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教多学”与终身学习的关系
2015-08-10吴成伟
吴成伟
摘 要:“少教多学”的根本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达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目的。就“少教多学”与终身学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深入探讨,借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思想误区,为学习指明方向。
关键词:少教多学;终身学习;思想认识;方向
自参加“少教多学”课题研究以来,我一直把终身学习的思想贯穿到少教多学的工作里,并以其指导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既有先天因素,更有后天有规划的训练因素。有的人先天喜欢学习书本知识,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民间故事,他们乐此不疲,广泛涉猎,顺其自然地成了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或大师,比如,马克思、毛泽东……然而拥有终身学习天赋的人毕竟是众多成功者中的少数,绝大多数成功人士乃至于大师级别的人,则是通过后天有规划地训练而走向成功的,比如,先秦时期的孔孟、新中国享誉海内外的“三钱”。由此可知,先天就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非常少,而经过后天的有效训练,隔除人们身上的各种缺点与不足,慢慢走向成功,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是完全有可能的,孟母三迁便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如果没有孟母有计划地教育培训,就不可能出现千百年来令人敬仰的亚圣,而孟母的教育思想就是今天我们所研究的“少教多学”,所以说,“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引领受教育者进入预设的情景之中去,使其全身心地去感受教育者所追求的培养目标,从而获得自己的感知和认识,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从这个角度来看,孟母绝对是伟大的教育家。
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呢?笔者认为不仅自身要善于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挑战,更要勇于挑战新事物、了解新事物、学习新事物、掌握新事物、运用新事物,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引领者,从而以身作则,引领自己的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积极进取、吐故纳新的好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去全面、系统、详细地了解和学习“少教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谦虚地请教“少教多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向他们问道取经,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用以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老师或家长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能够自主、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完成既定的或课余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形成持久的行为习惯,那么,“少教多学”的工作就算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教育教学工作者在该领域也就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矣。”当今社会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还不够,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人生习惯。毛泽东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就是要告诫我们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过去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我们对终身学习的精神更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并积极地去实践。只有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我们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从而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处事应变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永远处于优势地位。
“少教多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更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精神。因为“少教多学”所追求的不再是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受教育者成为只会照搬教条的书呆子,“少教多学”所追求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独立学习能力,最终形成独立人格且具有独立认知和独到批判精神的现代人,成为一个“朝闻道,夕死可以矣”的为追求理想人格而终身学习的完人。
“少教多学”是终身学习的出发点,终身学习是“少教多学”的归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握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少教多学”的过程中积极推进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并有计划、有目标地落实终身学习的具体方案,让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并反过来指导自己的求知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优化知识结构,在终身学习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升华自己的精神面貌、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终成为一个會学习、人格健全、情操高尚,对国家和社会都有用的时代英才。
编辑 郑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