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散文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2015-08-10孙云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情思落点

王荣生教授指出: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是依据文章体式的分析,二是依据学生学情的分析。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确定散文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这两个原则,确定一个核心教学内容,这个核心的内容既是文章体式分析的落点,也是学情分析的落点。教学内容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重合的落点上。寻找并生成这样能够重合的落点,就成了选择与确定教学目标的核心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对课文《故都的秋》的阅读教学实践来具体分析。

一、依据文章体式,开发文本核心价值

《故都的秋》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不只注重描摹故都的秋景秋物,而是刻意摹写秋的深邃意境,在笔墨中更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思和体验。《故都的秋》便是作者郁达夫以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独特的情思和体验。

(一)景物选取中蕴含了郁达夫的感受

(二)语言表达中渗透了作者的情思和体验

1.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读出作者赏玩的姿态

原文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对比1: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到……

原文2: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对比2: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开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原文3: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对比3:在牵牛花底,还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从以上原文的三句话中,我们能够读出赏秋人悠悠然的神态、闲情、兴致,作者一边儿描摹着一边儿在欣赏着,带着浓厚的兴味。如果将整段文字读下来,则形散而神全,庭院清秋,就不单是一幅秋景图。将三组中修改后的文字和原文进行对比,便可以发现其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我”[1]。

2.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发现作者观察的视角

如文章第6—10段,对于秋雨的描写,若我们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这一句删去,再和原文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删去这一段之后,作者郁达夫对于秋雨的描写仍然是细致生动的,但是却少去了作者郁达夫的观察视角:传统的文人。

3.关联词的连用渗透作者的情思和体验

如“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者选用了几种不同关系的关系词语组合使用,配合短句句式,满足强烈的抒情需要,灵活自如、语句多变、酣畅淋漓。“可是”“尤其是”“非要”“才”一系列关联词加重语气,鲜明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

4.舒缓节奏的词语使情思更为深沉

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加点词语的连续使用舒缓了语速,而“无论”“总是”又加重语气,两者配合在一起,让抒情显得更加深沉。

5.诗意的语言与平民化的俗语相结合

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赋予故都的秋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词语,如“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然而,又不时地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如“蟋蟀耗子”“茅房”等。平民化的俗语和诗意的语言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一个文人对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进行着诗意的赏玩,他沉浸其中,独得其乐。[2]

二、依据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为了了解学生学情,笔者对准备任教的高二学生(50个样本)做了一次学前学情调查,问卷的题目有三个:1.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作者围绕故都的秋描写了哪五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3.从以上几幅图景中任选2幅写2段赏析文字。

课前检测情况为:对第一道题的回答,50名学生全部正确。这表明,学生在自读课文之后,对文章内容和情感已经基本把握住了。在第二道题的回答上,38个学生能够以简洁的语言准确概括,12个同学进行了画面描述,但核心景物圈划正确。对于第三个问题,50个学生全部都可以从景物的特点中读出一点作者的审美体验,出现的问题是:不同学生从同一特点景物中,却读出了截然不同的体验。

比方说,对第三段的赏析,一个同学赏析为“在破院秋色中,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审美眼光。从颜色上看,他是以淡雅为美的,从他的破院、破窑壁来看,他又是颓废、悲凉的。”另一同学赏析为“早上泡浓茶,住破院,这是一种很潇洒的行为,也是一种很浪漫的行为,在现在,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我想,郁达夫此时的心境也是悠闲潇洒的。”

一碗浓茶,一个破院,不同的同学读出了不同情怀,那么此种情境下的作者郁达夫究竟是哪种情怀呢?同学都陷入了疑问。

在全班50名同学中,只有一个同学在赏析这段文字时,不仅仅关注到景物的特点,更是结合了文章的语言表达,圈划出了“一坐”“听得到”“看得到”“细数着”“静对着”等一系列描摹作者情态的词语,一个悠然的赏秋文人形象立刻凸显出来。

通过学情调查,笔者发现:高二的学生,阅读《故都的秋》这篇写景抒情散文,能够自觉地通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来发现作者的情思和体验,但是不能将自己的欣赏深入到文字中去,不能发现《故都的秋》中有“我”的语言表达,更不能够通过文章中有“我”的语言表达,在景物之外读出一个人一个作者来。

三、寻找文本核心价值和学生学情的契合点

从体式分析找到的文章核心价值是:郁达夫用自己的语言在景物描摹中渗透了自己的情思和体验。从学情分析找到的教学内容落点是:通过文中有“我”的语言表达读出景物之外的作者。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独特情思和体验的主要内涵,其实就是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诗意赏玩,一个文人沉浸其中,独得其乐。[3]从体式分析得到的文章核心价值与从学情分析得到的教学内容落点找到了契合之处。因此,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发现文中有“我”的语言表达,通过品味有“有”的语言表达,发现郁达夫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诗意赏玩,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热爱、赞美、眷念。

注释:

[1]陈日亮.《故都的秋》的秋味品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

[2][3]孙绍振.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节选自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孙云云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学 230000)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情思落点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十月情思
当归寄情思
丝路情思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拼抢第二落点新闻打好新闻竞争战
探访江苏地方立法:百姓关切成立法落点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拗九粥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