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变应性血管炎65例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2015-08-01印道春
印道春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65例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
印道春
目的 对皮肤应变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进行研究探讨。方法 选取皮肤应变性血管炎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西药组(n=30)和中西药结合组(n=35)。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特点,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皮肤应变性血管炎临床特点包括白细胞轻、中度升高,轻度贫血,关节受累等,皮损表现以累及大腿与臀部为主。中西药结合组接受治疗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91.43%(32/35),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肤应变性血管炎临床特点细微多样,确诊患者可以通过中西药结合的方案进行干预,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皮肤应变性血管炎;临床特点;诊治
皮肤应变性血管炎是一种特殊的坏死性血管炎[1],以侵犯真皮毛细血管及小静脉为主要表现,不及时治疗可能累及内脏系统,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2-4]。为进一步对皮肤应变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进行研究,本研究选取收治的65例皮肤应变性血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0月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符合皮肤应变性血管炎诊断标准的患者65例。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单纯西药组(n=30)和中西药结合组(n=35)例。西药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8.2±1.6)岁,平均发病时间(12.1±0.8)d;中西药结合组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6.5±1.3)岁,平均发病时间(13.5±1.2)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65例患者均接受实验室检查,并对系统症状以及皮损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以研究皮肤应变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
1.2.2 治疗方法 (1)西药组给药方案:甲泼尼龙片口服,2次/d,晨起状态下给药剂量为16.0mg,入睡状态下给药剂量为8.0mg;出现感染症状患者给予罗红霉素分散片口服,2次/ d,0.15mg/次。外用药为莫匹罗星软膏,均匀涂抹患病部门。持续治疗1个月,对疗效进行评估。(2)中西药结合组给药方案:西药给药方案与对照组一致;中药给药组方:白芍10.0g、川穹10.0g、当归12.0g、生地15.0g、白茅根30.0g、银花10.0g、黄芪10.0g、紫草12.0g、蝉蜕10.0g、大蓟炭15.0g、栀子10.0g,甘草6.0g,水煎服,剂量为100.0mL,1剂/次,1次/d。持续治疗1个月,对疗效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接受治疗1个月的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1)显效:指患者皮损程度较治疗前下降90.0%以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有效:指患者皮损程度较治疗前下降75.0%~89.0%,临床症状明显减轻;(3)无效,指未达到以上标准[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皮肤应变性血管炎临床特点 (1)从实验室检查的角度上来说,65例入选患者中,共32例(49.23%)患者出现白细胞轻、中度升高现象,白细胞计数均值为(15.9±1.2)×109/L,共20例(30.77%)患者出现轻度贫血现象,红细胞计数均值为(3.1±0.3)×1012/L,其余患者无异常;(2)从系统症状表现的角度上来说,65例入选患者中,共15例(23.08%)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32例(49.23%)患者表现为关节受累(疼痛与肿),10例(15.38%)患者表现为肌肉疼痛,7例(10.77%)患者表现为发热乏力,其余患者无异常;(3)从皮损表现的角度上来说,65例入选患者中,共7例(10.77%)患者累及双下肢,36例(55.38%)患者累及大腿与臀部,20例(30.77%)患者累及四肢,2例(3.08%)患者累及全身。
2.2 皮肤应变性血管炎治疗效果 中西药结合组患者接受治疗1个月后的总有效率为91.43%(32/35),西药组为63.33%(19/30),中西药结合组明显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皮肤应变性血管炎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在对皮肤应变性血管炎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漏诊。避免漏诊的关键在于对患者皮疹的状态及发病部门进行细微观察,对患者相关症状进行全面调查[6-7]。同时,本病好发于中年人,起病初期往往有前驱型症状[8],急性发病患者多有明显的关节受累表现。同时,针对出现紫癜性丘疹或血疱的患者,需要注意判断是否存在小血管受累方面的问题。同时,针对实验室检查出白细胞轻、中度升高现象以及轻度贫血症状的患者,同样需要将其作为皮肤应变性血管炎疾病的高度疑似患者,进一步通过判断血管壁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的方式,加以确诊。
在确诊为皮肤应变性血管炎疾病后,及时的治疗干预格外重要。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案更加适用于对皮肤应变性血管炎疾病患者的治疗。其主要优势在于中药组方当中,银花、黄芪、紫草相互配合,有驱邪解毒功效,白茅根、栀子、大蓟炭配合,有清热凉血的功效,多种药物相互配合,能够益气活血、养阴化瘀、扶正祛邪,同时化瘀散结。
综上所述,皮肤应变性血管炎临床特点细微多样,确诊患者可以通过中西药结合的方案进行干预,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1] 李国安,蔡柏蔷.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25例临床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1):45-49.
[2] 李晓兰,卢在超,刘秋玉,等.香油在变应性血管炎患者干痂类皮损愈合中的应用[J].武警医学,2013,24(3):211-213.
[3] 王庄斐,余美嫦,陈少霞,等.超声雾化药物透入治疗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8):705-706.
[4] 黄晓.脉血康胶囊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皮肤变应性结节性血管炎26例[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16-17.
[5] 尉世同,孙永华,邹巧菲,等.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46例误诊原因分析[J].医学综述,2013,19(20):3821-3823.
[6] 代翠婷,李洁,黄瑛,等.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致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反应3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4:66-67.
[7] 胡景伟,杨凌,郑承宁,等.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特点[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3):228-230.
[8] 程艳艳.57例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当代医学,2012,18(3):108-10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1.043
湖南 416000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皮肤科(印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