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2015-08-07罗晓颖
罗晓颖
【内容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手段。本文作者以初中数学为例,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和其他教师的经验,探讨了课堂提问要遵循的原则:激发学习兴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知规律。
【关键词】课堂提问 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 认知规律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教学形式之一,是教学中师生互动、探究问题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提问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呢?要遵循什么原则呢?本文作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好课程的重要前提。那么数学课堂提问也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需要精心设课堂计提问,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本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时刻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我们教师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尤其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找到数学问题。在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数学证明:1元=10分×10分=0.1角×0.1角=0.01元=1分。我让学生对探讨这个证明过程,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明白了单位的重要性,学生基本不会用60元与30%相加了。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提问。教师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自以为是,想当然的设计课题提问。教师的提问要难易适度,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就没有兴趣;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最后,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含有恰当的激励性。比如,为了激励一个学生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认真思考一个同类项合并的问题,有关教师是这样提问的:哪个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同学能有类比方法回答这个问题?
二、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教室的,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学习也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原有的经验和现在的知识(意义)进行反复加工构建自己的知识(意义)。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是一座桥梁,能够引起学生新旧知识的融合。这里要求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以前的知识水平、逻辑推理能力等。例如,很多学生对负数的减法也难理解,经常犯错。这说明学生对这种抽象的符号难以理解,这也就告诉我们教师需要用学生已经理解的知识来帮助他们理解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有个教师利用负数就是欠钱的方法来讲解这个问题,效果很好。
第二,学习也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动手、动脑。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如,有这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2.5x+5y=8……①;5x+11y-2=0……②。同学们会想到用加减消元法,其实代入法也不是很难,同学们谁能想出如何代入才会很快的算出方程的解呢?
三、遵循认知规律
首先,课堂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有部分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语调从始至终都是一个音调,学生都不能注意到教师提问了。有时学生注意力会不集中,学生自己也控制不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实践中,本人是通过这样的模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的:“×××同学,你要注意,请思考下这个问题……我要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同学,我要请你完善前面这位同学的回答。”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会认真思考教师的提问,达到较好的效果。
其次,提问要注意层次性,体现循序渐进的规律。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难度呈梯级增加,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解,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不能把下一步的问题拿到上一步提问,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也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一个提问都恰到好处地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教师的提问要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达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效果。教师提问要有关注细节的,也要有关注整体的。既要让学生明白某些技巧,更要知道这些技巧的适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