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关照

2015-08-10邹玲玲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教学

当下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设计,始终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情感的熏陶。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融入情感因素,达到与学生情感的共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语文教学要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联系,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其中强调了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包括情感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强调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无法想象,一个感情淡薄、内心冷漠、冷眼旁观的人能够学好语文。因此,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逐步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借助文本加强延伸,使学生能够对生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使教学实践与情感相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中关注情感。列宁说过:“人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即使是说理文,也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也还是要用一点形象思维。”因此教师要做课文作者的代言人,深刻体会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探寻蕴含其中的深意,运用课文这个丰富的感情信息面,创造氛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涤。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堪称写景状物散文的典范,写景情美,意境深选,语言富有韵味。月下荷塘与荷塘月色巧妙结合浑然一体。在优雅、朦胧、幽静的景物背后,是作者复杂的情感,就要发现景物背后的“内容”。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引领学生发现:“我”的心里是“颇不宁静的”,路是幽静的,天上的云是淡淡的,塘中的月光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投射的还有斑驳的黑影;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我什么也没有”;联想采莲的盛况,越发惦念家乡了,转念间,已经回到家门。发现这些,自然就感受到了那份淡淡的忧愁,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篇喜悦与忧愁交织的散文,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循着这样的心绪,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把学生引向文章更深刻的主题,也就会水到渠成。

教学设计中充分估计学生的情感经历和心理感受。这种估计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已有人生感悟、兴趣爱好、文化基础、心理承受能力的充分了解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等设计理解文章感情的切入点。《琵琶行》中借助分析穿云裂石般高亢婉转的琵琶曲,感受白居易如何浇“天涯沦落”的块垒;《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借分析镶嵌诗中的典故,理解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苦楚,以及忠贞不移的爱国情操;《子路、曾析、冉有、公西华待坐》中简化题目为“孔夫子开班会”。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理解孔子循循善诱、以志育人的情怀。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生命是一个偶然的过程,人与自然是一次美丽的邂逅。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精神世界,拥有远大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的终极关怀,让学生感知世界的纯净美好、青春的绚丽可贵、生命的灿烂辉煌。

教学过程中体验情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是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只有当教学内容触及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当结论的获得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时,学生才会感到自己是一个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达成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角落,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讲述了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的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悲剧,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人性美和风情美。节选部分以端午节为时间线索,记叙了“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的端午”,翠翠不同的经历及情感变化。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抽丝剥茧,通过对人物心理及语言的分析,感受主人公翠翠内心情感的变化。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翠翠由对感情懵懂无知、情窦初开,到心有所属、执著守护,再到见他人婚嫁,对自己未来憧憬美好,学生可以明确体会到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借此可以拓展延伸,触及学生自身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百善孝为先。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如果提到至孝之情,一定是李密的《陈情表》。这是一篇有着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篇,即有李密门衰祚薄的孤寂,又有祖母气息奄奄、人命危浅的悲痛,更有着孝子供养的至善至情。以往在教授这一课时经常引用的是苏轼对三篇文章的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但常常是学完三篇文章后,并不见学生动容,于是学生成了“不忠不孝不友”的无情之人。由于学生人生经历比不上苏轼丰富,自然可以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尴尬现象。但是,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作者至深的情感呢,在教学过程中就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谈谈关于自己与祖父母的故事,让学生直面自己的亲情,反思自我,借此理解李密恳切的孝情。

胡适说过:“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背负文学的羽翼,语文课堂更应该是展示情感、体验情感、交流情感的平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受到感情的熏陶,体味大自然和人生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提升生命境界,也能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课外延伸中升华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延伸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情感,不能仅限于艺术表现层面的理解,更多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此及彼,将情感引向更高的层面,将教学内容加以升华。

以教材为蓝本,抓住闪光点加以放大,实时把文本中的情感引向现实生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通过记叙项脊轩这间“室仅方丈,可容一人”的小小书斋,动情地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志趣,表达了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把记叙事物同抒发感情融为一体。文章结尾处对庭前枇杷树的描写是作者情感的升华,睹物思人,更添对人的思念,托物寄情,物与我相融,虽无言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情意无限。正如庚信《枯树赋》中写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木尚如此,人何以堪?”树之荣枯,情之所系,耐人寻味。从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入手,让学生运用托物寄情这一手法写一篇随笔,表达真情实感。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

课外延伸升华情感更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凭借个人经历、兴趣志向,将媒体资源融入主观感受,创设属于自身的情感氛围,提升情感境界。这既符合新课标强调的“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又能够把学生情感实际与教材结合,引发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情感。使语文这一“精神家园”的作用得到真正体现。

总之,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情感关照,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它应该披着文字的华美衣裳,演绎世间百态情感,又因为教育主体体验不同而异彩纷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也不能机械重复原有的教学模式,而应该倾注自己的情感并结合自身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立足文本,抓住适当的时机与学生达成情感的共鸣。情系课堂,爱满人生,愿我们共同奏响语文教学的新华章!

参考文献:

[1]刘国正.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苏维.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S1).

[3]董旭午.让语文回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肖笑,王林发.情感教育的体验与引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邹玲玲 吉林省东丰县第二中学 136300)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