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与构建
2015-08-08周建姿
周建姿
[摘 要]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虽有政策优势,但具体实施却存在重视不够、内容单薄、方法陈旧的基本现实。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树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而且要从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校园环境、推动文化载体创新等方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缺失;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4-0050-06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1]。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创新。然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表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施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种种缺失的现象。
1 从政策到现状——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的基本现实
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方针。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14年4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1]。从宏观政策来看,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在政策的推动下,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上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甚至可以说是忽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够
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成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从人才培养定位来看,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既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又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主导思想上存在偏差,认为只有提高学生的技能,在全国、全省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名次,才能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所以在这种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的诱导下,表现在教育教学环节上,往往片面的追求实践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被技能的专业训练所替代。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宏观政策的重视和推动,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环节上有所加强,但在整体格局上却是处于一种日常应付的状态,甚至认为是额外的负担。即便是思政教师,由于其固有的教育理念、惯性思维的影响,往往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对民族和文化精神的把握,忽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教育价值,再加上学校不重视,导致经费的严重匮乏,这样就更无法调动思政教师的积极性,种种缘由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变得尤为严重。
1.2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单薄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通过思政理论课开展实施的,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而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偏向政治教育,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偏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更单薄了,仅在部分章节上略有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重视不够,偶有个别讲座和活动涉及,在内容上是零碎的、片面的、不系统的。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从现有内容和结构来看显得单薄,还未形成应有的内容体系。
1.3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陈旧
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理论灌输为主,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虽然也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更突出的是理论的系统性,形成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接受知识”为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上,也主要是以知识考评为主,即以理论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受到学生的排斥和抵触,学生当然缺乏兴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虽然使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知识,但知识如何在实践中内化为素养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违背了“素质养成”的目的,也造成知行脱节的情况。
2 从现状到理念——树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念。
2.1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需要。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与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进行内在的沟通,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适用于现代生活的部分,学会在个人与社会、国家、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中智慧地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其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资源、一种传播载体、一种文化背景的形式纳入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中,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发挥其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于价值观的辨别和选择尚不能准确地把握价值尺度,其个体的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存在冲突,出现多元价值观并存甚至背离的现象。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学生的价值冲突和困惑,借助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文化载体,利用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学生个体的价值观进行有效地沟通,帮助学生调适冲突,走出价值观分辨和取舍的困惑,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现实价值导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理解,进而形成普遍认同,使之从思想与行为两方面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培养创新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对于文化发展来说,教育至少有三层意义: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积淀文化,塑造民族性格;促使文化增殖。”[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引导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客观的分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富有时代特色的内涵和形式。例如职业道德的时代性,应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传统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倡导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等当代职业道德。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解读,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是要节衣缩食,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珍惜资源,不奢侈、不浪费,还要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美德的时代解读,应引导学生将这种对个体的感恩方式转化为一种观念、一种更为高尚的回报精神,即将爱心传递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倡导志愿者精神。
这样,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延伸出适应时代需要的内涵,从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促使传统文化增殖。所以,培养创新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
3 从理念到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改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际需要和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相统一。
1)把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根据大纲要求,高职两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有设计实践学习的环节,占四分之一的课时,但在具体教学中,实践学习的教学计划几乎都落空。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目前的课程设计中也不可能为此增加课时,那么,如何有效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学习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时的问题呢?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是种切实可行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实践模式。首先,在内容选择上:(1)可结合思政理论课程的内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结合七个章节的内容,可以整合成以下专题模块: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传统、儒家“和”文化、优秀道德传统、“耻感”文化、诚信文化、礼仪文化、传统节日文化等;(2)应重视对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让学生接触身边的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比如笔者所在城市福建福州的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妈祖文化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次,在课时安排上,安排传统文化专题研讨活动课,为12学时,每周课堂教学安排1学时开展活动。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的原则。
2)建构“体验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强,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如果选择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根据高职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特点,传统文化专题实践活动更适合“体验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体验式”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更强调“做中学”,是以任务驱动为中心,以小组合作为形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亲历教育过程,参与知识的建构和情感的体验。在具体操作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开学初全班分成若干个研讨小组(不超过12个),根据教学进度确定小组发言顺序,每周一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每组领取一个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由小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要求以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主题为基本内容,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状为参照对象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主题的框架范围内自拟研讨的具体方向和内容,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再由小组长组织进行讨论,对资料进行筛选、提炼和整合,最后形成小组集体观点。
第二阶段,展示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专题小论文(提交给老师),并制作PPT,还可以制作微视频,每周安排一学时进行小组研讨发言,每个小组成员根据内容分工分别发言,教师引导、鼓励小组之间展开辩论,发表不同见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进行“过滤”和评价,并补充相关专题知识,引导学生辩明真伪、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体验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质疑、表达、探究问题的机会,在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完善了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又通过理性的思考、相互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培养了学生提炼、综合不同信息、观点形成新见解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澄清自己的思想困惑,形成合理、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得到一个跃迁。
3)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习评价是教学有效性的检验标准,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只注重学习结果的单向度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其他小组长和教师也参与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从学习态度、收集资料、整理制作、发言表现到书面小论文均有评价。由教师制定评价规则,评价主体各有侧重的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形成每个同学的专题实践活动综合成绩,计入期末总评成绩,每学期的专题研讨综合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教师还可组织小组评比,选出表现最佳小组,期末予以奖励。
3.2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创新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重点在于文化载体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和便捷快速的校园传媒载体。
1)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载体。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寓教于乐地开展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被感染、受教育,使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感染性和参与性。
首先,利用传统节日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在传统节日背后体现的是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道德心理,同时也体现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活用传统节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既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保护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这种潜在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组织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体可以进行爱国电影展播、主题演讲、辩论比赛、中华经典美文诵读、征文、知识竞赛、歌咏比赛、文艺汇演、传统文化技艺比赛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第三,指导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研究的社团。如“国学社”、“博雅班”、“礼仪社”、“戏剧社”、“话剧团”、“经典读书会”等。一方面,这些社团可以在校内开展各项活动,在日常的社团活动中有自己活动的宗旨、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走出去参观其他院校相关社团并交流。
第四,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全校性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这种方式应该是一种引导,内容可涉及国学、礼仪、书画、音乐、戏剧等传统文化的众多领域。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各类纪念馆,游历史文化古迹,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让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良好德行养成教育的深化。
2)充分利用便捷快速的校园传媒载体。校园传播媒介包括校园广播、报纸、期刊、电影、网络等,以校园传播媒介为载体,就是指通过校园各种传播媒介,向大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的内容编排上,应有传统文化的专版,长期坚持不懈的引导大学生多听、多看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周末,可以在学校影院(也可以在学术报告厅等场所)播放一定数量的经典影视剧。
校园传播媒介中尤以互联网的影响最大,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高校要发挥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形成网上网下教育的合力。可以创建传统文化教育网络平台,打造导向正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主题网站,制作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网页。内容上,可在网站上开设儒家思想、名家讲坛、经典美文、社会热点、网上剧院、道德论坛等栏目。如“道德论坛”栏目,可以通过E-mail、BBS聊天室、“微博”等各种形式,创造平等、信任的情境,让大学生就普遍关心的道德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教育者积极参与、引导讨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形式上,应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的电子教材,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增强版面设计和栏目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3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环境建设
学校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特指狭义的概念,指“学生在校活动的外部条件,即除教学教育工作以外的一切无意识的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4]。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类,物质环境包括校舍、道路的布局,教室、图书馆的布置,校园绿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环境包括政治舆论、学术氛围、校风学风等。良好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养他们的信念、观点和良好习惯的手段之一。
1)营造富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文化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孩子精神面貌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在自己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这里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偶然出现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应该召唤他向往某种事物,教给他某种东西。”[5]因此,他提出“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的环境教育思想,强调校园环境必须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学校环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情境,能介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首先,这种文化情境的介入,表现为由教育者营造一种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即富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校园“文化场”。校舍、宿舍的布局,学校的宣传栏,走廊的名人名言挂匾,散布在各处的石刻古训、各种雕塑,LED电子滚动屏,乃至草坪中的警示语等,都可以成为“文化场”的构成要素。例如,各高校都有的LED电子滚动屏,可以设立“国学经典:一日一句”栏目,配合古文有译文和相关小故事的解读,通俗易懂,而且不停轮播,引人注目;还有学校的传统文化专栏,每周更换一次,图文并茂。这些文化要素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生活的每个场景、每个细节都融入到传统文化教育中,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感受中国优秀传统的熏陶,从而增强了传统文化的渗透性。其次,还要使学生成为这种文化情境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如LED电子滚动屏每日内容的更新,“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宣传栏文化”等的设计和创作均由学生完成,这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
2)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创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适应的校园环境,应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就显得尤其必要。首先,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强大合力;其次,要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作保障,这支队伍要既能够胜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够承担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学校要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现有思政教育队伍进行教育和培养,不断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第三,要制定物质经费保障机制,按学校学生总数每生每年15元提供思政理论课专项经费,用于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这些制度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是创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学生思想政治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受特定文化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必须以内涵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精华,在继承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和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2015-04-1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2015-1-11.
[2]新闻网.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4-05-05)[2015-04-13].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40505/18482577.html.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11-112.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6-37.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