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
——以门德尔松《F 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

2015-08-07谢滨妃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曲式乐段

谢滨妃

论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
——以门德尔松《F 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

谢滨妃

二段曲式是曲式学最常见最基本最广泛的小型曲式,本文主要对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并以门德尔松《F 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通过对作品的详细分析,以期对再现二段式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真正把握曲式分析的理论与技能。

二段曲式 无词歌 分析 结构特征 作品 材料

音乐作品的结构规律,是从前人无数作品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理论家事先设定的,正如德彪西所说:“规律是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而不是为艺术作品创造的。”[1]作品分析的意义不单在于对整首作品的结构划分,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透彻,清晰、深入的了解作品,对于音乐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调式调性、伴奏织体、音乐情绪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这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曲式学最常见最基本最广泛的小型曲式,二段曲式既可作为整体曲式结构独立存在,又可作为大型曲式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奏鸣曲、变奏曲、三部曲式、回旋曲式中的某个部分;它既可应用于一些篇幅不大的器乐体裁(如前奏曲、浪漫曲、无词歌等),也常见于一些声乐作品中(尤其是分节歌、领唱加副歌的歌曲)。二段曲式分为再现二段曲式和无再现二段曲式两种基本类型:无再现二段曲式多见于声乐作品,而有再现的二段曲式则常常用于器乐作品。本文主要对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进行梳理,并以门德尔松《F 大调无词歌》(Op.85,No.1)进行详细的作品分析。

一、二段曲式的结构原理

由两个功能不同的乐段有机结合构成的曲式,称为“二段曲式”(简称“二段式”)。[2]基本图式如下:

A =A+A’

A =A+B

1.第一乐段(A 段):称为“呈示段”,是主题材料的最初呈示。采用单一主题的结构方式,体现出主题材料的重复性关系。

2.第二乐段 :称为“中段”。根据第二乐段材料的写法,分出两种情况:

(1)A’乐段:是第一乐段材料的继续发展,以补充第一乐段呈述的不足;

(2)B 乐段:使用新材料,以便造成与呈示段主题的对比。

二段曲式大致分为两种陈述类型:一种是带再现的,一种是不带再现的。

二、再现二段曲式的结构特征

所谓再现二段曲式,即是第二乐段临结束时,必须重复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再现二段曲式的第一乐段,总是清晰地陈述主题的材料特征和基本乐思,和声、调性不宜作过多的变化;第二乐段则是整首作品的发展对比,和声、材料、调性调性、长度规模等方面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也是再现二段式的核心、关键部分。其中,呈示段最典型的结构是使用并行二句式的乐段;第二乐段有以下特点:

1.第一乐句:中间型功能的乐句,称为“中句”。

(1)性质:以不稳定为特征。

(2)材料:使用呈示段某一材料,或使用全新的材料。

2.第二乐句:再现型功能的乐句,称为“再现句”。

(1)材料:再现呈示段的乐句。

(2)再现方式:原样再现和动力再现。

由于中句的性质不同,再现二段曲式基本图示如下:

1.使用展开性中句的有再现二段曲式:A(a+a)+ A(a’+a)。

2.使用对比性中间的有再现二段曲式:A(a+a)+ B(b+a)。

三、再现二段曲式的特征分析—以门德尔松《F 大调无词歌》(Op.85,No.1)为例

二段曲式的两个部分,功能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呈示,第二部分为对比或展开。尽管两段的作用各不相同,但结构地位同等重要,体现了不同的结构关系性质。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门德尔松,他创造性的将这种极为常见的再现二段式进行灵活多变的处理,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古典曲式,以其独创钢琴小品《无词歌》第三十七首 Op.85No1为例,具体的特征分析如下: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图示

这是一首使用了展开性中句有再现的二段曲式,图式如下:

(二)根据曲式图,对作品的结构特征进行详细分析

1.引子(第1小节):F 大调主和弦琶音进入,模仿弹拨乐器,给音乐带来行云流水、抒情歌唱般的感受。该音型作为伴奏声部贯穿整个作品,具有引导性功能。

2. 呈示段:(第2-17小节):16小节的乐段分出8+8的大乐句,两个乐句又可分出4+4的乐节,彼此为双重并行关系。

(1)第一乐句(第2-9小节):此乐句为方正乐句,它有以下的特点:

①旋律:环绕型旋律。以三度音程为主,具有抒情性,歌唱性的特点;第二乐节的旋律作了下三度的模进。

②节奏:由两种音型模式组成,如表格所示:

③和声:以 T-D-T 正格进行为主,具有传统和声的性质,然而半终止连续使用两个不协和的七和弦(Ⅱ65-Ⅴ7),造成音乐不稳定,推进音乐继续往前发展,经过短小的级进上行小连接,到达第二乐句的主和弦。

(2)第二乐句(第10-17小节):并行进入。与第一乐句无论在节奏、旋律、织体上都保持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和声的运用:第14、15小节连续两次离调,紧接着从主调 F 大调转到属小调 a 小调,并以 k64-Ⅴ7-Ⅰ 结束乐段。和声运用上较 a 乐句更为丰富、具有张力性。

例1:

16小节的呈示段,属于方正乐段,开放调性,具有典型的呈示型功能;音乐也具有典型的抒情和歌唱性的风格。再现二段式的呈示段,分析要点综上所述,对于音乐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3.中段(第18—39小节):再现二段式的第二乐段,分析要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中句的材料来源、中句的展开方式如何、自身有何特点、再现句使用静止再现还是动力再现(如何体现动力再现的特性)。中段具体分析如下:

(1)中句(第18-29小节):12小节的中段能够分出本体+连接两个部分(8+4)。本体部分前两小节是中句的核心材料,整个中句的材料由此发展下去。中句的核心材料来源于第一乐句的第二乐节,如谱所示:

例2:

8小节的本体部分根据此核心材料进行发展,首先表现为音程方面:核心材料的旋律音程为一度加三度,接着是六度加四度,最后达到了六度加六度的大跳,随着旋律音程的不断扩大,带来全曲的高潮 b2,恰好也是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如谱:

例3:

音乐高潮过后,作曲家运用了音阶级进下行加等分节奏型的方式来平息高潮,音乐情绪逐渐得到缓解,这是作曲家技法的巧妙之处:

例4:

连接部分使用主题首部材料形成的连接(称为假再现),运用了 F 大调的同主音调 f小调,并连续使用了Ⅴ7—I的正格进行,第30小节,引出了真正的再现。

例5:

(2)再现句(第30-39小节):动力再现。可分出4+6的乐节,彼此为贯穿句法,体现为以下几点:

①开端运用了离调和弦,不协和的导七和弦,具有动力性。

②再现句通过分裂、展开的方式扩充了两小节。

③节奏加密,连续出现十六音符的节奏型,形成一个片段小高潮,这是全曲的第2次高潮,高潮后音阶下行,连续使用四个八分音符,以平息高潮。

④第二乐节运用两次离调,最终结束在主调的完全终止:Ⅱ-K64-Ⅴ7-Ⅰ 上。

例6:

4.尾声(46-50小节):在主持续的背景下,通过主和弦与属和弦的交替,以主题核心动机形成了长达11小节的尾声,使得作品更完整,主题进一步深化。

(三)对作品的整体风格、和声特点、句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该作品是个典型的有再现二段曲式,运用了并行、贯穿的句法结构。整体的和声风格是简练的,以 T-D-T 和 T-S-D-T 两种进行交替,多次出现了离调和弦,尤其是再现句以开始就使用了Ⅶ7/Ⅱ,增加了音乐的动力性,和声色彩较为丰富。调式调性的频繁转换是此作品的一大亮点,尤其在12小节的中句进行了四次转调。除此之外,作曲家在高潮部分进行了巧妙的处理,两次高潮后都是使用音级下行加等分节奏的方式来平息高潮。此曲整体风格是抒情的,给人一种轻松、行云流水的感觉,和声运用的巧妙自然,使其获得完美的艺术效果。

四、总结

音乐作品中的曲式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作品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可谓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尽管如此,音乐作品仍存在着结构上的共同规律。正如20世纪现代音乐之父勋伯格所言:“表明一首作品是一个‘有机组织’,如果没有组织,音乐将是乱七八糟的一团,就像一篇没有标点的文章一样,使人难以理解。”(《作曲基本原理》)。在我国高校音乐课程设置中,《曲式与作品分析》占有的分量比较重,这门课需要大量的谱例来和理论相支撑。通过以上门德尔松《F 大调无词歌》(Op.85,No.1)的学习和分析,不仅要掌握再现二段曲式的类型,更要通过理论知识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透析。由此出发,举一反三,真正把握曲式分析的理论与技能,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对多声音乐的审美能力。

注释:

[1]引见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1.

[2]引见谢功成.曲式学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58.

[1]谢功成.曲式学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蒋将,周萍.《单二部曲式结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科教导刊,2012(3):157—158.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曲式乐段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门德尔松音乐作品创作风格浅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作品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非常规”曲式类型
——以乐段范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