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

2015-07-29曹梦露沈苏彦

商业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对策

曹梦露 沈苏彦

[摘 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存在设施简陋、人为破坏、社会功能衰退等诸多问题。以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居民访谈的方法,发现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在开发前存在许多问题,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后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交通不是很便捷、缺乏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工程建设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商业气息略重、开发速度较慢等不足之处。基于一期工程的不足,二期工程应加以完善:修缮原有街区,调整不合理用地结构;发展城市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找准定位,挖掘文化特色,加大宣传力度;尊重旧城风貌,保留建筑传统格局;调整商业布局,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形式等。

[关键词]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1]。历史街区有独特的地段风貌,丰富的历史遗存以及淳朴的民风民俗。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新时期如何能够更好的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与开发,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挑战。

南京,有2400多年的建城史、1700多年跨度的建都史,是国务院1982年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与西安、北京、洛阳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古都[2]。老城南地区作为南京建城的源头,承载着六朝、南唐、明清乃至民国各历史时期的历史痕迹和历史信息,历史文化资源众多而且分布密集,是古都南京历史文化的精华之处。而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是南京市内目前最重要且仅存不多的传统民居片区之一,表现着浓郁的地域特征,在众多历史文化街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过去,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整体状况是危急的,从1984年开始,城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少。那时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和力度,是与南京历史名城的地位远远不相称的[3]。但是,相关部门认识到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例如2012年南京市颁布《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着眼于门东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本文以南京老城南中的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对策,希望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二、南京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问题诊断

(一)街区概况及开发前存在的问题

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是南京城南历史城区传统城市肌理保护相对较完整的一片街区,是南京市内目前最重要且仅存不多的传统民居片区之一[4]。始于六朝,历经南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东起江宁路,西止中华路,南起边营,北止新辟的军师巷、马道街,占地面积92km2(如图1[5]所示)。主要建筑有沈万三故居、范鏊宅、蒋寿山故居、傅尧成宅、贵人坊、明孝烈皇后宅、管检校景宅等名人故居;小西湖、市隐园、荷花塘、荷花缸、明韩通政园藩园等园林遗迹;土地庙、普照庵、翔鸾庙等寺庙遗迹[6]。门东街区曾是南京城南区域辉煌历史的见证,积淀着古城发展过程中遗留的历史痕迹,至今仍集中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老门东2013年10月一期工程已经对外开放,在此之前门东又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现代城市化发展,城市功能定位的改变,城市中心的变迁等诸多原因导致原来的门东地区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存在许多问题。

1.建筑陈旧简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居民居住条件差。由于年久失修,门东历史街区内基础设施普遍简陋陈旧,街巷道路狭窄拥挤,传统民居住宅非常破旧,文物建筑的保护不够全面统一,各项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许多家庭搬离了老城区,街区居住功能发生了改变。

2.门东部分地段持续遭受拆迁破坏,大批文物保护单位被拆毁。2006年,成立“双拆”(拆除违法建筑、拆迁危破房屋)指挥部,颜料坊、安品街、船板巷、门东的多片庭院居宅被拆除。拆迁改造工程的开展,使古老的门东地区不再宁静,变得喧闹起来。

(二)开发初期的成效与不足

值得肯定的是,门东一期工程占地约15万平方米,以箍桶巷为中轴线,辅三条营、中营、边营等街巷。一期工程后,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许多开发措施值得借鉴。

1.一期工程尊重旧城风貌,保留建筑传统格局。原来破旧的民居、违章的私搭乱建,质量过差的已经被拆除,对其余建筑以整治修缮为主,基本还原了老南京城南的建筑风貌。随着门东保护区内一项项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的实施,门东街区的状况有很大改善,如今,穿过“老门东”牌坊,一条条老街巷重现老城南风貌,一大批体现门东居民生活的街头雕塑“穿着”明清服饰,惟妙惟肖,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怀念起往昔城南繁茂的生活场景,让人感觉似乎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南京,门东也已成为城市文明示范点。

2.依据反映传统文化的节目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依托白局表演、捏面人,浇糖稀、仿古真人秀等节目,将空间景观特色与传统手工技艺巧妙地联系起来,展示南京文化特色。人文脉络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传统历史文化的发扬也是文化保护的最好形式[7]。

3.融入大量商业元素,体现现代化特色。注入旅游展示功能,设计一些参与性活动,打造了一段街景式的、生动的、移动的、变化的明清商业一条街,全面展示古都南京的历史文化。新增德云社,星巴克咖啡厅,酒吧等娱乐休闲场所,利用明城墙投射巨幅3D电影,作为历史街区的一大创新常设展项,成为老门东亮点之一。

4.引进特色小吃,为游客提供另一个品尝南京小吃的好去处。这里不但汇聚了蒋友记、鸡鸣汤包等老字号,还有蓝老大糖藕粥、徐家鸭子、司记豆腐脑,沈记臭豆腐等南京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排队购买。endprint

5.与时俱进不断更新,配合南京重要活动,成为重要宣传基地。例如2014青奥会在南京举办,老门东与青奥同行,起到重要宣传作用。

门东一期工程(主街区域)已基本完工,许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主街局部楼榭建筑正在进行后期完善,而主街两侧的延伸部分,即项目二期工程,目前基本上均处建造地基阶段。一期开发的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已初具雏形并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许多开发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门东开发存在的问题

1.门东的交通不是非常便捷。没有直达门东的公交车,门东距夫子庙三山街地铁站也尚有一段距离。门东的人气近年来增加不少,但与夫子庙等地带相比,人气还不是很旺。

2.历史文化街区缺乏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千篇一律。例如丝织业,门东丝织业曾经很发达,但丝织不是最有特色的东西,门西及其以北一带更胜。门东并没有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特色产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度挖掘。

3.工程建设破坏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城东干道的开通以及中华路的拓宽改造,使门东地区的更新改造呈现出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趋势。先后开发的木匠营小区、江宁路花园等多层住宅小区,令传统风貌荡然无存。且历史街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成功后会吸引大量的旅游者,而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会使原本清洁宁静的环境变得脏乱噪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破坏了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8]。

4.不能还原它应有的历史感,商业气息略重。“历史街区失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真实性。以表演性的仿古活动来代替依附在这些历史场所里的真实的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另一种造假的行为,街区会因此失去原有的历史韵味”[9]。整个门东历史文化街都是仿古的建筑,并未依附原有古街而建,缺乏真实感,咖啡店、西餐厅、酒吧的入驻略显突兀。

5.还未开发完且开发速度较慢。主街局部楼榭建筑还在进行后期完善,往一些巷子深处走,人迹罕至,一些老宅还没翻新,有些阴森恐怖。门东周边还在施工(如图2所示),破坏了整体美感。

三、门东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对策

(一)修缮原有街区,调整不合理用地结构

针对门东过去建筑陈旧简陋,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居民居住条件差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是以整治修缮为主,质量过差的要拆除。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主街一期建筑基本属于新建项目,二期建筑中有新建项目亦含古建修缮项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它的保护需要维持并发扬其使用功能[10]。保护更新应着眼于整个街区,而不是局限于几条街道立面或单体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应当对用地结构中不合理以及与发展定位相冲突的用地进行调整,搬迁不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功能的建筑设施,配备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保留部分教育科研用地,调整各文物保护单位用地,发展文化与旅游事业,创造优良的环境。

(二)发展城市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针对门东交通不够便捷、开发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是大力发展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等实践工作,规划要合理,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建筑上主干道与横线要贯穿起来,形成互动。突出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与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及其他商业街区的差异化,形成错位运作,与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互补,让人充分感受老城南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的新亮点。

(三)找准定位,挖掘文化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针门东对历史文化街区缺乏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的问题,提出的对策为挖掘街区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形成品牌,可以深入挖掘门东丝织业、花灯业等。沈磊指出城市历史性商业街区的发展要尊重自然,利用生态科学,利用网络等高新技术建立网络化、数字化城市历史性商业街区[11]。门东应始终坚持信息公开,更多地与市民、媒体沟通,赢得市民的支持理解和媒体的正面宣传和报道,为工程建设创造有力的外部舆论氛围。对街区的宣传也应当强化,通过现在的微信、微博等大众传媒加大宣传,展示历史文化街区,提升街区的知名效应,发掘历史文化遗产新价值让门东历史文化街区亮起来、闹起来、火起来。

(四)尊重旧城风貌,保留建筑传统格局

针对工程建设破坏区内传统风貌的问题,李志刚探讨了古城历史街区规划中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原则以及公众参与、以人为本的问题[12]。刘艳指出城市老街区保护更新应该延续城市空间格局,继承发扬城市的文化传统,采取拆、改、调、留以及“细部”更新的方法[13]。要尊重旧城风貌,保护古城各街坊传统特色布局结构,在街区整治中应保留历史街巷的大体走向以及路网结构,改造后建筑的功能、形式和尺度应与保留的历史街巷相协调。

(五)调整商业布局,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形式

针对门东历史感减弱,商业气息略重的问题,提出的对策为调整商业布局,考虑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形式,以综合性休闲文化为主流,突破现有商业管理局限,引入趣味性、体验性、慈善性、特色性的项目,增加人流量及在街区的滞留时间。商业布局要把传统与现代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既传承传统文化,又体现现代时尚,杜绝形成大卖场、商业区模式。笔者实地研究了解到许多南京市民反映南京老门东能不能开一个公益性的、便宜的茶馆,让老百姓到那儿泡个好茶,唱个京戏,听听南京白话。这也是一个有借鉴意义的发展对策。

四、结论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种动态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遗产,要抓住机遇更新改造,但是不能全盘否定、推倒重来。门东地区传统风貌保护与更新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均很强的工作,它的保护与开发应该结合街区自身的属性,将传统文化保护与动态发展相融合。只有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获得居民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门东风貌,实现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对于门东历史街区来说,一期工程已具备初步雏形,但仍有不足,本文提出了修缮原有街区,调整不合理用地结构;发展城市规划,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找准定位,挖掘文化特色,加大宣传力度;尊重旧城风貌,保留建筑传统格局;调整商业布局,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形式等发展对策,希望在二期建设中可以加以完善。

[参 考 文 献]

[1]王德刚,王蔚.旅游资源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2

[2]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地方志[M].1993

[3]陈平,姚远.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J].城乡建设,2003(9):57-58

[4]吴超.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26-28

[5]吴超.南京老城南门东历史街区空间结构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59

[6]王娟芬.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思考[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0:27-28

[7]史晓华.意义后验·多元差异·人文脉搏——关于后现代主义的城市及城市规划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4(5):143-146

[8]沈苏彦,沙润,魏向东.历史街区旅游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4):266-270

[9]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

[10]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3):43-45

[11]沈磊.现代街区设计与地方民俗形式的结合一一浙江省台州市开源路、经中路商业街整体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02(1):6-7

[12]李志刚.谷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41-45

[13]刘艳.城市老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思索[J].山西建筑,2002,28(12):18-19

[责任编辑:王凤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对策
推进广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的思路与成效
洛阳老街区“微空间”改造设计思考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