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世同堂》的当代文化意义
2015-08-05陈炜荣
陈炜荣
【摘 要】老舍的巨著《四世同堂》,选择日常生活的视角来描写北京沦陷期间的平民百姓,从中表现出老舍对国民性问题和东亚问题的与众不同的思索。这部小说取得的现实主义成就是巨大的,具有深刻的当代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分析《四世同堂》的当代文化意义。
【关键词】《四世同堂》;当代文化意义;分析
《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代表作,其中由《惶惑》、《偷生》、《饥荒》组成,小说描写了抗日战争背景下北平的小胡同里,揭露出了日寇和汉奸的丑恶行径,这部小说取得的现实主义成就是巨大的,具有深刻的当代文化意义。
一、《四世同堂》中对于国民性的批判
《四世同堂》之所以选择北京沦陷期作为描述北京,是由于作者是从文化视觉来分析问题,并非从政治视觉出发,早描述抗战文学作品时,大部分的作家都会将重点描述在武装斗争的描述上。但是,老舍并不同于这些作家,他时时刻刻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他看来,他自己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对于武装斗争,他并没有显著的立场,而是模糊的感到,如果没有武装斗争的话,中国可能是不会灭亡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老舍对于国民性也持批判性态度,但是他的态度与“五四”时期的作家又有不同,他并非想改造旧中国,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的愿望并没有错,但是日本人却不会管,在千百年之间,日本与我国的规矩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后来却将英美的坏处发挥到了极致。在老舍的眼中,国民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此他不是绝对的批判,而是带有情感的描述,他仅仅提出了问题,并未提出解决方法。
二、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自觉
《四世同堂》中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可以在平和的状态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正面能量,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四世同堂》的评价都不高,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其中没有描述武装斗争,不符合革命标准,且其中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符。实际上,在老舍描述的小羊圈胡同中,充满着正面的力量,他们干正事、有正气,这可以从中看到老舍的“反时髦”个性,他尊重俗理,刻画的人物也非常接地气,可以将自己的人生观察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吸收了欧洲现实主义的表达技巧,文笔细腻,可以将微笑的细节与历史结合起来。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为广大的读者指明的真理,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四世同堂”的愿景是美好的,这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家族亲情要求,也是一个家庭是否幸福的标志。老舍之所以在《四世同堂》中设置“祁家”,一方面按时他们是“旗人”,也代表了作者的民族情感,蕴含着儒家思想中的“齐家”。
三、中华民族抵御外敌侵略的勇气
老舍是贫苦家庭出身,既接受过西方文化的洗礼,由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老舍认为,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他生活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四世同堂》描写的也是当时东亚文化的问题,這部小说用苍凉的结尾结束,正是由于外敌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太多的伤害,在《四世同堂》中,老舍为我们塑造出了丁约翰这个人物形象,他曾经在“英国府”内做事,可以时常带点洋点心和洋酒,因此,他觉得自己身份高人一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日本成了敌人,丁约翰也丢了差事,祁瑞宣给他讲天下大事,中国和英国同为反法西斯的同盟国,要一起打败德意日。丁约翰为自己以后还可能回到英国府当仆人,而感到了生活的希望。抗战胜利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快跑向英国府,丁约翰颇能代表一部分中国人,他们心里已经被打伤,看不起自己了,认为主子是外国人。他们并不是坏人,内心却完全被殖民了,丁约翰不是汉奸,也不是二鬼子他是一个骨子里受伤的中国人。
好的世界应该承认有强弱的不同,再公平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文明,有别于丛林法则,讲究平衡。像四世同堂小羊圈胡同的文化生态,虽然各家过日子方式不同,有雅俗强弱之别,但是应当和谐共处,是暴力把和谐局面打破了。时至今日,中国人尤其应该明白,人间正道不是残酷竞争。好好过日子才是人间正道,这才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力量,而真正的仁义道德,与有无文凭或识字与否无关。小崔和长顺这样不识字的人,身上都有儒家文化,知道应该怎么做人。而冠晓荷这样,不好好过日子、总想不劳而获、总搞歪门邪道的人,虽然起初没有当汉奸,但时间长了就可能不由自主地沦为汉奸。
四、结语
总之,老舍的《四世同堂》以救亡为主题,全释了使民族处于危难之际的社会根源,作者把“启蒙”与“救亡”中国最杰出现代思想协调起来,及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现实主义发展,同时更深远的揭示了文化的保守与精神的落后桎弱,更是一个民族处于弱势的根源。
参考文献:
[1]赵静语.传统文化与中国知识分子——再读《四世同堂》[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张绍芳.《四世同堂》所表现的文化人格类型探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3]鲍小蕾.从《四世同堂》看40年代儒家文化的断与流[J].菏泽学院学报.2006(06)
[4]马晓冬.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以《四世同堂》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