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2015-08-08张淑惠罗孟旎
张淑惠 罗孟旎
[摘 要] 从我国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就业情况来看,除一少部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外,更多的毕业生走向了实务界,这使得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教育与社会的期望以及现实有了较大的差异。因此应该正视这种差异并创新当前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从学生和雇主两大利益相关群体的角度,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了一个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新模式,以期为改善和提高我国会计学学术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会计学硕士;学术型;利益相关者;培养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4-0036-0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从1978年高等院校恢复会计专业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规模空前壮大[1]。然而,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资本市场逐步健全,大型企业集团乃至跨国公司的数量均有所增加,民营经济等非公经济也快速发展[2]。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进而推动了中国会计国际化水平。会计国际化对会计教育的需求是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然而,现在许多国家都面临这个领域人才短缺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本文运用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国内高校会计学硕士培养现状,充分考虑学生和雇主两大关键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转变培养理念、加强培养重心控制以及改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从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会计学硕士毕业生。
1 我国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自1978年中国高等院校恢复会计专业以来,我国会计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设有会计系或会计专业的高校(含本科、专科或研究生)自1978年的21所上升至2013年的556所,在校学生则由l978年的2000余人上升至2013年的1350万人,其中初级会计人员243万人、中级会计人员122万人,高级会计人员8万多人,注册会计师约15万人(数据来源于《中国会计年鉴》2001~2013披露的信息,经过统计、计算所得)。会计专业人数的激增虽然满足了市场对基础会计人员的需求,但也存在需求的严重失衡现象,如注册会计师严重的供不应求,中高级会计人员其次,而初级会计人员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3]。
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很小,这一培养模式虽然在短时期内培养了大量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的会计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早在1995年教育部对会计教育就进行了改革,虽有成效,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高校的会计教育工作者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教育环境,不能有效的为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硕士毕业生不符合社会的期望,不能快速的胜任工作,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
研究生教育应该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我国国内大部分高校现行的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科化”[4]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会计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技能培养来代替完全的理论学习。在澳大利亚,专业的会计培养机构已经认识到发展会计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通用技能(本文涉及到的通用技能指的是会计学专业技能以外的所有技能,包括职业操守、道德修养、社会公益认知等)和理论外因素的重要性。Birkett的研究表明,专业机构已经为高校提供认证指南,来明确硕士毕业生对于通用技能(认知和行为)水平的期望度。Bowden和Marton认为,在研究生培养期间不断成熟的某些特性应该远远超越学科或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其准备成为终身学者、作为“全球公民”、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正确规划个人发展的品质[5]。
因此,国内现有的课程设置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的选择、理论与实际的比例安排、评估制度等都存在种种问题,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会计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该理论中阐述的利益相关者通常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交易伙伴。MarieH.Kavanagh和LyndalDrennan使用混合法的研究获得了澳洲会计师公会的批准。本文的研究视角是学生和雇主,从他们的角度去探讨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改革方法。从这个意义讲,会计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成败依赖于高校对这两大利益相关者人才技能需求的回应程度。因此,高校在进行会计教育改革时,应更关注于他们的需求。
高校在进行培养机制创新、考虑两大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硕士毕业生来说,哪些专业技能对于事业成功最重要;将专业技能作为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有多重要;雇主们希望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能具备哪种专业技能;对于会计岗位那些重要的专业技能,学生和雇主的期望差距在哪里。
所以,当谈到会计硕士培养过程中,教授哪些技能和知识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时,必须考虑学生这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针对学生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当前的研究结论表明,他们更关注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具体来说,即在学校他们关注于发展常规的技术专长、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欣赏能力包括决策和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他们则关注于持续发展个人技能,如专业态度、自我激励、领导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
然而,当前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生们认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上。现在看来,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唯一与学生期望一致的技能就是常规的会计和研究技能。因为学生学习和获得技能的动力往往是与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相关的,这对于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暗示。
针对雇主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必须考虑他们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技能期望,即进入行业时应该具备的三大技能:业务水平、社会经验和基本的会计技能。雇主也期望口头沟通技能、道德意识和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书面交流和对业务的跨学科性质的理解。雇主们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6]、生活经验和工作技能。在雇主们的思想中,这些期望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这给高校的会计教育工作者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他们必须通过融合来进行会计课程的创新,例如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整合。
一些研究结果指出,学生和雇主在当今商业和会计领域的职业成功所需技能方面达成了一些协议。然而,每种技能的重要性排名是存在差异的。除此之外,虽然学生和雇主都对口头沟通高度重视,但会计培养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书面交流上,许多被学生和雇主们视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被忽略。这样的差异使得大量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受雇主们的欢迎,被认为装备不够精良、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他们。
毕业生在刚进入职场时能拥有大量雇主们期望的通用技能,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是非常不现实的。雇主们必须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许多他们期望的高阶技能只能在工作的指导下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由于行业与教育之间缺乏一个共享词汇,导致学生和雇主之间缺乏对重要技能和特性的共同感知,从而一些共性的技能和特性就相对缺乏。如果雇主们持续优先考虑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不具备的技能,那么其员工的满意度将会有所下降。
考虑到学生和雇主们在会计课程设定方面都要求优先考虑通用技能和特性,这暗示会计教育工作者,如果想让他们的学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当前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毫无疑问,技能争论仍将继续。这项研究的扩展延伸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和雇主对于行业、学术和高校的期望和建议,因为这在未来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课程设计与安排、完善会计专业高端人才相关技能方面,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以下三类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与向导,规定了其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是会计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决定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培养步骤的安排。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确立科学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7]。然而,自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一直将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主要目标,大部分高校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坚实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端人才,过度关注于科研而忽视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引起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量“高端会计人才”在家待业,而雇主却整天埋怨人才的短缺。
3.2 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其方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培养理念以及教学思想的载体,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合理合规是保障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从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来看,一般都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来进行划分安排,但学校性质的不同导致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差异较大,比如综合性高校、财经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对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比例方面差异明显;再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否考虑学生和雇主的想法和需求[8]。
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类型的设置比例不合理,除少数财经类高校外,国内大多数高校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比例更高,更加重视这些课程,强调学科广度,但不追求专业深度和实际应用,更别提专业技能以外的通用技能[9],这与雇主的期望相差甚远。
对于课程中是否应添加专业实践内容,学术界已经广泛讨论过,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有必要的。许多相关的研究也已经在利益相关群体中广泛进行过,但并没有涉及通用技能在会计专业或者会计学学术性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研究。教育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需要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西班牙和英国,通过对高等教育系统不断的修订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减少雇主对人才需求的预期差距[10]。新形势下,会计行业的技术不断发展、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对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证明本专业的会计技能和能力外,还得具备额外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教育成功的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并且能够迅速的适应并胜任该项工作,为公司和社会创造财富。对于会计这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尽管专业技术被视为进入该行业的基础,但想要获得成功,光靠技术技能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个人技能和社会技能。
3.3 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眼下,高校培养的“高水平会计人才”不受市场的欢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上,雇主和学生在何为会计职业生涯的“专业技能”上是持有不同观点的。雇主通常使用三个最重要的标准选择会计毕业生,分别是工作的动机和兴趣、个人素质和沟通能力。然而,会计毕业生认为,考试成绩才是紧随个人素质和沟通技巧之后雇主认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将毕业生和雇主在人际交往、沟通、技术、计算机和经济业务技能五大领域重要性的期望相比较,结果发现,毕业生在所有领域重要性期望都高于雇主。但毕业生和雇主都将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倾听技能排在了前三位,而其他技能方面则存在很大差异。
于是存在这样的结果,虽然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由原来的纯理论转向通用技术技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两大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期望并不一致[11]。高校内,传统的考试制度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过多的关注书面沟通,而各个行业特别是金融管理行业,更需要的是口头交流。此外,教育和工作之间缺乏共性,导致了企业和高校之间对关键技能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偏差。正因为这个认知偏差,进而导致雇主和学生在选择标准的认知上存在偏差。除了前三大技能的重要性被共同认知外,雇主们还渴望毕业生拥有口头沟通技巧、道德观念、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书面交流等技能,最好拥有一个总体的业务观,能清晰的了解社会动向,大致明白其他岗位的操作流程,以便更好的进行会计工作,收集会计操作所需的各种企业信息。他们非常强调人际交往能力,认为毕业生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敢于接受新事物,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经济环境。而这些通常在刚毕业的学生身上是无法找到的,因此,从学校走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并不受雇主们的认可和接受。
4 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4.1 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能力框架培养创新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理事会(IAEB)将高端职业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定义为技术能力、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方面。国内一些学者立足我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将高端会计人才须具备的能力框架归纳为五点: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判断、组织运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和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而针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而言,其能力框架可具体定义为以下四点: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12]。因此,会计硕士研究生能力框架是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起点,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到导向和评价作用。就当前知识经济下的中国而言,会计教育创新应关注七个方面: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创新和评估体系创新。而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学学术研究输送高端精英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与实务双重人才为目标。因此,高校需充分考虑雇主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总结过去的经验教学,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共通处和切入点,不断创新,继而确定能力框架,解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一问题。
4.2 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
1)完善课程设置。我国高校应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中汲取经验,注重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自我判断和团队合作力,教授学生感兴趣、与其年龄段相符的知识。高校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避免过度强调学科广度,应适量的增加一些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插入案例教学。
2)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讨论为主,积极实施“参与”型教学,将实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将旧式的“问题结论”转变为新式的“问题探索结论”,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信任,在相互交往中产生创造动机,完善创造学习。
4.3 教师水平的提升是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石
会计教育需要创新,会计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提升会计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推动创新的首要前提,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于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明晰学生和雇主的利益需求,有针对性的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转向理论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明确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各项科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获得更新更广的知识,将教师岗位的终身制改为应聘制,优胜劣汰加强竞争,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进而为我国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创新贡献力量。
4.4 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当前的会计教育过分强调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能力,建议会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策略进行改革,比如使用案例教学法、研讨会、角色扮演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等,建议放弃完全程序化的技术性财务会计方法,因为许多传统的会计任务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完成,当今会计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体现在高阶技能上,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等。加大会计实验教学的推广力度,普及高校会计实验室的设立,从增强学生兴趣和满足雇主期望两方面出发,充分引进和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计算机网络教学[11],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硕士毕业生的社会接受度,增强雇主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政,殷俊明,宋雅琴.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研究分析[J].会计研究,2010,(1):25-35.
[2]刘爱英.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10):113-114.
[3]王军.服务为上,质量为本,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J].财务与会计,2011,(5):4-6.
[4]万晓文.会计专业研究生培养问题研究——基于我国高校的调查数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13(3):21-29.
[5]MarieHK,LyndalD.WHATSKILLSANDATTRIBUTESDOESANACCOUNTINGGRADUATENEEDEXIDENCEFROMSTEDENTPERCEPTIONSANDEMPLOYEREXPECTATIONS[J].AccountingandFinance,2008,(48):279-300.
[6]AnneMD.QUALITYASSESSMENTOFPROFESSIONALDEGREEPROGRAMS[J].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1997,(2):231-234.
[7]盛明泉,张多蕾.21世纪以来中国会计教育研究述评[J].财贸研究,2012,15(4):17-24.
[8]郭秀珍.如何解决会计研究生培养的双向欠缺[J].中国农业会计,2012,(1):36-38.
[9]周中胜.论新形势下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J].市场论坛,2011,(12):28-29.
[10]丁丽俐.探析提高会计人员素质[J].现代商业,2011,(2):255-256.
[11]石意如.我国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会教育,2012,(1):127-128.
[12]曹越,黄灿.论会计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能力框架的构建[J].新会计,2013,(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