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剧节对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启示

2015-08-10徐琰琰袁智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内驱力鉴赏能力话剧

徐琰琰 袁智勇

“中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而在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安排中,阅读也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所谓“得阅读者,得天下”,阅读能力的提高越来越成为提高中高考分数的关键。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学习的主体性,真正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呢?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进行有益的探索。

为配合高中人教版必修4第一单元——戏剧单元的学习,我校开展了“话剧节”活动。学生们在这次活动中,一改以往对话剧学习兴趣不高的局面,自主的阅读较长篇幅的话剧,在课本中剧本的基础上对剧本进行反复的改编和再创作,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将改编后的话剧重新搬上舞台。台上的学生演得津津有味,台下的学生看得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以往不良的阅读习惯,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审美鉴赏能力,本次话剧节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一线中学教师,笔者认为,本次“话剧节”的开展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有诸多启示。

一、通过戏剧表演潜移默化地学会阅读方法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认为:“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长过程。”[1]他的观点强调了外部条件对学习的影响,认为适当的外部条件对学习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话剧节”就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外部条件之一。有了学校提供的外部条件,借助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将阅读、朗诵、表演、鉴赏这几种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话剧的兴趣,更能够在话剧表演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话剧表演的准备及表演过程与通过训练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模式极为相似,都是通过文本阅读——提炼主题——审美鉴赏这三种形式完成的。然而,与枯燥的题海战术不同的是,话剧具有吸引观众的故事主题、颇具悬念的故事情节以及能够供人欣赏和品味的舞台,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人教版必修四节选的戏剧篇幅较长,要想将这些戏剧搬上舞台,必须对剧本进行反复的阅读,要想记住台词,便需要反复的诵读并背诵剧本。为了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同学们都忘记了辛苦,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话剧节的活动中来。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掌握了语文阅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能够发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诱发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并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2]而在学校情境下能够获得的成就动机中,认知内驱力最为重要,“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动机的奖励(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活动本身所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学习动机。”[3]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不仅要依靠教师的辅助和引导,更需要启发他们本身的认知内驱力即内部学习动机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的学习,并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往往源于对事物的好奇,“话剧节”这一活动恰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能够自导自演把自己改编的作品搬上舞台,使学生产生了从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的愿望,激发了他们学习戏剧的动机。学校不仅鼓励学生舞台演出,请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还将学生的演出拍成了视频保存下来,使学生能够保留中学时代的一个美好记忆,这使得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对原本枯燥的戏剧单元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通过话剧节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开始自主的学习语文这门课程,并自发组成戏剧社,通过组织更多的活动来促进语文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语文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应打破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去感受、品味进而探究和发现。与此同时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一线教师能够突破传统观念和教案的固有模式和观点,与时俱进,更多地关注人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此次话剧节活动中,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剧本和揣摩角色,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如:张驴儿父子在元代地位如何,为何能逼迫蔡婆婆和窦娥嫁给他们,这与元朝的等级制度有什么样的关系,关汉卿为什么要将《窦娥冤》写成悲剧?周朴园和鲁侍萍到底有没有爱情?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怎样客观的看待他?从这些问题中笔者看到学生们已经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已经开始关注历史、社会,更多地开始关注人性,开始了对作品、作家及人物的人文关怀。

注释:

[1]中学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62.

[2]韦洪涛.学习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198.

[3]中学教育心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151.

(徐琰琰 袁智勇 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 636350)

猜你喜欢

内驱力鉴赏能力话剧
培养内驱力
话剧《坦先生》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话剧《二月》海报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