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2015-07-31葛岩高凌霞胡晓丽丁香梅

当代医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两性霉素血液病静脉炎

葛岩 高凌霞 胡晓丽 丁香梅

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葛岩 高凌霞 胡晓丽 丁香梅

目的 观察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进行两性霉素B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6例,随机均分为2组(n=28)。观察组行PICC输注,对照组行四肢浅静脉输注,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9%和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以恶心、呕吐、发热、低血压等为主;其中对照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28.6%)明显高于对照组(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时,通过PICC方式输注两性霉素B具有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PICC输注;两性霉素B;血液病;肺部真菌感染

血液病是指患者的造血系统受到损害,进而出现以发热、贫血及出血等为主的一系列疾病。引起血液病发生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血液病患者的免疫力低下,且长期应用化疗、免疫抑制剂、激素、抗生素等的治疗,容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进而增加临床死亡率[1]。两性霉素B常用于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且效果较好,但其用药时间长,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大,具有较高的不良反应,比如发热、头痛、呕吐、静脉炎、蛋白尿、肝损害等,因而临床应用效果受到了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与药物的应用方式具有密切关系。本研究选取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56例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应用PICC输注方式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两性霉素B治疗的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56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血液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过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肺部真菌感染。将5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n=28)。对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6.7±5.2)岁;其中急性白血病13例,慢性白血病9例,淋巴瘤2例,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观察组男19例,女9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7.1±4.7)岁;其中急性白血病14例,慢性白血病9例,淋巴瘤2例,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四肢浅静脉输注方式给药,两性霉素B的剂量为850~2300 mg,疗程为20~60 d。观察组患者通过PICC输注方式给药,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初次用量为5 mg,其后每天增加5~10 mg,如果患者能够耐受,将剂量缓慢增加至35~40 mg。先将两性霉素B与注射用水相混合,再用500 mL 5%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在避光条件下使用输液泵将其泵入体内,6~8 h泵完。由于两性霉素B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因此在初次使用时,需建立另一条静脉输注通路,静滴5 mg地塞米松,同时进行补钾,剂量4~7 g/d。两性霉素B的剂量为850~2300 mg,疗程为20~60 d[2]。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监测生化指标的变化,其中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静脉炎、发热等。

1.4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消失,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2)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明显好转,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有所好转,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有所改善;(4)无效:患者的病情无变化或继续加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无变化[3]。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经过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治愈12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患者中治愈9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8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以恶心、呕吐、发热、低血压等为主,其中对照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28.6%)明显高于对照组(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随着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影响,血液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且受化疗、激素、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等的作用,发生深部真菌感染的概率显著增加,尤其是肺部真菌感染,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临床救治,感染死亡率非常高。有国外研究表明,早期应用抗真菌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感染12 h内进行抗真菌治疗,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约为11%,感染12 h后进行抗真菌治疗,患者的院内死亡率约为33%[4]。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有棘白菌素类、烯丙胺类、多烯类、氮唑类及三唑类,都能抑制或杀灭真菌。两性霉素B是常用的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药物,属于多烯类抗菌药,抗菌谱较广,对曲霉菌属、毛霉菌、念珠球菌、隐球菌等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品的作用机制为:和真菌细胞膜表面的甾醇进行特异性结合,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受到损伤,导致真菌细胞内的钾离子、氨基酸及核苷酸等发生外漏,从而影响真菌细胞的物质代谢,抑制其继续生长。此外,两性霉素B还能进入真菌细胞的脂质双分子层,使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起到杀菌作用[5]。近年来,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两性霉素B在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是目前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较理想药物[6]。临床上,两性霉素B主要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其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药物发挥作用需要较长时间,且它对机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机体出现注射疼痛,影响患者的睡眠,而且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降低患者的治疗配合性,影响临床治疗效果[7]。此外,两性霉素B具有的毒副作用也较多,比如发热、低血压、低血钾、静脉炎、肝脏损害等,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为了减少两性霉素B的应用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显得尤为重要[8]。经过相关的临床研究证明,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PICC(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对外周静脉进行穿刺,将导管固定在大静脉处,比如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等,由于这些部位血运较丰富,能将通过导管的药物进行稀释,不仅避免了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减少静脉炎,保护血管,同时也能降低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耐受性[9]。

综上所述,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显著,不仅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同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黄东平,汪兴洪,苏贵平.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47例疗效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33(4):308-310.

[2] 杨炜,陈力.两性霉素B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5):2987-2988.

[3] 王学莉,伏添,王成立,等.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9(3):163-166.

[4] 侯兰芬,郭晓,郭宏谋,等.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39例[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3):27-28.

[5] 赵立双,袁晓明,孙淑华,等.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20):3929-3931.

[6] 韩效林,张小毅,王婉玲.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2009,22(7):609-611.

[7] 张俊,阎凯,周德军.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28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6):2009.

[8] 柴俊月,魏娜,崔婷婷,等.国产两性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5(3):144-147.

[9] 王红灵.探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效果[J].医药前沿,2013,3:34-3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8.018

河南 476600 永城市人民医院 (葛岩 高凌霞 胡晓丽 丁香梅)

猜你喜欢

两性霉素血液病静脉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血液病患者的应对策略
GM值在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血液病患者诊断驱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9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分析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两性霉素B膀胱冲洗治疗尿路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两性霉素B新剂型的开发及临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