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再陷焦虑
2015-08-09编译左沈怡
编译‖上海国资记者 左沈怡
世界经济再陷焦虑
编译‖上海国资记者 左沈怡
2015年的世界经济将再现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那种令人不安的情景
俄罗斯金融崩溃;油价跌跌不休,美元愈发强势;硅谷出现新的淘金潮,美国经济走向复兴;德国和日本日益疲软;从巴西到印尼等新兴市场的货币出现大幅贬值;白宫中的那位民主党人深陷困境。
这是在预测2015年世界大势,还是在描绘上世纪90年代的景象?
近年来的经济史总是被2008-2009年的信贷崩溃所主导,以至于很容易忘记在那之前的十年中所发生的事情。但是,回首过去这15年是有益的——无论是从去做什么,还是去避免什么,这两个角度来看都是如此。
彼时的美国就像现在这样,正身处一场颠覆性数字革命的前沿。互联网的诞生催生出了一股创新的热潮和一种对于美国前景的憧憬。至1999年,GDP的年均增速超过了4%,几近富裕国家平均水平的2倍。失业率跌至4%,为30年来的低点。外国投资者蜂拥而入,在推高了美元的同时也推高了股价。标普500指数的市盈率升至30倍。科技股涨疯了。
那时,美国是乐观的,而世界其他地区则是悲观的。两者之间的对比,就如同现在这般鲜明。日本经济已在1997年滑入通缩。德国是当时的“欧洲病人”,企业被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和高企的成本束缚了手脚。曾经高歌猛进的新兴市场正处在危机之中。从1997年到1999年,由于外资的逃离和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被证实无法偿还,从泰国到巴西的多个国家都出现了货币危机。
最终,美国也陷入了困境。2000年年初,科技股泡沫破裂了,引发了一场更大范围的股灾。商业投资,尤其是技术投资,大幅下降。随着股价的下跌,消费者减少了开支。到2001年年初,美国同大多数富裕国家一起跌入了衰退,尽管那是一次温和的衰退。
但是,相似并不必然意味着相同。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中国,1999年的那个小打小闹的玩家,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们对于全球增长的贡献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重演
曾经扰乱世界经济的三种趋势,如今又在起作用了。
首先是美国和世界其余地区的增速差距,一个正在加速,一个正在放慢。时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拉里·萨默斯曾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警告说,当时的世界经济“正在靠一个引擎飞行”。对于2015年,本报预测小组希望是美国为3%,日本和欧元区为1.1%。中国的增速可能降至7%左右。
美国人可能会像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那样安慰自己:乐观的差距是部分有保障的。工作岗位正以1999年以来的最快速度被创造出来,便宜的汽油激发了消费者的花钱欲望,商业投资也在增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是好消息:一再便宜下来的石油可能会让足够多的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在2015年陷入破产,而强势的美元和疲软的海外市场,也会像15年前那样,给出口商造成伤害。盎格鲁势力范围内的另一个大国——英国,也有可能被欧元区的不景气拖下水。
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第二个令人担忧的相似之处是除美国外的另两大经济体——德国和日本的黯淡前景。当时,德国的增速已经跌至1%左右,而且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次的痼疾,而造成这个深层次痼疾的原因,一是持续多年的投资不足,二是灾难性的能源政策,三是一个过分执着于财政目标而不去花钱并且过分受选民左右以致于不去推动格哈特·施罗德在2003实施的结构性改革的政府。与此同时,日本一直都在重复着1997年曾经犯过的错误,以致于削弱了他们用提前提高消费税来逃离通缩的努力。
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三个启示是存在于新兴市场的危险。回想那时,新兴市场的问题在于固定的汇率和高企的外债。如今,债务减少了,汇率是浮动的,大多数政府都构建起了外汇储备。不过,困难的信号仍在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层出不穷。但是,其他大宗商品出口国,尤其是非洲的几个大宗商品出口国,看上去也是非常脆弱的。石油占尼日利亚出口的95%,占政府收入的75%。加纳早已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帮助。在其他一些国家,危险存在于企业部门。巴西的许多公司都身背重债,且以美元计价。预期中的企业违约潮可能不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亚洲主权债务危机那么严重。但是,这股违约潮会让投资者绷紧神经并推高美元。
科技公司挥霍无度
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曾公开表示,社交网络的估值偏高,但显然没人注意。今天科技公司的挥霍无度部分被隐藏在了两大领域:在亚马逊和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公司内部,海量资金被砸在了仓库、办公室、人力、机械装备和购买其他公司上。此外,还有在日益繁荣的私人市场,在这些市场上,风投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把赌注都下在新兴科技公司上。
首先来看看那些上市科技巨头的支出增长。以脸书为例,该公司10月宣称,到10月份它的运营成本将增长55%-75%,远超过预期销售增长额。忽略掉那些小企业家经营的小型机构,硅谷现在已成世界最大最软弱的投资群的集聚地。与此同时,苹果、亚马逊、脸书、谷歌和推特在过去12个月里却投资了600个亿。这个数字囊括了资本、研发支出,租赁带来的固定资产支出,以及用于收购的现金支出。
这是他们2009年投资金额的8倍,也是风投投资数额的2倍。如果将苹果公司排除在外,投资占了这些公司现金流的大部分。如今,这5家科技公司投资额合计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公司,甚至已经超过如俄罗斯天然气、中石油、埃克森之类的能源巨头,这些能源巨头每年要投资400亿~500亿。这五家公司合计拥有600亿的财产和设备,几乎相当于一个通用电气。他们雇佣的员工却仅有30万人。
这些花出去的钱胜算如何?除苹果公司外其他公司参差不齐。自从实行职工优先认股权后,谷歌的资金回报已经对半减至20%。亚马逊从没有赚得大量现金。长久来看,征兆并不乐观。很少有公司学会如何创造一个框架,直到旦夕之间花费数百亿美元。
科技泡沫的第二个领域在私人市场。12月4日,成立才5年、估值400亿的优步以12亿结束了私募,这充分证明了这个泡沫很大。百度,中国最大搜索引擎公司,也决定要买一个保险。据研究机构“风险源”透露,在48个有美国风投背景、价值10亿乃至更多的公司中,有互联网泡沫的有十个之多。10月份,一个叫“斯莱克”的软件公司在成立一年后,估值竟高达11亿。2014年看起来是2000年后最大的风投年。
现在在发生的部分是偏离股票市场的。企业家热衷于避免首次公募造成的官僚政治。他们有募集资金和奖励员工流通股的替代性方法。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正在买进私人科技公司,随之而来的是风投资金。和2000年不同,他们投资的公司已经有很大规模。
崎岖不平
2015年很有可能崎岖不平。悲观者将下注于这样一个预期:美元的走强,加上欧元区低迷以及新兴市场的危机,这3大因素的合力最终将促使美国掉头向下。好在当前的股市不像上世纪90年代那样泡沫四溢。标普500的PE值是18,比历史平均水平高不了多少。尽管许多技术巨头正在不顾一切地投资,但是大都有着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再者,全球金融体系已经实现了去杠杆化。因而,面对传染,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脆弱不堪。俄罗斯在1998年的违约曾经击倒了一家大型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而如今,这种撞击效应的可能性已经下降了。
但是,倘若世界经济真的崩盘,再想恢复稳定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当前的决策者几乎没有发力的空间。回到1999年,美联储的政策利率在5%附近,这就为经济减速时的减息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如今,所有富裕国家的利率都在0附近。
政治态势也有所不同,而且当前的政治环境并不好。上世纪90年代结束之际,富裕国家的大多数民众已经享受到了繁荣的成果。从1995年-2000年,扣除通胀因素,美国人的收入中位数增长了7.7%。相比之下,自2007年以来,美国人的收入中位数始终没有增长,英国和大多数欧元区国家的收入中位数甚至还在下降。正如投票支持各种抗议政党的人数和投票意愿所显示的那样,富裕国家的选民早已对各自的政府感到不耐烦了。如果这些选民在明年遭到压榨,不满将会变为愤怒。从表面来看,2015的经济或许同上世纪90年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政治环境可能会更差。
(本刊记者左沈怡编译自《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