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的困境与出路探析
2015-07-29张素琴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新媒体层出不穷,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在新媒体的压力下如何面对困境并寻找新的出路获得“新生”?本文主要针对新时期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对传统媒体未来发展的空间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帮助传统电视媒体突破新媒体的困境,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困境;出路
1 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使得大量的依赖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进入全盛时期,新媒体的力量和传播效果也得到了国家文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视,新媒体的地位得到了巨大的提升。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五亿,截止到2014,我国网民数量突破六亿,网络普及率超过40%,手机网民也已超过五亿,每年新增网民超过五千万。网络全民普及的势头,为大量的网络媒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在线视频和网络新网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各大门户网站均推出了自己的新闻站和视频站,人们可以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而且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国网络视频用户量占网络总使用量的约60%,可见人们喜欢通过网络观看视频节目,相比之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缺陷充分暴露出来,内容偏少,缺少互动,有时间限制,不能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定制,这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用户量大幅减少,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巨大用户量的基础上,广告规模也远超传统电视媒体,视频缓冲广告、网页悬浮广告、推送广告等全新的广告形式,也使得广告的传播量得到扩大,而且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广告規模仍将得到巨大的扩展。相比之下,传统电视媒体广告形式单一,传播效果也不理想,广告份额大大压缩。新媒体借助网络发展迎来自身发展的春天,而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进入发展的寒冬。
1.1 观众严重流失,收视结构不理想
根据统一的收视监控数据,电视观众的数量正在严重减少,甚至连黄金时段的收视率也大不如前,就城市观众每天收视时间来看,已经降到十年来最低水平,仅仅只有两个小时。从观众结构来看,青少年观众数量明显下降,而中老年观众数量却在增加,这就表明电视观众出现老龄化现象,新媒体分流了大量的年轻观众,传统电视媒体的观众规模正在不断压缩。新媒体对于观众的分流主要集中在网络视频媒体方面,因为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网络视频具有更强的传播优势。第一是内容方面的优势,网络视频的内容不但可以有专门的电视节目制作商提供,还可以通过网友上传获取更多的视频资源,内容丰富且自由度极高,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第二是传播速度方面的优势,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传统电视媒体需要经过采访和节目制作的过程,而网络视频则可以借助网络直播或者图片结合声音的转播,比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更有实效性。第三是传播范围的优势,网络覆盖面积非常广,也就使得用户可以关注更多的信息内容,而传统电视媒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少大范围传播的能力。第四是形式的优势,网络视频结合网络特性拥有强大的互动能力,传统媒体则突出单向传播,媒体作为主导用户就只能被动的接受,显然是不适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所以网络视频依靠点播和推荐,拥有更多的观众。
1.2 法规限制
近几年为了保证公共媒体质量,广播电视总局颁布了“限娱令”“限广令”等,让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影响。限娱令让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网络媒体相比,多样性严重下降,更容易流失观众。限广令限制电视广告播放时间,目的为了让观众更好的体验电视节目,可是广告时间的压缩,也造成了电视媒体的广告业务损失。
1.3 人才流失
网络媒体势头正旺,大量的媒体人也逐渐进入网络媒体行业,网络媒体制作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编导和主持人正在大量的流失。传统电视媒体的制作人才,看到网络媒体的兴起,希望等到更大的发挥空间,转而进入新媒体行业,这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大大流失人才资源,未来的发展更加艰难。从近几年电视节目的制作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受欢迎的电视节目都是参考或者复制国外成功的节目模式,虽然是一种良好的探索模式,但是节目的复制和引进缺少本土文化的结合,并不是完全适合国内观众的口味。
2 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之路
新时期网络媒体对于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最为巨大,传统电视媒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但是国家也对传统电视媒体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在信息工程建设方面提出了三网融合等政策,媒介的变化要符合社会形态的需要,有技术革新和社会竞争共同促进新媒体的发展。传统电视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想要寻找更好的发展未来,必须要打破陈旧观念,求新求变,改变发展战略,积极实现技术更新,紧跟时代的脚步向着大电视产业发展。
2.1 紧跟时代的脚步,借三网融合的大好时机实现媒体转型
国家积极发展三网融合,这对传统电视媒体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转折点。传统电视媒体应当抓住发展的机会,因势利导融合新媒体的积极因素,实现全媒体转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传统电视媒体大多还处于有限模拟信号传播模式,根据三网融合政策的要求,应当尽快向数字信号传播模式转变,完成数字化电视网络的建设,推行有线电视一省一网,组建国家级电视网络,提高有线电视网络的竞争力,将原本分散的地方电视运营模式集中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化的数字电视服务。三网融合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许多新的业务模式,比如IPTV、网络电视等,这些业务模式都吸收了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内容也更加丰富,更加符合观众的需求,传统电视媒体就要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发展多媒体技术,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从用户需求出发来提升服务品质。
2.2 节目内容增加丰富度,提高传统电视媒体内容的吸引力
与网络新媒体相比,传统电视媒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节目内容缺少多样性,而且整体质量也有待提升,所以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上,应当广开媒体资源渠道,引进更加先进的媒体处理技术,提高电视媒体内容的可看性,增强用户的视觉和听觉体验,多从时代的角度设计节目内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能积累一定的观众。其次就是节目形式也要进行创新,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从竞技类、互动类以及娱乐类等方面着手,创办更多具有特色的节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用户的关注,重新获得流失的观众群。
2.3 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实现多元化营销
营销方面传统电视媒体都依赖于广告的播出进行盈利,营销模式非常单一,收入缺乏多元化,自然面临着更高的竞争压力。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积极融合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就必须摆脱单一的经营模式,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经营体系,才能让传统电视媒体在市场中更好的发展。
首先传统电视媒体要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对电视广告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尝试建立广告的评估体系,在网络电视等业务中,也增加广告营销的比例,比如节目冠名广告、点播等待广告以及系统嵌入广告等,发挥被忽略的广告的价值。除此之外,传统电视媒体还要积极开发新的电视广告产品,比如点播插播广告等形式,为全媒体时代的转型积累一定的经验。
全媒体时代也会带来大量的商业机会,传统电视媒体的某些方式可能并不适合时代发展,调整和优化变得非常关键。根据用户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电视产品,是增加电视用户量的可行方案之一,通过套餐定制、内容定制、自由付费点播、限时点播等,增加电视产品的收入。除此之外,开发新的电视增值产品,比如电视购物等,丰富用户的电视体验。然后就是对电视广告模式的改进,将自身作为多媒体整合的传播平台,放大广告的作用,从多元化立体化的角度开发广告作用,不再是简单的时段广告,可以在节目中设计弹出广告,不仅不耽误用户的正常观看,也能起到一定的广而告之的作用。
2.4 借助新媒体提升自身媒体价值
媒体数量的增加,信息如果不能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传统媒体很有可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逐渐被取代。传统电视媒体仍是我国最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体,其地位也非常关键,缺少有效的传播手段,是目前与新媒体竞争中表现出的严重短板。网络视频以及诸多新媒体的出现,其实也为传统电视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需要努力研究新的推广策略,将电视节目与营销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稳固电视媒体的地位,提升自身的媒体价值。借鉴其他国家电视媒体的推广形式,将社交网络、媒体门户网站、移动平台以及互联网节目整合起来,形成更加庞大的媒体推广策略,比如和微博、微信登公共平台进行联合推广,与一些社交网站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活动,增强传统电视媒体在网络中的知名度,可以很好的在新媒体的帮助下进行传播和推广,运用数字化联动化的全媒体推广方式,革新传统电视媒体的运营模式,合作竞争更加适合传统媒体的突围。
3 结语
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具有不可动摇的主流媒体地位,在面对新时期的挑战的同时,发挥优势,利用好节目制作专业性的特点,规避模仿和同质化,推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拓宽推广渠道,开放互动性媒体平台,努力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总而言之,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固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只要找准方向,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的脚步,贯彻并落实信息工程的重要举措,积极发挥自身媒体优势,主动结合新媒体做好媒体转型,全力接入全媒体时代,就能焕发传统电视媒体的第二春。
参考文献:
[1]吕沁.试析在电视内容生产管理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J].当代电视,2013(05).
[2]李丹.借助“微信”扩大电视媒体在移动终端影响力[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3(03).
[3]徐立军,王京.201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电视研究,2013(02).
[4]曹向阳,杨继耘.传统电视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0).
[5]程坤.湖南衛视“贵”时代的生存法则[J].市场观察,2009(11).
[6]徐靓,汤书昆.电视节目受众研究比较分析[J].新闻世界,2009(04).
作者简介:张素琴(1964.6-),女,河北人,汉,职称:编辑,研究方向:节目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