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效提问
2015-08-06李明贵
李明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培养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像平静的湖面上投入的一粒石子,它能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叩开学生想象的大门,鼓起学生探索的风帆。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提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学习。
一、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有效提问。
例如:我在教学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学生很快测量出硬币和象棋子的周长。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有的还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圆的周长怎么测量呀?用什么工具呢?”“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同桌的学生很快就主动地讨论起来。然后,我又因势利导,在细绳的一端拴上一橡皮块,进行旋转,形成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观察,顺势提问:这些圆的周长大小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你有什么发现吗?一下子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勇于提问
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但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也不敢当堂直述己疑,一怕被学生取笑,二怕被老师责怪,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而学生自己又无法解决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数学缺乏信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应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求知过程中,不懂就问,毫无拘束之感。其次,教师应打消学生顾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出心中的困惑。对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并重视所提问题,或组织讨论,或启发点拨,或分析讲解,让提问学生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及老师喜欢勇于提问的学生。
例如,在复习“数的整除”这一单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在班中绝大多数学生对此深信不疑时,一位学生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这句话是错误的。一个自然数如果不是奇数并不一定只能是偶数,还可能是一些别的数。如自然数“2”不是奇数,但可以是质数。他的这个问题涉及到的知识正是本课教学内容之一,我顺势引导学生从自然数的分类上思考,问题很快得到解决。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一起总结出: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可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又可分为1、质数、合数。这样既复习了上述几个概念,且对自然数的分类等相关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问题解决后,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面对压力敢于提问的勇气,同学们对他投以敬佩的眼神。
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
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是教师,也包括学生。乐于提问的学生说明正积极参与新知学习,这样的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求知道路上的探索者和开拓者。有的学生满足于会解题,却不深究为什么这样解,有没有其他方法,学习知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这样学后而无疑,无疑也就无问。为此,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唤起学生求知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倒数”时,当学生学会了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后,我让同桌学生互相说数,要求另一方很快说出所问数的倒数。学生间提问,顾虑较少,气氛很活跃。但在巡视中,我发现学生所问的数仅限于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就启发学生思考:除了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我们还学过哪些数?这一问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求带分数、自然数、小数的倒数,也研究了0的倒数,还自己归纳出求各类数的倒数的方法。这一堂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成就感强,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善于提问
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安排了这样一道题,“小强看一本180页的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三分之二,第二天看了全书的20%,_________?这样一道没有问题的应用题,请学生提出一个自己认为合适的问题。由于这样的开放题具有发散性,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通过补充问题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又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都得到了质疑的机会。
学贵有疑,但小疑不解,最终可能积为大疑,而成为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有疑定要及时明疑。当堂质疑问难,不仅帮助了自己,也促进了别人,使疑问成为求知道路上的垫脚石。教师应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意识,提高学生有效提问的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地质疑,不断地明疑,使得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主体意识得到加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