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的共建共享研究*

2015-08-07禹丽锋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9期
关键词:长三角教育资源数字

禹丽锋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

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的共建共享研究*

禹丽锋

(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

数字教育资源是教育信息系统的核心要素,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探讨了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系统,剖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字教育资源的生态化共建共享实践,构建了该地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模型,探寻了有效推进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共建共享的机制,从而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

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共建共享

一 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但是,因盲目、不规范建设带来的种种问题也愈加明显,突出表现为资源建设水平低,优质资源少,更新速度慢;资源建设标准不一,共享性差;重建设、轻应用,资源配置不均衡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以区域为基本单位组织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广泛应用,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师生建设、共享、获取优质资源的积极性,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如李玉顺等[1]指出,“以区域为载体整体推进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推进高可用性资源环境建设的基本趋势”,并提出了“市级海量汇聚、区(县)定制与服务、教师应用与回馈”的资源建设模式与服务体系。冯永等[2]则认为,要“建立以区域为单位的‘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建设模式,整合区域内各种软件资源、教师资源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做到‘开放、共建、共享’”。

目前,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已逐步受到各地的重视,出现了区域推进资源建设与共享的趋势。如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上海开展了数字教育资源库项目、电子书包试点、教师网上教研等工作,浙江省开通并运行了浙江教育资源网和职业教育资源网以汇聚、共享优质资源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给各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系统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为此,修永富等[3]阐述了信息生态学理论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作用。沈南山和刘孝友[4]提出了构建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生态系统,强调设置区域合作机构、以网络为载体、制定保障措施,来实现区域性“教、研、训”一体化。

本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下文简称长三角)为例,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研究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系统,总结了有效推进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建设与共享的经验,目的是为了促进长三角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二 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系统的构建

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信息化教育环境为依托、以数字教育资源的流动为命脉的复合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系统

该系统由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合理规划并统一部署,提供专项政策支持,同时也需要企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名师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批通用性较强的优质资源供师生选用,并鼓励广大教师开发、整合资源上传至共建共享平台,达到垂直共建的目的;另一方面,因各学校都拥有自己的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故要通过共建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水平共享。该系统是由人、资源、环境构成的开放复合生态系统,强调资源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依存的系统性,各利益相关者动态把握系统各要素的动力,保证区域教育和谐发展。

1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该系统中的资源主体进行资源设计、开发、共享、利用等各种活动所依赖的各种物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是系统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物质设施环境、制度政策环境、支持服务环境和思想观念环境四个生态因子。其中,物质设施环境是指构成该系统生态环境的基本条件,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等物质空间载体;制度政策环境是指该系统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包括资源建设与管理、分享与应用、师资培训等制度;支持服务环境是政府、企业为师生应用教育资源提供支持服务的各种环境,包括各种资源包、资源共享平台、优秀案例等;思想观念环境是师生在应用教育资源中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文化,包括资源的应用态度、观念以及分享资源的积极性等[5]。

2 资源主体

资源主体是该系统中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部分。其中,生产者是指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包括学校和企业,负责提供资源以及资源的技术条件、功能和服务等。根据分解者提供的资源规划,生产者采用学校独立开发、企业独立开发、校企合作开发等方式开发资源;另外,还有少量来自师生共享的个人资源。消费者是指教育资源的使用方,包括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等。教师和学生作为资源的消费者,在教育管理部门的激励下,自觉应用区域教育资源网站所提供的资源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也是教案、课堂实录、教学反思以及学生作品等极富生命力作品的创作者。消费者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评论、编辑,促进生成性资源的产生与进化。教师作为关键性因素,其观念、能力是影响资源共建共享的核心力量。因此,应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分解者是指教育资源的组织管理方,包括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等,具有调节功能。分解者通过对消费者的资源需求进行分析,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建设规划,并将需求传递给生产者,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协调并委托生产者灵活自主地开发优质资源。同时,分解者通过出台政策法规或激励措施等,激发消费者使用资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政府鼓励教师开发资源,使教师可能同时拥有“提供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多重角色。

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系统与其内、外部系统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使系统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的生态演替之中,并形成了一种高位均衡的教育生态。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这一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和协作,发挥各自特定的作用,一起构建区域生态化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共同致力于区域教育质量的优化。

三 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的生态化共建共享实践

近年来,长三角以“优势互补、长期合作、利益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组建了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并开展千校网络结对活动,建立了网络联通、区域协作、多元互动的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有效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快速、优质、均衡发展。

1 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系统要素分析

(1)生态环境

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不仅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互补,而且社会经济交往频繁。200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是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区域教育信息化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国际教育合作项目日益增加,给长三角教育提出了加快联动发展步伐、增强区域教育竞争力的新要求。此外,21世纪以来,长三角教育信息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省一市各自拥有特色资源和技术优势,如上海的电子书包、江苏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的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安徽的在线课堂等。由此可见,长三角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2)资源主体及其活动

在该系统中,长三角学校(包括教师和学生)可能担任资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多重角色。同时,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担任分解者角色,通过组织学校参加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活动,使学校在彼此交互中不断创建、修改、完善资源,促进资源不断地流动、循环,保持系统的持续发展。

2008年5月,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成立签约仪式在南京举行,标志长三角在探索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2010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和上海市教委共同签署《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合作建设协议》,正式开通了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http://www.yrdedu.com),在长三角免费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特色学校、教学名师、教学教研成果等。截至2014年9月底,该网站的访问量达19万余人次、注册学校计1225所、注册用户有27359人,并发布日志17726个、课件7778个、视频1608个。下一步,将基于用户实名制逐步推进三省一市教育资源网,面向长三角师生免费开放。

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活动则充分发挥上海、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将优质资源输送至农村学校,在城乡学校之间广泛开展网络课堂教学、网络教研、互动评课等,以促进长三角教育的联动发展。2010年12月,江、浙、沪参加首批结对的30所学校签订网络结对协议,标志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活动正式启动。2012年,安徽省加入网络结对活动。截至2014年9月底,三省一市共计1200余所学校结对,结对小组达445个,覆盖7.3万名教师、107.5万名学生、2.1万个班级,开展了136次视频会议、2000次线上线下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规模化效应。

2 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模型

作为资源建设的组织方和调控者(即分解者),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负责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活动的总体规划、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和维护等,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广大师生参与资源的共建共享与推广应用。

图2 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模型

长三角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分为垂直共建共享和水平共建共享两种模式,如图2所示。

(1)垂直共建共享

垂直共建共享是指彼此之间有隶属关系的某些单位在不同层次上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方式。本文是指长三角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购买、征集等方式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并免费共享给所有结对学校。主要包括以下举措:将“长三角联盟第一期精品教育资源包”发放至结对学校;开展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优秀微视频评审活动,表彰先进;每年出版长三角千校网络结对阶段性成果集,宣传推广新应用、新模式;通过中国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网共享结对学校共建的数字化校园项目,进行年度评比;结对小组合作编制优秀教学课例,进行评比并出版,在长三角推广应用。通过垂直共建共享,可以促进优质资源和先进经验在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一定的辐射效应,进而引领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2)水平共建共享

水平共建共享是指一个区域内不同教育资源拥有者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方式。本文是指长三角学校参加千校网络结对活动,通过统一协作、信息共享、人员互访、研究培训等方式,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学名师和每一种优质资源的优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图 3所示。下一步,长三角将通过举办首届精品微课程评比活动、树立长三角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等举措,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图3 网络结对学校生态圈

四 区域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共建共享的调控机制

近年来,长三角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一些有效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有利于促进长三角教育的协调、稳定发展。

1 规划布局,建立多方联动运行机制

(1)建立教育系统内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作用,顶层设计,建章立制,提供积极的资金、政策和制度保障,创建和谐稳定的资源共建共享生态。在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由多部门协同推进,实现资源的合理规划与融通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如浙江省教育厅统一部署,成立了由教育厅厅长任组长、各业务处室一把手为组员的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并实施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对全省教育信息化的统筹和指导。另外,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和基教处、教研室联合组织开发了906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与高教处、教研室合作发布了优秀微课2300余个,与人事处配合建成了30个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还和教研室合作创建了20个学科网络教研协作组。

(2)探索教育系统与社会联合推动机制。建立涵盖教育管理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和学校等多方参与、协作共赢的管理与运行模式,形成社会资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机制。如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分公司签署《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开通、运行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并争取到2015年全面建成省、市、县、校互联互通的教育宽带专网,以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此外,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与全省50多家企业合作,构建了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上线运行浙江省教育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并开通 0571-967204服务热线,帮助解决基层学校设备维修维护难的问题。

2 示范引领,带动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建立试点探索与典型引导机制,发挥各地、各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新模式,以点带面,推动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如浙江省以“形成特点、呈现亮点、突破难点、搞好试点”为推进策略,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的建设,全省拥有26个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22所省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1000余所市级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示范建设体系。

(2)开通试点示范校网络空间,组织专家团队对网络空间进行检查,促进示范建设的管理和成果辐射。目前,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涌现出了东阳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试点、杭州市西湖小学无边界课堂、浙江大学基于智慧教室的“同时异地”教学、杭州第十四中学数字彩虹工程、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数字“百草园”课程和诸暨市教育云等典型案例。2013年,浙江省启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基地学校项目,通过“省建平台,校建资源”的模式,创建了首批14所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基地学校,以此来带动全省其他学校共同参与职教资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3 结对联盟,组成同质性网络研修团队

采用网络结对或校际联盟等方式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搭建网络教研组、教育教学论坛或名师工作室,开展联合备课或教研活动,以促进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并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城乡、区域、校际教育的公平。如海盐县开辟了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专题网站,涌现了元济特教工作室、三毛小学“网络研修平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办公博客”、天宁小学“一品三特网”等特色信息化应用平台,从而实现了教学资源、课程研讨、磨课交流、互动评价的网络化,推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诸暨市打造了基于网校的研修共同体,从英语学科入手,以市实验小学和浣江初中为依托,选拔优秀英语教师,摄制700余节义务教育阶段网络课程,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示范课和课例教研,分享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城乡英语教师学习型组织,以此来促进城乡英语教学的均衡发展。

4 尊重产权,凝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尊重保护知识产权,对资源建设者所做的贡献给予肯定、宣传和表彰,使资源具备持久的生成空间、进化营养和驱动潜力。如建立积分奖励、排行榜、星级评价等机制,激励参与者建设、共享和应用资源。同时,发挥政策优势,将资源共建共享活动与教师工作考核、职称晋级等挂钩。如衢州柯城区鼓励教师将电子白板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通过网络平台共建共享,并出台相应的资源建设奖惩机制,保护并提高教师开发、共享优质资源的积极性。

有偿消费使资源成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有助于教育资源产权保护、增值和再生产,调动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6]。因此,有必要建立规章制度、支付方式、资源定价与认证等教育资源市场运营体系,在遵循公平交易的原则下,使用户通过查询、上传、下载、评审、编辑等操作实现入账、计费、定价、定购等功能,构建教育资源提供、购买与互换的商业化运营模式。如浙江省探索优质资源“有偿服务,按用付费”的长效机制,以市场化手段提升资源应用水平;玉环县探索教育资源电子商务运营机制,创建玉环教育资源网,发放电子货币,由资源消费者自主选择资源,每年按点击率、下载、浏览量进行结算,保证消费者能买到真正所需的教育资源。

5 建用并举,提升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

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体现了教师既是资源的生产者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利用资源开展教学应用是当前区域教育资源生态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资源建设以应用为导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微课、教学软件等资源的开发。通过举办各类资源建设培训活动和优质资源征集活动,组建名师网络工作室,组织教师参与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课题研究等,引导教师开展多途径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创新应用,使教育资源真正融入到学校环境的生态系统之中,提高教学效益[7]。如浙江省积极推进浙江教育资源网市县分平台建设,开展了“浙江教育资源网进校园”等活动,向欠发达地区和学校推送专递资源,服务基层师生。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还打造了嘉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基地网,建设高考、作文、会考及新课程4个资源库,并将该网站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通过网络来加强嘉兴市教师的资源交流与共享。截至2014年9月底,该网站拥有资源13700余种,注册用户突破12000名,总访问量超过258万人次。

[1]李玉顺,胡景芳,刘宇光,等.区域级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与应用研究——以北京市的个案调研分析与发展建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8):83-90.

[2]冯永,钟将,叶春晓,等.海量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和共享的云服务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5):117-123.

[3]修永富,张桂芸,贾花萍.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J].现代教育技术,2008,(9):84-85.

[4]沈南山,刘孝友.构建区域性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生态系统——农村教师教育模式的再认识[J].中国教师,2008,(51):307-308.

[5]解利.教育生态学视野下苏北农村中学信息化教学资源研究[D].徐州:徐州师范大学,2011:30-33.

[6]唐佐寿.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7,(6):62-65.

[7]石福新.推进省域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策略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6):78-82.

编辑:小米

The Ecological Research on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Region

YU Li-fe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Zhejiang, China 310012)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the key element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ecosystem of regional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analyzes the ecological practices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constructs of the ecological model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is region, and probes into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region, which promotes the balanced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ecology;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G40-057

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9—0037—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9.006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建设和共享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CA1101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禹丽锋,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邮箱为yulifeng716@126.com。

2014年10月4日

猜你喜欢

长三角教育资源数字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答数字
数字看G20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