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2015-07-29卢加云
卢加云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包括国家产生的根源和国家的本质,夺取并建设政权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因此,当代中国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政府,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时俱进,以便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B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揭示了国家产生的根源和国家的本质,这为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的主要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指导下,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研究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社会建设的实际,对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理论
(一)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确切的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列宁也说过:“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是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 由此可见,从国家的起源来看,国家是社会组织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依靠军队、宪兵和警察来实施公共权利的暴力机构,国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只有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能掌握国家政权,这说明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二)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国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巴黎公社运动是无产阶级试图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是最后失败了,马克思总结了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后得出,无产阶级要夺取政权,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关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设政权的问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是一切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进行公平分配,建设自由、民主的国家。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即被压迫者先锋队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来镇压压迫者,不能仅仅只是扩大民主。除了把民主制度大规模地扩大,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之外,无产阶级专政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只有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能建立自己的国家。无产阶级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后,要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就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基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同时不能忽视利用武装力量进行镇压。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过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设政权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人民在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色彩。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中国共产党确立武装夺取政权的方针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纲,其中规定:“革命军队必须和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八七会议”中,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后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在土地革命中,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在农村地区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这是对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一种全新的探索。
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巩固政权就成为了主要任务。通过进行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稳定社会经济秩序,这为无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形成了睦邻友好的关系,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原则,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然,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我国人民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解决了当时所面临的许多重大现实问题。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还是缺乏经验的,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心声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和科学研究。再加上一些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所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对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必须要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进行创新,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endprint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即被压迫者先锋队组织成为统治阶级来镇压压迫者,不能仅仅只是扩大民主。除了把民主制度大规模地扩大,使它第一次成为穷人的、人民的而不是富人的民主制度之外,无产阶级专政还要对压迫者、剥削者、资本家采取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措施。”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有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只是供富人、极少数人享有的民主,而广大的人民群众仍然摆脱不了当雇佣奴隶的命运。”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后,人民的民主的广泛性有了很大保障,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也丰富多样,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左”或“右”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使得人民民主权利流于形式,特权阶级、监督乏力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改革,保证人民民主的真实性,确保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这样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才能得到巩固。
(二)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列宁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对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角色定位和作用范围,政府管理理念和职能的转变、政府自身的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除了阶级压迫工具的职能外,还有其他的社会职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杜绝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的现象,充分发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巩固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三)必须加快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政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秉承的宗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群众权益,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党要着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时俱进,以便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正确处理各个阶层的矛盾和利益关系,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当前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兼顾、统筹协调人民内部各方面具体的利益关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0
[2]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8
[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7
[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2010-414
[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6]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8
[7]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0
[9]黄亮宜.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