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审视与建构*

2015-08-07殷常鸿郭少辉黄纯国

现代教育技术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价值观价值

殷常鸿 郭少辉 黄纯国

(1.江苏理工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2.许昌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审视与建构*

殷常鸿1郭少辉2黄纯国1

(1.江苏理工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常州 213001;2.许昌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教育在内的各个领域。而决定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信息技术价值观的确立,它影响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不但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且还是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信息技术价值观失衡,将严重阻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会产生严重的信息技术泛化和异化现象。

信息技术;价值观;泛化;认知负荷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信息技术作为一项足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娱乐方式的技术,正逐渐融入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与升级,使普通人使用信息技术已不再是奢望。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很多地区经济落后,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教育中快速普及信息技术并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便成为了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此,我国政府制订了诸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明确的战略目标,还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了“校校通”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诸多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1]。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投资不足造成教学资源匮乏、过度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泛化以及青少年痴迷网络游戏等不良现象。这就使得有关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利弊的讨论持续不断,究其原因,就在于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发展缺乏理性的思考。基于此,本文拟从哲学的视角对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展开论述。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为了更加准确地认识信息技术价值观,需要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及其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明确什么是信息技术价值观。

1 信息技术

通过互动百科(www.baike.com)以“信息技术概念详解”为关键词进行查阅,可得到有关信息技术的定义有40多种,且大多出自于学术大家或者知名学术期刊。综合来看,信息技术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信息技术是指充分利用和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狭义的信息技术是指一种基于现代电子通讯技术诸如电视、广播、计算机等并依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而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其核心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应用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的集合。本文所讨论的信息技术属于狭义范围内的信息技术,鉴于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技术,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仍然从属于技术价值观。

2 价值观及技术价值观

“价值”一词源于经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哲学家尼采等人作为一般的哲学范畴引入哲学领域,并被欧美一些哲学家广泛使用,逐步形成了广义的价值论。“价值论”最早由法国哲学家拉皮埃于1902年提出,1903年德国的哲学家哈特曼在其《价值学大纲》一书中明确界定了“价值学”[2]。此后,价值哲学逐渐被欧美各国的哲学流派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20世纪30年代起,现代意义上的价值观研究被广泛引入哲学、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从文献上看,有关价值观的定义种类繁多,不同领域研究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如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以及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其实质就是一套评价标准和以评价标准为核心所构成的基本价值理念、信念系统;教育学领域中的价值观着重研究影响价值观形成和改变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及教育干预,目的是确立行为取向标准和价值评判标准;心理学领域中的价值观则关注价值观的心理结构、过程、功能及测量[3]。本文针对的是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所以更加关注哲学视角下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有关价值观的研究。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技术在改变人们的生存以及生活方式上起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当今的社会是技术决定的社会;技术不但是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造成众多社会危机、人类灾难的直接根源。如核能虽然能够缓解人类能源的紧缺,并且若利用得当则生态环保,但如果使用、管理不当,则会导致诸如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一类的浩劫,以及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一类的灾难。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并使用技术,也即应该形成什么样的技术价值观,已成为很多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为此,远德玉和陈昌曙[4]曾在《论技术》一书中明确指出:“对于技术的社会应用做出好与坏的评价或价值判断,就是技术的价值观。”所以说,技术价值观就是人们在技术应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和理论研究中所形成的关于技术价值的相对稳定、成熟和统一的认识,它往往是技术使用主体对技术进行评价和选择的观念依据。由于探索技术应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要利用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来规约这种不确定性,这是维持正常乃至良性的技术在社会中运转的关键之所在。

3 信息技术价值观

有关信息技术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较少,截至2015年2月,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以“信息技术与价值观”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搜索,共得33篇论文,其中硕士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篇,明确提出信息技术价值观的论文仅有6篇。在这些文献中,张景生、徐恩芹等对信息技术价值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定义,但本文认为其定义有一定的狭隘性,主要表现为: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定义中多次强调是主体即信息技术使用的主体)来定义和表述信息技术价值观,并且认为信息技术价值观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取向[5]。本文认为这种说法似乎有些不妥,因为任何价值观都包含价值的类型与层次、价值的意义与标准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信息技术价值观从属于技术价值观,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使用主体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实践应用所形成的基本看法,还应该包括对信息技术本身以及信息技术实践对社会应用所做出好与坏的评价并提供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只有如此其定义才会更加具体、更加完善。

本文之所以对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进行辨析,目的在于明确推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发展是为了保证并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使信息技术服务于人、适用于人,进而提高人的适应能力,而非奴化、降低并限制人自身发展的潜力和能力。

二 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构成

关于价值观构成的研究有很多,但由于应用领域的不同,相关的论述也有所区别。如1926年佩里(Perry)提出:全面、系统地衡量和评判一个人的价值观应该从认知、道德、经济、政治、审美和宗教六个方面入手。1928年斯普兰格(Spranger)对佩里的分类进行了调整,将认知和道德修改为社会和理论,即认为价值观包括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六个方面[6]。

之后,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调查研究》、《美国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调查研究》等论文中,研究者从经济价值、管理价值、娱乐价值、发展价值、教学价值这五个方面对信息技术价值观展开了研究[7]。本文认为此分类一方面混淆了概念的从属性,因为研究中都是笼统地说信息技术价值观,殊不知信息技术价值观并不等同于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价值观;另一方面此分类缺乏概括性和系统性,因为分类中的5个方面都属于同一个层次(即价值观的认知层次)的不同方面。本文认为,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价值观是由使用信息技术的主体即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和管理者所产生的价值观,可分为个人信息技术价值观和群体信息技术价值观两种。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价值观归属于四个层次的四个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构成

表1中的四个层次是递进的关系,即信息技术使用的主体在明确信息技术的价值后,根据自身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产生使用情绪,进而确立信息技术是否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并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采用的手段、途径和方式,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价值观体系。

1 认知层次

认知层次在信息技术价值观的确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它决定了主体对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价值的认可程度和层次。这里所说的价值,至少包含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教学价值四个方面。

(1)经济价值,包括直接经济价值和衍生经济价值。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使用的直接经济价值不仅节约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使用、管理、维护以及淘汰等教育投入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流通效率、更新效率。衍生经济价值则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提高了使用者和受用者的能力、素养,丰富了知识的种类和内容,加速了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

(2)社会价值,是指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用者通过自身使用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活动,以满足社会或他人在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时的需要,并为之所作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例如,在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速受用主体形成稳固、内化的专业价值观;提高弱势受众群体的专业技能和学习技能,可以发展他们的潜能、恢复和增强他们的社会功能,并提高社会幸福感。

(3)文化价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虽然其表面上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过程,是课程研制和开发向数字化、多媒体化演进的过程,是课程管理和教学环境向网络化和虚拟化发展的过程;但实质上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影响和渗透过程,是信息文化环境下传统课程文化的解构和新课程文化重构的过程。

(4)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效率”和“效益”。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者传播知识的效率,改善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升整个教育过程中知识流转的效率。

2 情绪层次

情绪层次的关键是选择评价标准或评价尺度。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要利用相关的衡量标准或尺度,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后,才能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产生稳定的心理定向或行为取向,形成所谓的个人喜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衡量标准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符合并适应人的自身发展规律、提升教育效益、符合人类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观。很多教师在课堂中过度使用信息技术,只是为了单纯地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使受教育者丧失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某些技能和能力。如现在很多学校开始使用PAD等信息技术终端进行教学,计算完全依赖计算器,查找知识完全依赖网络搜索,其后果就是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以及逻辑思考能力都大大减弱了,进而形成了工具、技术依赖症,这就极大地违背了教育要提升人的学习能力和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的最初本质。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必须选择正确的衡量标准,才能规约信息技术技术的不确定性,并避免产生功利主义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3 意志层次

意志层次是指信息技术使用者能自主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即根据正确、科学的衡量标准树立合理的追求目标,以保证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得到合理、科学的运用。教育过程是一个生态的过程,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必须保证整个教育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不能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去破坏其它的教育目标。如现在中小学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故在使用计算机等教育装备进行教学时,必须避免电磁辐射和光学污染对师生造成身心伤害,以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所以说,目标的制定是一个综合化、科学化的系统过程,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坚毅的意志力作为保障。

4 行为层次

行为层次即行为的制定和执行。有了正确的目标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意志执行力,教师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手段、活动方式,学生就可以选择正确的学习方式和方法,管理者就能制定具体的实施策略和管理方式。

公路养护管理部门还要增强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改变原有的公路养护理念,让养护人员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工作性质,充分认识到做好公路大中修养护工作对公路安全运行的重要性。从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自身角度来分析,要树立长远工作目标,正确看待公路大中修工程养护工作,并定期总结工作经验,对于结构不同的公路,应当采取不同的公路养护方法,并加强检修力度,提升公路预防性养护水平,保证公路能够可靠运行。

三 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尤其是个体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非常关键,这里面既涉及教师也涉及学生和教育管理者,培养的过程和途径较为复杂,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明确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基本特性

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价值观秉承了价值观的主体性、超知识性和多元性。

(1)主体性。价值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关于主体的问题。如果没有价值主体,那么一切外在事物的价值都无从谈起。因此,确定学生、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时,就需要考虑教育领域三类主体的实际情况。

(2)超知识性,是指价值观的存在和作用超越了知识本身,它既不像具体学科知识那样有统一的解答和规定,也不像真理那样独一无二;它需要根据价值主体自身的特质、需求及其意识来确定。

(3)多元性,是指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主体存在是多元的,每一主体的价值观各不相同,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观念也相差很大。对于具体的主体而言,必须正视价值观存在的多元性,并经过认真选择和论证后,坚持自己价值观的一元性。

2 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价值观的两个基本问题

这里所说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指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2)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基于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决定了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的发展和变化;而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形成也推动了社交网络、云计算、电子书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程。

3 明确信息技术价值观的时代性和动态性

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目的和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价值观也因此具有了明确的时代性和动态性。如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时就曾以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等名称出现,这些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教育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变化。

4 明确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弊端

树立和培养科学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还需要对信息技术本身进行深刻的思考。特别是在经济利益至上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横行的时代,教育的受众和施众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都要明确: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实现对人类本身的超越不符合事物进化的规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人性的人工进化以取代自然的进化更是不可取[8]。因为这本身就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其结果是造成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的迷失。也就是说,功利主义的技术价值观和激进主义的价值观,会引起技术价值的失衡。当下信息技术价值观的失衡在教育领域中已有所表现,较为典型的就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泛化和异化。

(1)泛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知识存储方式的改变。

①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小学到大学,课堂中粉笔的消耗量越来越少,相对地是计算机被使用得越来越多,在一些大学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停电就全校停课的现象。尽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使得单位时间内教授的知识量增大了,教学效率看似提高了,但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信息的容量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形成记忆盲区,难以消化教师讲解的知识内容[9]。具体表现为:课上教师讲解时学生都明白,师生互动的效果也很不错;但一到课下,学生就是回忆不全课上讲解的原理、知识,甚至对某些知识一点印象也没有。

②学习方式的改变。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复制”、“粘贴”以及搜索的泛滥使用。很多知识都是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而来,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甄别和思考,这样就使得学习的过程缺少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知识的内化。学生对很多知识都不去记忆和认知,而是直接通过搜索引擎“现需现找”,这就使得学生大脑中所存储的只是知识的寻找方式而非知识本身。教学过程中一旦缺少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也就会丧失掉培养和提升创造力的机会。

③知识存储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容量、呈现方式和类型日益多样化,特别是海量存储以及“云”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的获取和寻找日趋艰难,很多时候寻找、获取知识的时间大大超过了学习知识本身所需要的时间,这就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效率。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异化,主要表现在施教者的异化、受众的异化以及教育活动的异化三个层次[10]。

①施教者——教师的异化。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教育中“教师—学生”的互动正逐渐转为“教师—信息技术—学生”的互动,即教师正逐步被信息技术所代替。如此看来,信息技术不但没有让教师获得更大的自由,反而在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教师进行了压制、强迫甚至奴役,使教师陷入被动局面,教师的主体性也随之逐渐丧失。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以及为了更好地寻找资源、设计资源,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搜寻并学习那些与课程知识内容无关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使用,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技术负担和技术恐惧。

②受众——学生的异化。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就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技术的合理性,这就使得技术本身不再是实现学习目的的手段,反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因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再加上学习的知识和知识呈现的渠道过多,使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甄别,因此学生很容易产生选择焦虑和选择恐惧。

③教育活动的异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原本可以实际操作的实验蜕变成了虚拟化、仿真化的实验,很多授课也由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研讨演变成了网络化、远程化的形式。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逐渐丧失了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逐渐趋于冷漠。众所周知,很多实验尤其是一些物理、生化等实验的结果和过程是无法预知且不可控的,即便是很成熟的实验,在不同的实验环境和不同的时间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很多著名的物理和化学实验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仿真实验与此不同,其实验条件和结果早已人为设定好。因此,过多地使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尽管节约了实验教学的经济成本,提高了安全系数和教学效率,却压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实验精神。此外,随着网络化交流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人正逐渐丧失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并造就了众多的“宅男”、“宅女”以及“低头族”,如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

四 总结

信息技术价值观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目的和结果。信息技术作用的最终结果是改变知识的传输和接收效果,还是改变知识的内容、结构,亦或是改变受教育者本身?还是三者都有可能?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本文认为,无论是何种价值观,都应该坚持信息技术只是教育目的实现的一种工具或手段,应该反对以信息技术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和教育行为标准的看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使用和发展,必须受控于已有的社会文化、法律和道德标准,必须遵循社会自身的发展规律。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2]李庆善.价值观研究的内容、角度和统计指标[J].青年研究,1986,(6):7-9.

[3]唐文清,张进辅.中外价值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8,31(3):765-767.

[4]远德玉,陈昌曙.论技术[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43.

[5]李娟,张景生,郭峰,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3):105-109.

[6]杜鹃.中外价值观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济宁学院学报,2009,30(6):95-98.

[7]张景生,李娟.教师信息技术价值观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108-109.

[8]佘正荣.后人类主义技术价值观探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8,30(1):95-100.

[9]殷常鸿.多媒体教学应用泛化探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0(4):86-89.

[10]翟丽华.教育信息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12-20.

编辑:小米

The Cogit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ical Values about Education

YING Chang-hong1GUO Shao-hui2HUANG Chun-guo1

(1. School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China 213001;2.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s,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China 461000)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society and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means in promot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How to form the correct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key to carry forward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he correct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t only can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effect, but also can enrich education activities. When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imbalance, it will seriously impact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even produce the phenomen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neralization and alien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alue; generalization; cognitive load

G40-057

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9—0012—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9.002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价值审思与重构”(项目编号:DCA1101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殷常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教育装备,邮箱为81308344@qq.com。

2015年3月3日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价值观价值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人工智能视阈下教育领域各层次的战略管理框架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教育领域传统书籍的数字化发展——以人教学习网电子教材教辅为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
反差——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