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大自然中教会学生生活

2015-08-10李燕

中国教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水藻北欧芬兰

李燕

在孩童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非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让孩子上学是为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准备,而非争得第一。

北欧人认为,教育应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由。在北欧,我们会看到他们在幼儿园的教室摆有新鲜的水果和从外面捡来的石头、树枝,这里的教师会用这些自然物品让孩子学习数学、科学以及语言等,了解大自然。他们认为,“用这种从自然中收集来的物品取代教学具和纸笔,会将孩子所学的内容直接印在他们的大脑中”。“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应有的权利,只有满足孩子的天性和权利,他们才会获得健康和快乐。”教师会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孩子玩的场所,相对封闭,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尽情地玩耍。不仅如此,孩子每天会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学习。虽然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空气干冷,但那里的教师仍然喜欢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学习,时常到其他幼儿园或公共场所“串门”游学。

在参观某所幼儿园时,我们就碰到了另外一所幼儿园的孩子在这里游学。据当地教师介绍,北欧其他国家的教育也和芬兰一样,教师最喜欢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虽然当地天气冬季长、雨水多,但丝毫不影响孩子的户外学习和锻炼。为了方便外出学习,每个孩子都有一件雨衣和一双套鞋。

而且,我们发现孩子很喜欢在户外上课或游戏,他们会将树枝、松果、石块、水果等在地上摆出各种形状,自然习得数数、比较、认识形状等一系列的数学知识和几何知识。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北欧的孩子每天都要到户外活动,因此,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学会到大自然中获得乐趣,培养出一种在恶劣天气下不屈不挠的精神。

著名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到:“对于孩子来说,自然的面貌是多种多样的:一头初生的牛犊,一只宠物的出生与死亡,一条年代久远的林中小路,一个荨麻丛生的小窝棚,荒地边上的一块神秘湿地。虽然面貌各异,自然总是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辽远的世界,这既不同于父母给予的亲情世界,也不像电视那样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相反,她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医治生活在不幸家庭或邻里的孩子的创伤。”在今天这个钢筋水泥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中,如何学习北欧这种将自然带进教育的做法,显得尤其必要。

北欧的教育者如此强调户外游戏,既是为了增强孩子的体质,更是考虑到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考虑到大自然在激发好奇心、探索欲中所发挥的重要价值,让孩子在和大自然的朝夕相处中培养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使我们觉得北欧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环境教育和孩子的户外活动息息相关。比如,他们会把孩子在户外的劳动成果,如胡萝卜、草莓等图片张贴在墙上。照片中的孩子洋溢着的自豪和满足感,会让我们对他们在活动中的投入度感同身受。

可以说,户外劳动既是充满探索、尝试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过程。北欧的教育者就是在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愉悦和果实的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大自然,理解人类生活的意义。他们和孩子一起讨论所吃的食物、蜜蜂、昆虫等话题,了解食物的来源,熟悉昆虫的习性;有时,孩子会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迷惑告诉小溪,让小溪洗去他们的烦恼;有时,自然也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但敬畏其实自有深意。自然会给孩子带来一个远离成人世界的充满幻想、自由、隐秘、宁静的领地。无论是观看小猫的出生,还是悼念躺在冰冷地面上的还未长羽毛的小鸟的死亡,自然都会给他们提供大量的机会来满足对生命的好奇心,教会他们死亡是无法逃避的法则,引发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当地教师还介绍说,芬兰以及邻国学前教育的措施是:从儿童的生活环境出发,让孩子充分认识自然。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让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劳动活动、制作活动、发现活动、探索活动、观赏品尝活动和环境互动活动等都成为教育儿童的良好契机。

在幼儿园的一角,贴有教师带领小朋友走进自然的系列照片,是初春时节,小朋友走进山林寻找山林里春天的秘密的故事。只见孩子身着安全防护衣,走在树林中间,有的小朋友拾起地上光秃秃的树枝,仔细观察树枝的纹理模样;有的小朋友被一潭湖水吸引,观察湖上面几只在游泳的白鹅;有的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还看到了湖中水藻,利用手中的工具捞起水藻,看看水藻的样子,闻闻水藻的味道。

正当我们津津有味地看着照片上的场景,想象着小朋友在山林里嬉闹、探索的场景时,同行的人大喊一声:“小鸟,这还有鸟巢!”一下子,我们的目光就被这惊呼声给吸引了过去。原来,在教室的另一旁还住着这么一位小精灵,“这是什么鸟?这些都是它的蛋吗?”当地学校校长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吉祥鸟,它把这里当成它的家。吉祥鸟一家有三口,待在家里的是宝宝,鸟妈妈和鸟爸爸出去了,这只吉祥鸟出生才22天。”其实,这也许就相当于我们的饲养角,只是我们习惯将这些小动物用笼子或类似笼子的东西“圈养”起来,不让它们乱跑。而在这里,由于小朋友、教师的细心照顾和爱护,小鸟和小朋友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芬兰人与大自然友好相处、保护生态等的意识很强,从小就注重这种意识的培养。环保教育已经成为芬兰学前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平时过程中环保知识的学习和环保意识的养成。不仅如此,环保教育还被列入当地基础学校的教学大纲,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中都渗透有环保方面的知识。因此,芬兰儿童从小就受到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不产生过多垃圾等环保意识的熏陶和影响,从小抓起,终身受益。

在孩童时期,最重要的是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而非赢在起跑线上的百米冲刺。让孩子上学是为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做准备,而非争得第一。因此,北欧人不会因为怕孩子受伤,而阻止两岁的孩子使用剪刀;他们不会因为担心孩子生病,而把孩子关在屋子;他们也不会一窝蜂地跟风强迫孩子去读双语班或特长班……他们会为孩子的发展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肯定、支持、重视孩子的自主选择。他们也注重生存教育,认为只有从小培养幼儿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态意识等,这才是符合人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会成功。如果以此来审视我们的教育,最需要的恐怕是信任、尊重、

沉静。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育红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水藻北欧芬兰
海洋金字塔
北欧人为什么英语那么好
北欧印花
水藻拥有超能力
芬兰将迎独立100周年 邻国挪威考虑“割让”山峰作贺礼
芬兰纸与纸板五年连减
我想做水藻
水藻“变”油:摆脱石油依赖
大象无形 芬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