转,当身体重心从右腿沿“~”路线返回左腿时,支撑身体重心的右腿为主动轮,仍继续顺时针转动,在胯的配合下,推动被动轮左腿逆时针转动。右腿渐渐变虚,左腿渐渐变实,将重心移至左腿。双腿在胯的传导下,一直保持左腿逆时针旋膝转踝与右腿顺时针旋膝转踝依序运转,通过身体各部虚实变化的配合进行折叠返身,使身体重心沿“∞”路线往复连贯运行。从中可见,“∞”实际运行轨迹是立体的。全身随腿、胯沿“∞”轨迹运行,进行由后向前、由左至右、由下往上并且依次交替的全方位的边转边摆运动。身体运转本质不同于机器,在意识主导下,身体可据需要随时变化“∞”运行轨迹的幅度的大小和扭转角度,同时,运转中松开的身体各部可自行调正身形,达到平稳运行。
(三)太极拳的“∞”运行方式使内劲连绵不断运行
当身体重心从一侧,经过折叠过渡移向另一侧时,内劲在虚实转换中沿着太极拳的“∞”运行路线运行,依次将身体各部节节贯穿。在缠转中,实腿一侧的胯骨缝渐渐打开变为虚腿,促使另一侧胯骨缝隙渐渐合拢变为实腿,将劲传导到脚掌外缘小趾处,脚螺旋碾地,脚掌在小趾部位由实渐变虚至脚跟渐变实的过程中,将内劲传导过去。此时,只有做到身形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做到位,全身松、整、圆、活,无一处凸凹、无一处呆滞,身体各个关节松开,内劲才能遵循“∞”运行路线在体内连绵不断运行。
太极拳盘架子时,要做到精神专注,意气相合,在心平气和的舒缓平和状态中运行,此时人可感觉到,内气随细、慢、匀、长的呼吸而动,身体犹如一个鼓荡的气囊,气在其中顺畅伸展迂回,气推身动,形领气随,连绵而行,“无微不至”,当身运进时,气把掌指撑展,当转身迂回时,掌指随之下垂。身形飘逸中含“抑、扬、顿、挫”,全身心陶醉其中,神气领然,心旷神怡,超脱之感油然而生。这样慢练太极拳,是精神与机体的享受,身体在气血循环中得到了保健,情操在大自然的沐浴中得到陶冶,太极意境悠然自得!
太极拳动中寓静,静以养心,动以养身。在慢练中将身形调得合乎要领,在运转中感觉劲路的去向,在静中体悟“恬淡虚无”,在动中领略“精神内守”。在太极拳盘架中,练出的动作先后有序,从容不迫,有条不紊,无过无不及,准确到位。太极慢以养心,动以养身,练出太极拳似松非松、似展非展含蓄的柔整架,每一动全身上下相随,都是整体运动,这也是太极实战的基础。
“慢不断,快不乱”,在规范要求下练出运行自如。当练到内气充盈时,气场会很强,灵敏度极高。在实战中,与人搭手,很容易感觉到对方的动态。我含机以待,只要对方力一出,即能随之进退,顺彼力连拿带打一气呵成。当功夫上身后,意识一动,内劲通过“∞”的传导方式可瞬间到位。
二、太极拳“∞”运行方式在实战中的应用
(一)太极拳“∞”运行方式在推手中的体现
太极定步推手的运行是以双脚为界,全身以“∞”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弧形运转。身臂是在腰统领下随胯、腿沿“∞”运行,双腿旋踝转膝的幅度决定了承载在腿胯之上的身臂运转的范围和运转角度。
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不允许出现前俯后仰和左右歪斜状况,以保证身体内气通畅,运转灵活,并避免身体倾斜造成重心失稳,被人顺势发放。运用太极“∞”运行方式,身体配合腰、腿、胯协调运转,身似立柱,随腰、腿、胯进行起落、左右旋转、进退运动。太极拳将千变万化招式归纳为■、捋、挤、按、采、■、肘、靠八种劲法和进、退、左顾、右盼、中定五种步法,通过阴阳之法把它们融入到太极“∞”运行方式中。懂此劲法,会虚实变化之术,招式才能发挥作用。
为了便于说明太极劲法的相生相克原理,可将四正推手的关系“简化概括”为“■生捋,捋生按,按生挤,挤生■”和“■克按,捋克■,挤克捋,按克挤”。比如,当对方用右掌向我胸口推来时,我用右臂从侧面■住他来臂,在这过程中我的身肢通过“∽”(反“~”)运行路线将■劲运到位,以其中的横劲化彼打来的竖力。彼若变按,我则顺势用右臂腕部“黏”住彼来臂变捋。身在顺时针折叠中沿“~”路线回,身向后“坐”,成右虚步。以此类推,太极各个招式的劲法都是与“∞”运行融在一起的,不可割裂。运用中,每一个劲法都是全身各部配合,据对方力变化随时相应而变的综合劲,所谓相生相克的劲法仅是具体体现。用劲法取势赢人,无招胜有招,实为通过双方接触部位“有感”的下意识的动作反应,劲到自然成。为表达清楚具体运作过程,在下一节,对此再做详细论述。
太极拳在“∞”运行中,全身各部配合,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相互依托,整体为用,劲至形到,绝无一处身体局部用力动作。
太极拳的“核心“是丹田内功,内劲源于内功,通过运练再增强内功。内劲通过太极“∞”运行方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气到劲到。
太极劲随“∞”运行路线通过腿、脚、胯通过传导至全身各部。在推手中“∞”运行弧的旋转角度和方位是随着需要按照意识变化的。要做到上下呼应,左右相系,脚、膝、腿、胯的运劲应依照身体进、退、快、慢的需要而动。
(二)太极拳“∞”运行方式在实战中的应用
当对方站定用右手向我身推来时,我用右臂从他右臂侧面切入相迎,将他推来的右臂缠挂至我右臂外,我用右臂腕部■住他臂,以不脱离为度。这些动作表现在右臂上,而其运行过程是,随我意识反应,腰向右转,左腿撑展,右腿成弓步,造成身体右转向前进,带动右臂掌外旋至掌心向内,左掌内旋下按,全身完成一个反~路线的运行。这个运行劲使我身体的重心从左后移到右前,其劲由下向上催进。随即,我借化解彼打过来所留的余力,利用右臂腕在撑转彼臂侧产生的反作用力,促身向右回转,身体变成右螺旋,右臂掌变为内旋,左臂掌变为外旋。我右臂以螺旋劲在转动中“吃入”彼臂,以刮蹭产生的摩擦力“粘”带彼臂,导致彼身向后仰。彼要回正,必须向前给力,我正好顺势右转,右臂腕在滚转中“黏”住彼臂,将劲渗透到对方着力部位以导引其臂而动,并在如此接触中“听力”,随时感知对方力的变化。这样,当我右臂“连”着彼右臂转至右后,右脚为轴顺时针折叠返身时,以右腿撑碾地过渡之劲,使身“上下对开,左右对旋,”即以右腿的作用劲造成身体的重心沿“~”路线移向左前方移动,形成胯向左开而身向右拧,身体左侧向右前扭而身右侧向后转并向里拧身回缩,此举,化中蓄劲,还给彼身引进落空留出了空当。此时,右臂随身右螺旋劲的趋势是转向下方的,正好将彼臂牵身向前倾。我右掌如含吞吸之劲,虎口顺彼右臂进螺旋劲缠紧彼腕,右掌内旋,运用拇指右下向上的驳劲与四指捻压劲扣住彼掌背,我左掌在外旋中托住彼肘,利用右折叠时的回转劲,全身拧转助我双掌一正一反,将彼右臂别挺成杠杆,带彼臂牵动其身。在这整个过程中,我运用在“∞”形连绵不断运转中由进再转后退的“来回劲”,带动彼身先起后落,借彼来力将彼身引进落空,导致其根起桩活,在他身体失稳时,用“捋”劲,把他从我身右侧放出。
现在,对双方劲力的运动,做一力学分析:
(1)在推手中,当彼用力推我时,彼必须出矢向力,我右臂腕“黏”彼臂向右转,彼“随”我身转向右侧进至右后,我顺时针“右折叠”,右腿撑碾地向左上转进的劲,而彼推我之力及尾随我身右螺旋外摆的臂腕合力是向右后下方的,二劲力运行的方向相反,我身在转向立轴体的调整下,使右臂向下的力与右腿碾地向上的劲在运转中达到动平衡。此时,彼用的力越大,作用到我右脚对地面的碾劲也越大,使我脚底越稳定。以同一力杆对拉为“抗”,是太极推手大忌。这里,被协调的身两侧力量大小相当,方向相反,却不出现对抗。这是因为我身在向左前转移时,彼用力推我身右臂,客观上会助我通过腰脊这个中心轴身向右后转而重心向左前移。
即,在彼用力推我右臂时,我身臂用■劲“黏”住彼臂,顺彼力向右转,借此作用力经我右腿促我身体向左前移,形成二人身体相向移动的态势。这也使我腿胯运转的向心力与旋带彼的劲的离心力在运行中保持了动平衡。随着运转导致彼身体扭斜前倾失重,我则顺势捋出。
(2)彼在推向我身时,为防止被捋向身外,用长劲慢慢极力将我右臂逼紧到胸部,力直指我身中心线。我以右前臂■住被按部位,身臂用■劲“黏”住彼臂,顺彼力向右转,我借■住彼来臂之力,撑转臂腕助身顺时针“右折叠”,使身体的重心沿“~”路线向左腿移动,此时,我臂身虽被对方别住,但由于松开了身体各部,身与脊椎没有紧成一体,身外部与脊椎这中心轴之间存在“曲率半径”。虽然彼用力“吃严”了我身的前部,但彼无法限定我身后的运转空间。我“右折叠”后,右腿劲从足跟后侧绕缠至右腿内侧,沿“~”路线使身体重心向左前移动。在腰胯的配合下,身体“旋腰转脊”。
因此,彼无论如何变换角度推向我身体的中心线,在向左偏移的中心轴的运转中,只能推到我身中心轴的“偏心距”右部,助我身体在向右自转中随腿胯沿“~”路线公转向左前方运行。这会使彼他在推的过程中突然落空,身体前倾失衡。
(3)假如,彼在推进中感到不妙,极力抽臂回身,我还可“补手”。此时,我身体的重心已沿“~”路线移到左侧,身体完成右转,彼用力迅速回撤时,身体成为定架,原来向前进的惯性还没消失,突然直接回返就会造成身体前、后晃动。此时,我左脚为轴逆时针“左折叠”转回,劲沿“∽”(反~)路线传向右腿,并随意识反应,丹田爆发劲抖转腰、胯,双腿在外旋中对开,劲依次由脊传导至臂掌。此时,右掌随回身变外旋击向彼犟实的右肩侧,起到竖劲打横力的效果,彼无法抗拒。而且,由脚到肩在身体上较高的部位,此处给劲,产生的力矩大,不费劲即可将彼放出。我在这运作期间,据身臂与彼接触部位的感应,当感觉已“摸”到可让彼失重的“实点”时,意动劲到,各部协调运作,一触即发。在发人时,要警醒的是,无论发劲多快,都会出现定式,此时太极拳“∞”运劲链会出现中断,在未及回蓄之际,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目标。因此,不得机得势不发。当彼还具备还击能力时,要及时回防。
这种发短脆劲极易给人一个错觉,由于身螺旋拧转在瞬间完成,有人会认为身劲没有经过“∞”的路线运行,只是左脚在后一蹬地,劲到前方右脚,在双脚作用下,劲就“跃”到身臂发出了。其实不然。太极拳的“出奇制胜”妙在我化解彼攻击后,在接触部位与彼“粘、黏、连、随”,依靠太极拳“∞”运行方式节节贯穿,连绵不断运行,使彼无机可乘,在带彼接触部位“共行”中将彼带成背势,我则在柔化中蓄劲并取得了机、势。身体在以“∞”方式“按部就班”运行中,折叠转回,由化变发,突然出击,彼猝不及防。
总之,太极“∞”运行轨迹根据是对方的力是不断变化的。先“舍己从人”,在身形不失去中正的前提下,在“∞”运行范围内与彼周旋,此时,运行的“∞”的形状和幅度随身而动,可大、可小任意变化。对方背势一出现,我随即在转身拧臂时,已完成了往复、折叠,产生连锁反应,使发劲仅在身的左右转动之间。可见,“∞”的幅度是随意变化的,乃至无形。因此,在太极实战中,据彼出手情况,靠下意识反应,有时为即化即打,当彼打来的臂掌被我螺旋的臂“挂”向侧外时,我可在原位螺旋中随腰胯在丹田劲的作用下抖转,沿“∞”运劲路线经身传导,臂掌回旋约180度骤然发向彼身上的目标。这个爆发力是在腿、胯、膝等各部在沿“∞”运行的基础上突然加速度产生的冲击劲。
在此,对发劲时双臂掌各回转半圈做一解析:当身体的重心沿“~”路线移至左上方时,以左脚为轴身体变成左螺旋,带动左臂掌内旋与右臂掌外旋,双掌各转了半个圆弧。以左脚为轴逆时针折叠回身后,当身重心沿“∽”(反~)移向右腿时,身体变成右螺旋,带动左臂掌外旋与右臂掌内旋又各转了半个圆弧。这样,身体重心沿“∞”运行一个来回,腰带动双臂掌随身各自进行了一正转一反转连成的弧圆。运行中双臂掌的圈之所以能连续不断,是因为双臂是随身体螺旋转动的,而身体是随腿、胯、膝等各部沿“∞”往复折叠左右螺旋转动。
由此,还推导出,身臂的左右螺旋都是向身后两侧转摆中折叠回身,然后再绕经脚至腿里侧沿“∞”方式连绵往复运动。基于这个原理,倘若对方以长劲方式慢推我右臂“问劲”,当感觉到要被引向我身右侧外即改变推的方向,彼右掌直接向我胸口的中心,欲推实我身,如前所述,我在捋带彼右臂时,已顺势右转身,以右脚为轴顺时针折叠过渡,当右臂随身向右转时,身体的重心已沿“~”路线移向左腿,形成身体左转并向里拧身回缩、面向左侧的姿态。当彼要变相推我时,我只要“粘”住彼右臂,■劲适当,“随”着彼力向左动。此时,我左掌旋转,同时,挑开搭在我右腕的彼右手,随身逆时针左转折叠,左掌在旋转中用拇指与食指“套”住彼右腕,随身左螺旋,向我身左侧下方“采”。我右臂掌腾出后,绕到彼左臂外,按彼左臂推至其身左后部位,助左手发放,将彼从我身左侧放出。完毕之后,我身体的重心仍按原“∽”(反~)轨迹运向右腿,左腿成箭步,右腿变成弓步。如果彼感知要被我拨向身左侧,极力回拔右臂,当我感到他已用力成犟架时,我顺势借力,右臂已随身右螺旋,右掌在外旋中仅需从彼右肘弯穿进,“挎”住彼右大臂,再随身右转的劲,将彼带向我身右侧“挎带”而出。我全身以“∞”运行方式整劲运行,往复折叠,环环相连,只要彼力一出,因势利导,顺势运劲,在自然而然的往复运行中,将彼绕在股掌之中,彼已经没有招架还手能力,安有不栽乎!
以上推理论证说明,太极能左右逢源,皆缘于“∞”运行方式,内劲节节贯穿,连绵不断运行,促使身臂在撑展中形成左、右交替的螺旋运动,方将彼来力引向身的两侧外。
三、太极“∞”运行方式的活步运用
(一)太极活步推手
太极中庸之道,讲究“无过无不及”。如果在推手中,我臂被彼牵带导致身前倾,抑或彼被我推至后仰欲倒之际,我只有上步进身才能在保证自己不失立身中正和整劲不散并进击对方。同理,推手中,不论是左、右移步还是撤步,都要“一动俱动,上下相随”。现以太极拳的“野马分鬃”的应用为例加以说明:当我右掌缠带住彼右腕时,我乘机身以后右足跟为轴,右转撇脚掌踩实,重心前移,提起左腿经右腿内侧弧形迈至彼右后侧,在别挡彼右腿之际,我身体身体的重心已沿“~”路线移向左腿,同时,我左臂随身左转从彼右腋下向上斜挑,以“靠”与“■”劲将彼放出。
(二)太极散手
太极散手需移动脚步,在出招定步运劲时,太极“∞”运行方式即可发挥作用。当对方向我进攻时,彼上步进身,即使速度再快,到要落脚时也终究有个时间差。在对方抬步时,我已看准确,进行判断、掐量,待彼迈脚出拳打过来时,我在前的右脚抢先垫步脚尖外撇,以右掌从彼拳臂侧面相迎,拨带彼右腕,并乘机上左步进身,使彼原定攻击目标落空。当我左脚踩到彼身右侧后,随右转身我右臂旋拧彼右腕向右后带其臂,以右脚碾地,顺时针折叠过渡,身体的重心已沿“~”路线移向左腿,形成身体左侧前的姿势,只需借左转折叠回身劲催左掌便可击向彼被我掀开臂亮出的右肋。我也可以在左转折叠回身时,右手拧紧彼右腕,左手托彼右肘外旋下压,形成杠杆式倒剪臂,使彼身前俯而将其擒拿住。太极散手不与彼正面对抗,待彼一出手,我后发先至。彼正面打来,我迎击彼侧面,拿住彼梢节,固定彼中节,去控制根节。由于“∞”方式运行连贯,我在进身中,双手依靠身整劲的配合,可拿彼一臂而制约其全身。当然,散打中彼不会按我设计的套路去做。但无论对方怎么打,我太极拳“求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方针不变。运用后发制人的方式,等彼先出手,当暴露出力的动向时,我有的放矢,随机应变,格闪进身。在他打空时,我趁机运用恰当的招式,予以还击。
四、太极“∞”运行方式的启示录
“太极之理、阴阳之道,包罗万象”,“无形”的大道实在难以用“有形的文字”诠释。人们创造了太极拳,以运动的方式体现了太极的内涵。
“水无常形,兵无常态”。太极拳运行方式有规矩无准形,在运行中随机生招,后劲连绵不断。若只有技法没有劲源为后盾,劲断则技空;若只有内劲不会技法,则无从发挥劲法。太极拳“∞”运行方式使劲、技结合,仅用文字素描其“轮廓”,虽有所牵强,但可清晰显现内劲在身体中的运行路线和运劲方式,使习练者有迹可循,明确太极拳的招式在全身整劲运行中形成的过程。如果一味“模仿外形动作、以局部肢体用力造型”,则只能南辕北辙,偏离太极的方向。“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是拳家经验之谈。此文,仅作为太极拳爱好者了解和掌握太极拳“∞”运行方式,从中领略太极“道法自然”的玄妙,力求得到太极拳真谛的入门的拐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