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城镇化建设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检验
2015-07-31李红张焱
李红 张焱
摘要:近年来青海省经济及城镇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区域差异明显、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长期存在,如何做好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值得研究。本文以海东市为例,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定量研究城镇化建设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检验表明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青海省东部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策略,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城镇化 城乡收入差距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一、前言
青海省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及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迅速,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等矛盾也日渐突显。2010年12月青海启动了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并在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面对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的趋势,进行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关系的研究尤为必要。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进行过研究。如美国的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区域的增长差异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也就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差异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会保持稳定状态,但是当经济增长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区域差异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下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工业的转移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唯一途径,并认为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杨国安、徐勇(2010)以青海省为例对我国西部地区城乡差距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表明青海省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协整关系,城乡差距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在西部实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策略有利于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王克强、张忠杰(2012)根据我国1997—2010年省级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决定因素的研究,得出了城镇化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其中一个原因的结论。
二、青海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民收入变化
(一)青海省城镇化发展状况
青海省城镇化发展较为迟缓,1995年全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开始步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而青海城镇化水平到2000年才出现加速发展的特征,2000—2002年,建制镇由49个增加到115个,新增城镇人口20多万人,城镇化率由34.7%增加到37.7%,两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是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功能并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和改善,全省县以下建制镇中,约有60%以上的居民仍保持着城内居住、城外耕作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到2008年底,城镇化率为40.9%,与同期全国平均城镇化率45.7%相差4.8个百分点。近5年是青海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最快的时期,每年有大批农村人口迁徙到城镇。
据青海省统计局数据,到2013年末,全省有两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137个镇,城镇人口达到280.3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8.5%,2014年预测比2013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城市的集聚和带动效应逐步明显。城镇化格局差异明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矿产丰富,产业集中,因而城镇化率在全省最高,2013年底,海西城镇化率已达70.06%,然而,青海东部地区居住着全省70%以上人口,2011年以前海东地区的城镇化率不到30%,与海西州相比,相差2倍之多。为此省政府在2010年12月启动了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并在2013年2月,海东撤地设市,海东市政府由平安县迁至新成立的乐都区,现辖6县94个乡镇,逐步形成“一市两区四县”的格局。截至2013年底,据青海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西宁市城镇化率由2010年底的63.7%,提升到67.8%,海东市的城镇化率提升到了31.29%。已初步具备了城市群发展的基础,成为开放程度高、发展活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增长极。
(二)青海省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情况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条件艰苦,地大人稀,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值。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倒数第2位,仅次于相邻的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位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倒数第4位,只有6196元,低于全国平均值(8896元)2700元。属经济落后省份,仍属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较大地区。但是从增长速度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3年增长了11%,高于全国9.7%的增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5.5%,也高于全国12.7%的增速,表明青海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增快,使得我省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与前五年相比缩小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
三、城镇化建设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们选取新成立、城镇化水平最低的海东市为例,依据青海省统计年鉴中2000—2012年的分县统计数据,对海东市的一区五县的城镇化进程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2000年以来海东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情况
计算2000年以来海东1区5县城镇职工和农户收入的定基指数可以发现,除了平安县2003年,民和县2005、2012年,循化县2004年这么极少几个年份和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定基指数高于相应年份相应地区的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定基指数之外,大部分县级行政区域内,城乡收入差距有所扩大。进一步,观察各地区城乡居民收入与前一年度的增速情况。
从城镇人口与收入差距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1)来看,乐都、民和、化隆(滞后长度=2时)、平安(滞后长度=3时)4区县H1命题被拒绝,城镇人口占比是收入比值的格兰杰原因。但是互助和循化两县城镇人口占比并不是收入占比的格兰杰原因。互助县有一家上市公司(青青稞酒)可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因素。
(二)农业从业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
城镇化既可能通过主要提高城镇居民数量来达到通常意义上的城镇化,也可以通过降低农村人口来改变结构,实现城镇化。而促进农村居民脱离农业生产,将农业生产资料集中到生产率较高的生产者手中,也许是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加合理的途径。对于农业从业人员来说,最为核心的生产资料就是耕地。因此,我们在这一部分考察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面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我们考察如下命题:H2 农业从业人员总人口占比不是收入比值的格兰杰原因;H3 农业从业人员人均耕地不是收入比值的格兰杰原因。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格兰杰因果检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乐都区H2命题(滞后长度=3时)、H3命题(滞后长度=1时),民和县H2命题、H3命题(滞后长度=3时)被拒绝;2、化隆县H2命题(滞后长度=2时),循化县H2命题(滞后长度=3时)被拒绝;3、互助县、平安县,H2、H3命题均不能被拒绝。
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6区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业从业人员所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耕地面积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因果关系,即随着海东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所占区域总人口比例的减少、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青海省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会有缩小的趋势。而且除了循化县,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也表现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果关系,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的增加也会起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青海省东部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推进和实施全国统一的居住证制度,消除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在国民待遇上的差别。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增加非农工资性收入。三是合理定位,优化产业布局,依托产业聚集形成人口聚集,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四是实行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工作,明晰农村土地产权,鼓励农户依法流转承包地,优化现有农产品结构,大力倡导发展绿色、名、优、特、新品种,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的收入。五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实施新农民培训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获取收入的能力。六是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全农村,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姚寿福.四川城镇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协整分析[J]. 经济问题,2012(7):83—87
[2]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116—125
[3]杨国安,徐勇.中国西部城乡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的关系检验——以青海省为例 [J].地理科学进展, 2010(8):961—967
[4]王克强,张忠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12):112—121
〔本文系2013年度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13032)研究成果〕
(李红,1970年生,陕西安塞人,青海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张焱,1977年生,湖北武汉人,青海大学财经学院讲师,日本一桥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