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诗词教学的几个误区及策略
2015-08-10陶锋
陶锋
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的古典诗词多达百十首,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诵读”是总法门,“积累、感悟、运用”是基点,“欣赏品味、审美情趣”是追求。那么,我们一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时刻贯彻并长期坚持。
对于初中教师来说,古诗词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因为诗歌教学需要很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品析、鉴赏能力,也需要很高的教学艺术。对于学生来说,虽在小学阶段背诵过一些诗歌,但这种背诵主要以“囫囵吞枣”式记忆为主,至于对诗歌的了解还囿于表面。如对诗歌之美,虽有一定的朦胧的认识,但尚未升华为对诗歌的理解、体悟、运用的层面。
一、古诗词教学出现的几种教学误区
1.重记忆,淡化诵读、理解、体验
甚至教授诗歌以背诵、默写替代诵读,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体验与领悟,使古诗词教学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记忆负荷”。
2.重灌输,淡化学生个性化感悟
翻翻学生的笔记,写满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分析、摘抄,但细读起来,这些内容大都是老师直接告知的。这种“以讲代悟”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教法容易抑制思想,泯灭学生的灵性。
3.忽视了古诗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目的
有些老师为了“只要中考能做出来”这一目的,只让学生背一背、写一写古诗词中的名句即可。这些充满功利色彩的手段将对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变得遥不可及,更别说从中汲取营养,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传承将会出现断层。
二、针对误区采取的策略
对于这些情况该怎样解决呢?从长期处在一线教学的实际来看,我有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1.“读”字一线穿
读对于古诗词教学的影响之大。古诗词教学最讲究“悟得”,因为有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诵读中体悟、欣赏是古诗歌教学的总法门。诵读犹如一盏明火,它能点亮课堂,使我们重新听到久别的书声,体味浓浓的语文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多种朗读形式的交错进行,可以进行朗读、诵读、默读、吟唱……通过各种各样的读,把古诗词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饱览古诗词的别样风采。
2.紧扣“关键处”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带领学生对文章中描写的精彩传神处、叙述生动曲折处、关键字词等紧要处细细把玩,细细品出各种滋味来。”(谭轶斌语)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学生有可能对诗词的大致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也觉得写得很好,但很少有学生能讲清楚为何好,这就叫“莫名其妙”。这时,老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品出其中的妙处,这叫“名其妙”。要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就需要抓住文中的“紧要处”咬文嚼字,品微言、悟大义。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对文本中描写的“关键处”细细把玩,品出滋味来。
通过细细把玩文章的关键处,学生对诗歌的语言之美、内涵之丰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3.披文入境,察意悟情
细细地解读文本,通过想象、联想是帮学生打开诗歌花园的另一扇门的钥匙。让学生在头脑中呈现情景画面,并让学生代替诗人去感受、去领悟。这就使诗歌的意境很快被学生捕捉到,并在读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愉悦感。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揣摩文字,从文字的“波”追溯作者心中的“情”,慢慢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境”中,不失为打开诗歌灵性之门的一把钥匙。
诗歌是一种让人如痴如醉的艺术神魔,在诗歌周围,没有“游客止步”的告示牌。教师应带领学生去诗歌之中探幽访胜,让学生的个性在诗歌中飞扬。诗歌重想象、重抒情,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独特的学法。如果教师不带学生去涵咏、体验、感悟,而是把一首首空灵、优美的诗歌肢解成个别的字词,把它剥离开来,那简直是在宰杀作品。
4.传承文化,守望精神家园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整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从人格培养的角度看,我们一直倡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的人格素养、人文素养的提高,从古诗词的学习中就能得到不小的帮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熠熠生辉的思想,无一不对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就连已成人的我们也越发感到圣贤的教诲对每一个人思想的长远影响。因而,古诗词对传承文化,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诗人的情怀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文化、文明的传承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总之,古诗词教学之根本任务应该是引导学生用心灵去独立体验诗歌的情,品味诗歌的韵,领悟诗歌的情。教师应当做一个引导者和领路人,带着学生穿过这小径交叉的诗歌花园。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