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家园的重构

2015-08-04尹明柴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引领现代性信仰

尹明柴

摘要:当代学生在受到时代变换、社会转型的影响而开始出现信仰迷失、消极、信念模糊等问题。信仰指引着大学生的奋斗方向,决定了大学生能否正确选择价值观念。信仰缺失会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基于现代性视域对大学生信仰引领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现代性;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095-02

前言

信仰是支撑人们精神家园最为重要的元素,也是个人和社会在生存发展中重要的精神支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方向,但是个人信仰往往会在社会环境变化中而不断地发展、变化。我国社会依旧处于一个快速转型阶段,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便是人们的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支柱,其整体素质水平高低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产生影响。但是在现代性视域下大学生的信仰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就整体形势来说,一些大学生在当前已经出现了信仰危机。如何对当代大学生信仰进行引领,已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1]。

1现代性视域下大学生信仰的内涵

1.1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个体主观上对某种事物的坚信、敬畏以及追求。人类自出现起就不断地去寻求一片精神净土,这也是人与生俱来追寻各种信仰的本质所在。对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来说其是构成社会的要素,而社会信仰则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信仰结合合成,信仰对国家、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指出了信仰是制约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必须要将信仰作为推动社会个体不断发展的动力。学者所提出的信仰问题泛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信仰危机,这也是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没有信仰则个体不会做出成绩的主要原因。当代社会中的一些个体往往担心信仰的沦丧,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开始对个人信仰产生了迷茫、否认的观念。现阶段社会中的信仰可以将其分为科学的信仰和非科学的信仰,其中有些信仰可以对人发挥出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些信仰则会毒害人的精神、意志。国外社会信仰领域的研究告诉我们宗教信仰具有强大的力量。宗教的出现为人类构建出了一个厚重的精神家园,所以对于一些没有信仰的人来说在宗教的力量下构建一个非科学的信仰,可以发挥出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一些非科学信仰中的邪教类信仰则会引人走向毁灭,2014年发生的“全能神”案件让我们认识到了在邪教信仰的影响下,使一些人成为了邪教获利的工具,邪教提倡的信仰是控制人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引领大学生远离邪教信仰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2]。

1.2大学生信仰引领的内涵

个体成长往往会形成自身的信仰,一般在人的儿童时期便会开始出现信仰印记,个体信仰的形成主要在青年时期,但是我们要深入认识到信仰是处于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无法保证个体信仰从出现至形成阶段均能保持一种,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会对其信仰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并非通过特定的引导便使其形成一个坚定的信仰。因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是引领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并不是将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强加灌输给大学生,使他们形成特定的信仰,而是要在信仰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向着正面、积极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在教育阶段要肯定大学生信仰处于已有状态,要深入了解大学生之前的信仰才能更好地来进行信仰引领。

2现代性视域下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

2.1信仰虚无冲突

现代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物质资本的快速累积,大学生的整体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至一个较高层次,尤其是“独生子女”使学生个人需求可以得到最大化满足,再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网络生活更为丰富,甚至在课堂时间大学生都在刷微博、发微信、聊QQ、看视频等,以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作为载体的虚拟生活占据了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角落。很多大学生在受高等教育阶段开始表现出其思想观念上的不成熟,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不良风气影响充斥着拜金主义、极端主义。很多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信仰,并且有人一针见血地提出精神层面的缺失将会限制国人发展,所以当代大学生在个体发展中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当代大学生都表现出精神支柱空虚和道德基础缺失,导致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出现很多矛盾,物质生活的繁荣很难填补其信仰缺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未来要深化改革。

2.2多元信仰冲突

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事物都会对人们的信仰带来巨大振动,改革开放使人们的信仰开始得到解放,多元化信仰是当代社会上一个常态,但是社会中盛行一时的信仰功利化使人重视享乐,而市场价值也开始呈现出取代人生信仰取向的一个趋势。苏东剧变发生后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开始陷入一个低谷,人们在不看好社会主义前景的时候导致个体信仰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最初的政治信仰开始转为对金钱权利的信仰,这也无可避免地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仰产生抵触,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现代化大背景下,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并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冲击,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会不断引入和衍生出多种信仰,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多元信仰冲击的主要原因。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则无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大学生信仰的形成。

3现代性视域下大学生信仰引领的几点建议

3.1重塑大学生信仰体系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利用灌输共产主义信仰的方式依旧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共产主义信仰在本质上是追求一种最为理想的境界,而大学生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理性的认识上,很难通过感性的体验来深入了解共产主义信仰。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有必要基于现代性视域来重塑大学生信仰体系,只有创设出一套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信仰体系,才能加强对大学生信仰的引领。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深入了解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信仰形成的机制,将大学生信仰建设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利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来使其在大学生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引领大学生信仰向着科学、积极的方向发展[3]。

3.2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具有非常理性的表达方式,所以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大学生信仰工作来说,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到底是什么样的信仰,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信仰过程中趋于口号化、理性化。因此,在大学生信仰引领实践中,建议各大高校要注重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等,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仅仅包含这些信仰元素,毛泽东思想强调的是一种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同时也包含了建国初期艰苦奋斗的精神信仰元素;邓小平理论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追求敢为人先的信仰因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含了以民为本的信仰因素;科学发展观则是包含了和谐大同的美好信仰因素。这些信仰的核心便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以要紧紧围绕这些具体、感性的元素来开展大学生信仰引领工作,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感悟。

3.3发挥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强调社会各领域要深入认识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来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并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成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议各高校要充分发挥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强化理论研究,深入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重构。工作中,我们更要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物质资本的快速累积会直接导致一些不良信仰渗透到校园。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信仰引领教育的重要性,结合现代化社会中的一些优秀资源,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信仰的内涵。同样也要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信仰引领教育新模式,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积极为重构当代大学生精神家园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引领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个人信仰。

参考文献:

[1]王建勇.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2]万美容.21世纪我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评述[J].思想政治教育,2010,(10).

[3]陈永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仰引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3).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引领现代性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