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的战略定位
2015-07-31魏向清
我国著名汉语辞书学专家张志毅教授生前对我国“辞书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及相关问题有很多高瞻远瞩的思考,几次与先生交谈中,笔者受益良多,谨以此文悼念尊敬的张志毅先生。
摘要2013年10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的通知”,正式拉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全国辞书编纂出版规划(以下简称“全国辞书规划”)颁布实施工作的序幕。相比第一次(1975—1985年)和第二次(1988—2000年)全国辞书规划,第三次全国辞书规划的制定,无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还是辞书出版现状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辞书出版大发展时期的诸多特殊性。文章分别探讨了这三次全国辞书规划的战略发展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思考第三次全国辞书规划对中国辞书编纂与出版未来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战略定位
一、引言
随着《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的正式颁布,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全国性辞书规划制定完成,进入了实施阶段。在此之前,新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全国性的辞书编纂出版规划。这两次全国辞书规划是特定历史时期我国辞书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历史作用。就国家级规划的战略实质而言,这两次全国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都体现了战略规划的特点。所谓战略规划,主要应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其影响全局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其影响未来发展的长期性。美国著名企业战略规划研究者,洛杉矶加州大学管理与公共政策教授乔治·斯坦纳(2001:13—15)曾在其代表作之一《战略规划》中详细阐述了战略规划的四个基本属性特征,即“规划涉及的是当前决策的未来性”“战略规划是一个过程”“战略规划是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一个正式战略规划体系联系了三种主要规划:战略规划,中期规划,短期预算和经营规划”。尽管这四大特征主要涉及公司战略规划体系的制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略规划的一般性特点,值得我们在研究全国性辞书编纂规划时思考与借鉴。
回顾前两次全国辞书规划,其战略本质与特点都非常鲜明,但各自的战略定位又有所不同。首先,前两次全国辞书规划都体现了“当前决策的未来性”,旨在对“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的中国辞书事业勾画发展蓝图。具体来说,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所做的安排奠定了新中国辞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搭建了中外语文辞书体系发展的基本架构,初步满足了社会各界对通用语文辞书的使用需求。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所做的工作是承前启后的,它在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顺利实施、中外通用语文辞书体系初步形成的条件下,进一步优化了语文类辞书的系统结构,同时还拓展了其他类型辞书的发展规划。此次规划重在调整与完善
我国辞书总体结构,使我国辞书事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其次,这两次全国辞书规划都体现了战略规划的“过程”性。“战略规划都是经过一段特定的时间进行构思之后形成的一整套计划。…… 它还应当被看作一个发展的过程,对战略的制定尤其如此……关于规划的思考要持续进行。” (乔治·斯坦纳2001:13—15)由此可见,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与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之间的延续性和承继性就符合战略规划制定的特点。其中,前者是战略规划的起始,考虑的重心在如何为中国辞书事业的总体和长期发展打下基础,而后者则是战略规划的初期发展,主要着眼点在如何使既有的基础更趋合理,不断调整和优化。再次,这两次全国辞书规划在战略发展态度上都非常坚定和明确。这具体表现在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的具体实施安排方面,可谓倾全国之力,组织了国内相关类别辞书编纂与出版方面的人员与机构,强强联合,各层级的相关职能部门重点保障,充分反映出国家层面规划发展的战略意识和决心。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安排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在相关类别辞书编纂和出版人员的组织方面(比如优势专业高校人员和中外合作模式),更体现出专业化发展的战略远见和智慧,这非常有利于我国辞书编纂出版事业朝向更专业科学的发展道路迈进。最后,这两次全国辞书规划都体现了战略规划结构体系的相关安排。战略规划不同于其他类型或层次的规划,其结构体系内部的系统性非常必要。在这方面,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都考虑了分步骤实施的计划安排,而且不仅仅是在时间安排上分期实施,更重要的是每个分期的任务都有所区别和侧重。因此,不难看出,这两次全国辞书规划是我国辞书事业总体战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式的规划,其各自战略定位的考虑符合相应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下文我们将分别考察两次全国辞书规划制定的具体细节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就第三次全国辞书规划所体现的辞书发展战略定位特点提出我们的思考。
二、第一次全国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国家辞书基础建构战略
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制定于1975年,在广州召开了“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制定了《1975年至1985年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草案),计划出版中外语文辞书160部,其中汉语辞书有31部,外语辞书129部。其中,“第一步,在一九七五至一九八〇年内,出版外语词典78种。……应首先抓紧编写英、日、俄、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语等语种的词典。第二步,在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五年内,出版外语词典51种。争取在十年左右逐步达到……主要语种的外汉和汉外词典配套补齐”[1]。除此之外,“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引进和影印某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外国词典,供内部使用”[2]。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级辞书编纂出版规划来说,外语类辞书的规划数量达到母语类辞书的4倍之多,显然是有些不寻常的。但结合当时我国辞书事业发展的状况,也就能看出规划者的战略眼光。众所周知,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制定时,正是“文革”渐近尾声的时期,中国的辞书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样,正处于一个低谷。在各类辞书的编纂出版当中,外语类辞书的发展尤为滞后,几乎停滞。这使我国辞书事业发展的类别结构严重失衡,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外语类辞书使用的基本需求。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的制定对于我国辞书事业基础的建构就尤为关键和重要。
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的战略定位是国家辞书基础的建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此次规划内容的侧重点来考察。一方面是规划重心的确立,即对外语类辞书的重点规划。相比于汉语类辞书的悠久历史传承而言,外语类辞书的基础非常薄弱,亟待建构。而对于中外辞书的类别规划方面,也进一步考虑了对基础辞书类别的倾斜,即对语文类辞书的重点规划。语文辞书作为通用辞书,其编纂出版能够满足使用者语言文化方面的普遍认知需求,是最重要的基础类别辞书。所以,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就只考虑了中外语文类辞书(包括通用语文类和专项语文类)的规划,突出了语文类辞书的权重,具体细类的分布见表1和表2。
如上两表所示,得益于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的制定,国家辞书总体基础架构得以建立,辞书事业的基础较先前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不仅外语类语文辞书所涉及的语种极大地得到了丰富,汉语类语文辞书的小类(如通用和专项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类)也基本健全。另一方面,是规划辞书的具体定位。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中辞书的总体篇幅都偏小,中小型辞书是规划的重点,这也体现了辞书基础建构的特点。中小型语文辞书,从编纂难度和周期来说,都相对更容易实施和完成,这也对尽早完善我国辞书基础体系有利。
三、第二次全国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国家辞书体系优化战略
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制定于1988年,在成都召开了“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会议讨论制定了《1988—2000年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草案)。1990年4月17日,新闻出版署颁布经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1988—2000年)的报告》,列入本次规划的辞书共169部,其中汉语辞书有100部,外语类辞书66部,少数民族语言类辞书3部。第二次辞书规划大体也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为1988年至1993年,第二阶段为1994年至2000年。在本次规划中,汉语语文辞书强调品种齐全,填补缺门,成龙配套;专科辞书首先确保基本学科大型综合性辞书建设,并注意具有中国特色辞书的选题安排;百科全书的安排采取了少而精的原则。新闻出版署当时对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的定位是“承上启下”,应该说这个定位是在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全面顺利实施后,进一步针对我国辞书编纂出版基础架构进行的一次体系性优化。从战略规划的角度来看,这种基础建设完成以后的体系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我国辞书事业走向全面均衡发展。
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的战略定位是国家辞书体系优化。对此,我们也可从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的细节安排中得到验证。
1.此次规划在辞书体系的类别构成上更为丰富。汉语类辞书规划方面,涉及了除语文辞书外的专科类、百科类、百科全书等其他类别。同时兼顾了不同国别辞书用户的需求,安排了外向型辞书的规划(见表3)。外语类辞书规划方面,主要增加了专科类外语辞书这个类别。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此次规划在外语类辞书文本形式类别上的进一步丰富,更多考虑了外语类辞书编纂和出版的专业特点。具体而言,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在原有专项类语文辞书中增加了双解类型的词典,这是在延续上一次规划原创双语辞书导向基础上,对借鉴国外辞书优秀成果的充分考虑,符合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的跨语交际的特殊需要。(见表4)
2.此次规划在辞书体系的层次结构上更为合理。这主要体现在外语类辞书规划方面。尽管与上一次规划的特点不同,此次规划外语类辞书总体数量有大幅度减少,即从129部减为66部。但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列入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的词典选题中,收词在5万以上以及10万以上的中大型辞书占到了很大比例。具体来看,收词20万条以上的有4部,10万条及以上的有3部,收词5万及以上的有28部,共35部,约占外语类规划辞书总数(66部)的53.03%。相比之下,第一次全国辞书规划中外语类辞书规划所列的选题中大多数为中小型辞书。在语文词典中,收词10万条及以上的有5部,收词5万及以上的有30部,共35部,约占规划外语类辞书总数(129部)的27.13%。显然,此次外语类辞书的规划更重视大型辞书的研编,在原有基础上优化了辞书体系的层次结构,即大中小型辞书系列的配套。
3.此次规划在辞书编纂出版实施安排上更为科学。这也主要体现在外语类辞书的编纂出版方面:一方面,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更加专业化,本次规划有更多类型的出版机构参与,而且高校出版社以及一些专业出版社的加入明显会提升外语类规划辞书出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在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的国内原创基础模式上引入了中外合作编纂与出版的新模式,比如《俄汉双解词典》的编纂由商务印书馆与苏联俄语出版社合作,而《新汉日词典》则由商务印书馆和日本小学馆合作出版。此举也非常符合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的自身规律,有利于此类辞书总体质量的优化。
四、第三次全国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国家辞书强国目标战略
由于前两次全国辞书规划的有效推动,加之改革开放期间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辞书出版数量急剧增加、类型结构空前丰富,初步显现了辞书编纂出版的“大”国气象,是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的重要写照,对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国民素质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我们的研究数据统计,1978—2008年,我国共出版辞书14090种,其中汉语辞书7466部,外语类辞书6624部,这个数字是新中国成立前30年(1949.10—1979.12)辞书出版总数(891种)的16倍。可以说,我国辞书的基础体系已大体成形,并有一定程度上的优化,这样一个发展状况,是自1975年制定首次全国辞书规划以来近40年发展的结果,毋庸置疑,离不开两次全国辞书规划的战略规划作用。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辞书事业发展步伐有所减缓,一方面前两个时期的初步与快速发展为我国各类辞书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有了较为可观的辞书数量和种类的积累;另一方面,第二次全国辞书规划顺利实施完成后,在近10年的时间内,尚未启动新的国家级辞书新规划,辞书的总体发展主要是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控与制约,更多地会与出版经济效益密切挂钩,因而显示出不同的非计划发展特点。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研究,21世纪以来,我国的辞书出版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滞胀”期,即所谓的市场饱和状态。那么,如何看待当下我国辞书事业发展的现状?如何从战略规划的视角来考虑未来辞书事业发展的定位与走向?
2013年10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的通知”,正式颁布了第三次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并付诸实施。本次规划共列入189部各类中外辞书,规模和数量较前两次规划更大。其中汉语类辞书规划123部(新编106部,修订17部),外语类辞书规划50部(英语类22部,非通用种类17部,多语种6部,系列辞书5种),少数民族语言辞书规划16部。此次规划体现出来的国家辞书强国发展战略定位更加明确,而且服务国家语言生活的时代特色也更加鲜明。
1.第三次全国辞书规划凸显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在名称上首次使用了“国家”两字,国家意识与定位非常明确。这点在“规划目标和特点”中做了清楚的阐述:“通过《规划》的实施,以国家重点辞书出版为引导,健全和完善精品力作的出版机制,带动高质量、高水平辞书的编纂出版,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规划要“体现国家水平,服务社会建设。大型百科类项目重视与时俱进、守正出新,适应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展现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
规划内容凸显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意识。首先,大型汉语精品辞书的规划受到重视,优先列入了一些能够体现我国汉语语言文字研究水平的重点汉语辞书,如《辞海》(第七版)和《辞源》(第三版)的修订以及新编的《大辞海》《字海》《近现代汉语大辞源》《全球华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大词典》以及《中华语文大词典》等等。一些以民族品牌冠名的系列辞书项目受到重视,如“新华”辞书系列、“商务馆”学习辞书系列、“外教社”双语(双解)辞书系列以及“新世纪”双语辞书系列等等,这与我国建设辞书强国的发展目标非常契合。
其次,大型汉外类辞书以及翻译类辞书项目的规划也受到重视,所涉及的语种更多,除汉英、汉日、汉德和汉法类常用辞书外,还有汉阿塞拜疆、汉荷、汉印地和汉越等非通用语种的汉外类辞书项目。此次规划的50部(种)外语类辞书中,外汉类及翻译类双语辞书规划项目占到总数的近50%(21部),这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与汉语国际化推广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中辞书资源建设的需求是相适应的。
第三,在辞书载体类别的规划上与时俱进,守正出新,增加了电子类辞书的规划项目,如《全媒体现代汉语大词典》(图书、电子)、《中国乐器大词典》(电子)、《中国高等植物电子百科全书》(电子)、《中外铁路词典》(图书、电子)以及《外语—汉英双解世界民俗文化比较辞典》(电子)等,呈现出辞书全媒体规划的创新面貌,适应科学文化发展的新需求,符合世界辞书事业发展的潮流。
2.第三次全国辞书规划促进了国家辞书体系完善
新中国的辞书事业,经过前两次国家辞书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已经从最初的规模数量偏小、基础建构薄弱、体系结构失衡的局面发展到了当今辞书编纂出版规模数量巨大、结构体系较为完备的阶段。仅改革开放30年,我国就编纂出版了各类辞书14090部,数量巨大,堪称辞书编纂出版的大国。但就我国辞书事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而言,与辞书强国建设目标尚有很大差距。第三次国家辞书规划的制定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辞书体系,使其更合理完善。具体来说,本次规划的123部(种)汉语辞书中,百科类11部、百科全书类32部、专科类51部、外向型2部、专项类10部、语文类15部、系列语文辞书2种。对比三次国家辞书规划的细类数量(见表5和表6),可以看出第三次国家辞书规划在兼顾语文类和专项类等发展相对较为成熟的基础类别外,更加重视专科类、百科类及百科全书类的辞书规划,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类辞书的规划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3.第三次全国辞书规划强调了服务国家语言生活
《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体现了服务国家语言生活的规划特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通知”明确指出,规划要:“1.体现国家水平,服务社会建设。2.突出学科重点,反映学术成果。3.注重规范应用,强化实用功能。4.推进数字出版,提高传播能力。”这样的规划定位无疑将为我国未来和谐健康的国家语言生活提供强有力的辞书资源保障。服务国家语言生活的特点在以下几方面都体现得相当突出:1.一些代表国家语言文字研究水平的优秀汉语辞书以及双语辞书项目受到重视,专科类和百科类辞书的比重大大增加。2.突出学科重点、反映学术成果,汉语类辞书类别中关注近代汉语的研究成果,如《近现代汉语大辞源》和《近代汉语词典》;关注汉语学习型词典的研究成果,如“商务馆学习辞书系列”、《国际汉语学习词典》、《国际汉语多功能学习词典》等。3.在注重规范应用、强化实用功能方面,强调“汉文、民文、外文等重点语文类辞书项目严格执行语文规范标准,不断拓展文种的覆盖面,提高内容的普及性”。少数民族语文类辞书的数量较前两次有较多增加,而且还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与外语的多语辞书规划项目,如《纳西语—英语—汉语百科辞典》《汉英哈科技术语大辞典》《新编汉英维科技大辞典》以及《汉英维医学大词典》等。4.在推进数字出版,提高传播能力方面,强调“辞书数字化及语料库建设项目,促进出版资源与高新科技融合,努力开拓辞书出版新业态”。
结语
近年来,我国辞书界陆续开展了有关“辞书强国”建设的相关探讨(如李宇明 2008;江蓝生 2011;张志毅 2012等)
。关于“辞书强国”的标准,综合学界基本共识,我们认为应该至少:1.要有影响世界辞书编纂的经典文本;2.要有领先世界辞书研究的优势理论;3.要有引领世界辞书出版的成功范式;4.要有占据世界辞书市场的品牌份额;5.要有融入世界辞书文化的民族特色。这5个方面的优势是结合辞书编纂出版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点来考虑的,既有辞书编纂实践和理论研究水平的考量,也有辞书出版理念和产业经济的关注,同时也要看到辞书编纂出版整体文化价值的民族代表性。
根据相关研究的统计分析,就目前我国各类辞书编纂出版的数量和种类而言,确实已经达到了出版“大国”的水平。
(魏向清等 2014)然而,就综合实力而言,要进入世界辞书出版强国的行列,对照上述辞书强国的发展目标,我们仍需付出更多不懈的努力。作为21世纪以来第一次全面的辞书发展战略部署,《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在规模和结构以及目标和特点方面均体现出发展国家文化战略、建设辞书强国和服务国家语言生活的意图,也在规划项目遴选方面有具体落实。在后续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型辞书项目的团队建设、数字化辞书编纂的资源建设以及语言应用研究的学术创新等诸方面更加重视并积极投入,那么,通过全国辞书编纂和出版界同人的共同奋斗,第三次全国辞书规划所确立的国家辞书强国战略目标才有可能逐步顺利实现。
附注
[1][2]具体参见《关于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的报告》,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1975—07—16.
参考文献
1.江蓝生.为向辞书强国迈进而努力——在中国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第三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颁奖大会上的报告.辞书研究,2011(6).
2.李宇明.努力发展我国的辞书事业——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的讲话.鲁东大学学报,2008(2).
3.乔治·斯坦纳著.战略规划.李先柏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魏向清.摆脱辞书编纂出版的“滞胀”.新华文摘 ,2010(14).
5.魏向清.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与出版30年发展概述.中国出版,2010(5).
6.魏向清等著.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回顾与反思.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7.魏向清等著.中国辞书发展状况报告(1978—2008).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8.张志毅.辞书强国——辞书人任重道远的追求.辞书研究,2012(1).
(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江苏210023)
(责任编辑李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