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空间的“序”与“意”*

2015-07-31郑玮锋朱永春ZHENGWeifengZHUYongchun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福州

郑玮锋 朱永春 ZHENG Weifeng, ZHU Yongchun

福州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空间的“序”与“意”*

郑玮锋 朱永春 ZHENG Weifeng, ZHU Yongchun

园林建筑空间意境是伴随空间序列展开油然而生的,因中国古典园林与生俱来的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追求,使园林建筑空间序列的组织方式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但因为地域、自然、人文因素的多样性,地方园林建筑空间序列组织在细节层面又具有鲜明的个性,也同时产生了和而不同的地方园林建筑空间意境效果。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调查及分析图的绘制,剖析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建筑空间序列和空间意境,以期揭示福州地方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和而不同的特点。

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空间;序列;意境

0 引 言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是“阴”与“阳”,“有”与“无”相伴相生形成的整体结构。山、水、植物、建筑是园林空间的界面,是园林组景之“有”的要素,由园林组景要素围合出的空间则是“无”,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图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营造园林的目的是创造空间意境,而空间的意境则蕴含于空间序列的展开过程之中。

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园林之空间序列、空间意境特点与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和而不同,体现出明显的福州地方私家园林特色。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空间序列及空间意境的深入剖析,可以从园林建筑空间营造的角度,揭示福州地方私家园林的营造特色。

1 福州三坊七巷园林概况

福州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重镇,又为近代最先开埠的5个城市之一。《闽都记》:闽自无诸开国,都冶为城[1]。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受封为闽越王, 在此建都筑“冶城”算起, 迄今已有近2200年的历史。

三坊七巷在福州城市中轴线西侧,北倚屏山,西、南两面沿安泰河、东临南大街(今八一七路)。沿袭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藏风聚气风水格局。建筑总体布局在满足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同时,将民居建筑及第宅园林的选址、建造与自然有机结合。福州三坊七巷孕育于唐末至宋,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清代至民国时期。自古以来,三坊七巷就是福州文儒之士、官宦显达、民族精英荟萃的地方。

三坊七巷以南后街为界分东、西两片,东片由南往北依次为: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共7巷;西片由南往北依次为: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共3坊。《三山志》“罗、夹城坊巷”的条目中已逐一记载了今“三坊七巷”里的三坊六巷(只少吉庇巷);而且连“后街”的地名都出现了[2]。三坊七巷在福州城市中处于较为核心的区位,是福州城市山、水、街、巷整体脉络体系中极具代表性又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坊七巷区域分布着70余处第宅园林,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小黄楼、欧阳花厅、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宅园、光禄吟台、郭柏荫故居宅园、尤贤模故居宅园、蓝建枢故居宅园、王麒故居宅园、鄢家花厅等。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园林之兴造过程肇自唐末,兴在两宋,盛于清代,绵至民国。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位于福州城市中心区,保存迄今,有一定规模,能代表福州古代城市私家园林兴造特色。

2 空间序列组织

2.1 动观与静观

静观与空间节点的经营相对应,动观与空间流线的组织相对应。动观与静观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使园林空间在行进中有停顿,富于节奏韵律感。静观位置的多点组合,体现中国传统园林在视觉处理上采用与绘画相同的方法:多点透视。静观位置还是园中取得对景、借景等景观效果的节点。

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在空间序列组织上以考虑静观效果为主,在视线上采用远与近、高与低、左与右、侧与中的对比组合,同时考虑借景、对景、框景等园林组景效果的结合,形成空间层次丰富、重点突出的静观效果(图1)。少数面积稍大的宅园,如:林聪彝故居宅园、小黄楼东园等,则考虑在静观基础上,通过多视线节点串联组织空间序列,形成连续的步移景异的动观效果(图2)。

2.2 收放与起伏

沿游园路线,在空间序列处理上先抑后扬,先收后放,随时间的进程,空间的大小对比明显,是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取得小中见大效果的常用空间处理手法。宅园空间的起伏效果,是通过空间形状、界面高低的对比关系实现的。宅园空间序列的收放与起伏处理,丰富了宅园的空间层次及游园的趣味性(图3)。

2.3 路径脉络

宅园的路径脉络肌理,是体现宅园形态特征的重要因素,也反映了宅园的自然衍生历程。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的路径脉络,与坊巷脉络、城市水脉、城市文脉等一脉相承,是福州“城市认知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路径是园林空间组织的“骨骼”,园林空间因园林路径的曲折而展开生动而富有情趣的空间序列。蜿蜒曲折与层次丰富,是园林路径组织的精髓。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的路径脉络由街、坊、巷、廊、洞、庭、墙、水、植物等要素有机合成,共同构成园林路径,给人以曲折、丰富的游园体验(表1)。

图1 二梅书屋宅园的静观效果Fig.1 static visual effects in the private garden of “Two Plum Study”

图2 小黄楼东园的动观效果Fig.2 dynamic visual effects in the east private garden of “Small Yellow Building”

图3 小黄楼西园游园路线的收、放处理Fig.3 packing and opening of garden routes in the west private garden of “Small Yellow Building”

表1 三坊七巷宅园路径脉络要素Tab.1 the elements of route veins in the private garden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图4 小黄楼西园空间欲扬先抑的处理Fig.4 the handling in the west private garden space of “Small Yellow Building”

2.4 景象蒙太奇

蒙太奇(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全方位的景观视角,景观效果的“断续”错位,是宅园景观趣味性追求的重要内容。宅园空间在客观上形成的景象蒙太奇效果,使游园者对景象有多种选择、多种组合方式,创造丰富别致的观景效果。

园林中诸景象基础的位置虽然是固定的,但其结构关系则是一个变幻和流动的概念。游者从既定构图的景象中得到的园林艺术感受,是在系列景面重叠印象的总和。(景面)犹如对电影镜头的剪辑,也就是蒙太奇处理[3]。

三坊七巷第宅园林能够提供的造园空间相对狭小,如何提供给观者多层次的宅园景面,继而形成多种组合的“重叠印象”,而不是“一览无余”,成为三坊七巷宅园“能主之人”营造宅园空间无法绕过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客观上就成为三坊七巷宅园建筑空间的特性(图4)。

除镜头组合产生的整体感、丰富感外,镜头切换形成的不连续突变式景观连接,也激发游者对中间过渡阶段的完形联想,增加了园林景观的穿越感、幻境感,在三坊七巷宅园中,这种蒙太奇效果可以在小空间中创造多变的组景效果,从而弥补了小空间宅园组景的不足。

3 空间意境

3.1 景观与观景

“园”与“宅”的不同之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宅”的秩序是依轴线而建立的,“园”的秩序则不依清晰的轴线营造,是在“无序”中追求“有序”,“园”的韵味体现在巧妙地将“有序”不见痕迹地寓于“无序”之中。视线的联系是园林中处理无序中见有序的方法之一。

“观景”与“景观”的关系即是园林组景“看”与“被看”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理解,体现了视觉关系的制约性。

3.2 明暗与光影

老子《道德经》第41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提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光的渗透在园林建筑空间环境中产生出视觉上轻的效果,正是一种“大象无形”的效果。

采用不同的手法让光更随意地参与到园林建筑空间中,成为构筑空间与实体的特殊“材质”[5]。《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建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功能间的“文”与“质”的和谐关系处理,宅园建筑空间“大象无形”的客观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宅园的“能主之人”借用了“光”这一特殊材质。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州拥有较为充足的日照资源,加之为抵御夏季炎热的日晒,三坊七巷宅园普遍都种植了较高大的乔木,由此而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光影互动的园林植物空间效果。

在园林中,建筑形态与空间环境在视觉上的光感取决于光的强度与明暗对比,其中,明暗对比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明暗对比在园林视觉设计手法上体现为光的通过与光的遮挡。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的是园林中光的视线引导作用。光环境意向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方面,传统园林院落的空间和各种构成元素产生不同的光环境效果[7]。

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影壁,也称照壁,古称萧墙,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影壁在功能上的作用,是遮挡住外人的视线,即使大门敞开,外人也看不到宅内。

从中国《易经》的美学层面分析,“贲”卦能够描述光视觉效果,《象》曰:山下有火,贲[8]。在光的照耀下,山岭的形象一部分突出,一部分看不见,这好像是一种艺术的选择[9]。影壁恰到好处地演绎了这种时隐时现的光效果。影壁还可以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在意识形态上,以影壁为载体,在影壁上记录了周而复始的一天甚至一年四季的光影变化,起到一种暗示时光流逝的作用。

在三坊七巷宅园建筑空间中,因地方自然、气候因素对园林营造的影响,客观上形成了这样的空间效果:光与影相伴而产生的明与暗的矛盾冲突,使光与影在宅园建筑空间这一舞台上的表演跌宕起伏、富于变化,塑造出生动的空间视觉氛围(图5)。在建筑中,观者体验的不仅是视觉顺序,而且是由透视和每面墙上的照明以及元素组合创造的慢慢不断的转变。园林空间意境的体验过程是:游园者把纯粹的物质运动转变成连续的视觉事件[10]。

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分析,人与环境,作为二元的相互独立的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11-12]。不同的环境要素对人的感观产生不同的刺激,导致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反映。在公共建筑的人流流线设计中,空间环境视觉刺激要素是引导流线的重要方面,包括文字、符号、色彩、温度、光线等。光线强弱对视觉的刺激效果是较为直接的,且不需要通过专门的训练培养。因此,在公共建筑设计中应用光的视觉效果引导人流,是可以让最多受众认知的直接而有效的途径。

中国传统建筑在组织空间序列方面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对单座建筑造型的推敲,甚至可以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主要成就就是组织空间序列[13]。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序列流线,很大程度又是通过庭院与建筑内部空间的明与暗的对比中展开的。

朱光潜先生将“骏马秋风冀北”式的美称为“刚性美”,而将“杏花春雨江南”式的美称为“柔性美”,并且认为:刚性美是动的,柔性美是静的,动如醉,静如梦[14]。在中国园林建筑空间的体验中,光与影成对,构成柔性的美感,中国南方极具飞动意味的园林建筑,产生刚性的美感,两者刚柔相济,在对比与调和中展现园林空间的美。在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园林中,传统民居风火山墙飞动的刚性美与粉墙投影产生的柔性美相结合,于对比与变幻中营造出丰富的园林空间氛围(图5-7)。

图5 三坊七巷宅园空间的明暗对比效果Fig.5 chiaroscuro effect in the private garden space of“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图6 光与影的对比与渐变Fig.6 contrast and gradual change of light and shadow

图7 郭柏荫故居宅园空间的光影对比效果Fig.7 contrast effect of light and shadow in the private garden space of Guo Baiying’s former residence

图8 林聪彝故居花厅园林入口Fig.8 the entrance of the private garden of “Lin Congyi’s Former Residence”

图9 小黄楼东园入口墙角Fig.9 the entrance corner of the east private garden of“Small Yellow Building”

3.3 引导与暗示

在园林入口处,通过空间构成要素进行引导与暗示,是园林引人入胜的处理手法,与园林景观的障景、隔景等处理手法是互为补充的,其目的是激发游者对园林空间的探索欲望。通过入口处的障景、隔景处理,可以避免空间一览无余而产生的单调感,从而丰富园林空间层次。园林要素从园林空间中“溢出”,暗示园林的存在,意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游者进入园林,同时可以使小尺度宅园的空间得到延伸。

林聪彝故居花厅园林入口前过渡庭园通过稍点玲珑石块,似是花厅园林景观要素的溢出,暗示着主园的即将到达(图8)。三坊七巷小黄楼东花厅位于住宅东跨院的北端,宅与园的交接处,在墙角高处,露出亭的顶部,这一引导、暗示处理,预示墙内有园,形成宅与园的自然过渡(图9)。

3.4 图底与完形

图底转换手法在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建筑空间处理上的应用,表现在以下三个层次:大可见诸于坊巷空间整体,中可见诸于“宅”与“园”的空间虚实关系,小可见诸于宅园组景要素的细节层面。图底转换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阴阳互补转换有某种程度的契合,福州本土文化中“道”的因素较为发达,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空间的图底关系处理,与福州本土文化的这一基因有某种程度的暗合(图10-11)。

完形手法在理论上符合格式塔心理学。中国园林追求“画境”、“声境”,完形手法在园林空间处理上表现为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追求,如同绘画中的画外之画,音乐中的弦外之音。在空间狭小的宅园中,创造客观空间之外主观空间的“象”与“景”,可应用完形手法。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空间多属狭小类,因而这种手法较多见。三坊七巷宅园中的亭,以半亭形式居多,其目的是为了调和园林空间尺度与园林建筑尺度的矛盾,从而在小空间中营造尺度合宜的亭(图12)。

3.5 有限与无尽

3.5.1 分形几何与空间构成

分形几何学的创始人曼德尔布罗特(B.B.Mandelbrot)发现整个宇宙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构成自相似的结构。“分形”一词译于英文Fractal,系于 1975年由拉丁语Frangere一词创造而成,词本身具有“破碎”、“不规则”等含义。曼德尔布罗特研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1980年他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集合,Mandelbrot集合图形的边界处,具有无限复杂和精细的结构[15]。

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及“象天法地”的自然宇宙观,造就了从城市到住宅以方形为主导的肌理结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圆是更接近自然的几何形,方是更接近人为的几何形。中国古典园林更趋近于圆,中国传统住宅则更趋近于方。“大方无隅”,方形大至极处则趋近于圆形。从分形几何的角度观察:圆形结构是无限数量的方形自相似组合的结构。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无限的分形组合,由“方”与“圆”产生出“折”与“曲”的自相似结构,使园林空间构成在无序中蕴含有序,于有限的小空间中产生连续、丰富的空间体验。“阴阳五行”、“虚实相生”的自然宇宙观,造就了从城市到第宅、园林的“正空间”与“负空间”组合成整体的肌理结构。空间组合的“虚+实”结构单元,构成分形几何的自相似基本单元,无限细分,形成从远观到中观再到近观的第宅、园林景观层次(图13-14)。

图10 小黄楼西园景观要素的图底转换分析Fig.10 the figure-ground conversion analysis about landscape elements in the west private garden of “Small Yellow Building”

图11 鄢氏花厅庭园景观要素的图底转换分析Fig.11 the figure-ground conversion analysis about landscape elements in the Yan’s Garden

图12 三坊七巷宅园半亭Fig.12 the semi pavilion in the private garden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图13 三坊七巷宅园的远观、中观、近观层次Fig.13 lex, meso and closer looks in the private garden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图14 园林空间构成的分形几何分析Fig.14 the fractal geometry analysis of structures in the garden space

3.5.2 “雕”、“画”结合的空间构成

三坊七巷第宅园林与福州传统软木画在艺术处理上具有同构之意趣,福州传统软木画是“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在空间构成方面也极尽“雕”“画”之功,于玲珑间显精巧、现画境。

福州传统软木画应用浮雕、透雕、圆雕工艺,通过框景、障景等手法,于小体量的作品中展现大千世界;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在有限的可利用空间中,注重以植物、水岸、建筑形态、假山堆石的布置形式为“雕”、“画”对象,缩移和摹拟大自然。

园林空间营造贵在含蓄。经过“雕”、“画”的园林空间,因界面的曲折宛转,增加了界面的表面积及游园线路视觉长度,拓展了空间层次,因而增强了空间体验的探索性、趣味性和含蓄性。

4 结 论

三坊七巷第宅园林在意境取向上,总体体现了与 “宅以礼立”所不同的意向,即“园以趣生”。如:水榭戏台宅园、小黄楼东西园等。

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的空间构成及营造意匠,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与太极图的拓朴同构关系,符合了分形几何的构图原理,如:水榭戏台宅园、王麒故居宅园等。符合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图底转换和完形原则,如:各宅园中的半亭、墙角假山、泮池等。究其原因,是福州民间文化、习俗、手工艺与上述规律的暗合。

通过单视点的静观及多视点的动观方式来组织观景点,通过宅园空间的路径脉络来组织逛园流线,给游者提供多画面、多种形式的宅园空间蒙太奇效果。如:二梅书屋宅园的静观效果、小黄楼东园的动观效果、小黄楼西园先抑后扬的蒙太奇镜头切换效果。

充足的日照条件,山海文化的交融,近代西洋文化的影响,使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的色彩于鲜亮中蕴藏淡雅,这也是三坊七巷宅园与淡雅的江南水乡园林在趋同中的不同之处。三坊七巷各宅园都在自觉和不自觉间凸显着“光”与“影”在宅园空间营造中的作用。

[1]王应山.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闽都记[M]. 福州: 海风出版社, 2001: 05.

[2]梁克家.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M]. 福州: 海风出版社, 2000: 38-43.

[3]杨鸿勋. 江南园林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83.

[4]老子[M]. 饶尚宽, 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02.

[5]邓寄豫, 曹麻茹. 光影舞曲[J]. 中外建筑. 2009(06): 57-60.

[6]论语译注[M]. 杨伯峻, 译注. 3版. 北京:中华书局, 2009: 60.

[7]赵湘伟, 马强, 杨涵. 院落建筑的光环境意向[J]. 华中建筑. 2011(11): 137-139.

[8]周易译注(上)[M]. 黄寿祺, 张善文, 译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133.

[9]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44.

[10]鲁道夫·阿恩海姆. 建筑形式的视觉动力[M]. 宁海林, 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2-49.

[11]李斌. 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 建筑学报. 2008(02): 30-33.

[12]Moore G T.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 in North America: History, Developments, and Unresolved Issues[M]// Stokols D, Altmani.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87: 1359-1410.

[13]王世仁. 理性与浪漫的交织[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99.

[14]朱光潜. 朱光潜谈美[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06: 36-37.

[15]朱华, 姬翠翠. 分形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2-24.

图片来源:

图1-2、4、10-12:作者拍摄及绘制

图3、14:作者绘制

图5-9、13:作者拍摄

(编辑:曾引)

The “Spatial Sequence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Space of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n Fuzhou City

The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been turned out to be accompanied by spatial sequences, as it is one of the initial targets for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o origin from while go further than nature, which has resulted in the similarity in the cas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spatial sequenc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s. However, due to the diversity in natural and sociocultural aspect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spatial sequenc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s can be very diverse in more detailed landscape scale, which has consequently built up a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of harmony with distinctness. Basing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ferences examination, here we assess and then diagram the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to accomplish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sequence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private gardens in Fuzhou City. We also believe that our approach facilitates the reveal of the status of harmony with distinctness in Fuzhou and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ace; Spatial Sequences; Artistic Conception

10.13791/j.cnki.hsfwest.20150421

郑玮锋, 朱永春. 福州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空间的“序”与“意”[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 30(04): 116-122.

TU986

B

2095-6304(2015)04-0116-0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8042);福建省中青年教师产学研资助项目(JA13471);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JA13124);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B12080)

郑玮锋: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a69u@163.com

朱永春: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2015-04-09

猜你喜欢

三坊七巷园林建筑福州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现代园林中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应用解析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园林建筑装饰的具体运用及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