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类“3+1”人才培养模式潜在风险分析

2015-07-29韩建勇王本永周广林侯清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年课程设计编程

韩建勇,王本永,周广林,侯清泉

(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3+1”人才培养模式在许多高校得到推广。黑龙江科技大学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采用“3+1”培养模式进行试点,前3年,即“3+1”人才培养模式的“3”,按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在此期间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第四学年,即“3+1”人才培养模式的“1”,学生在此期间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在基地内完成数控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在CNC平台上完成数控实践环节的锻练。熟悉比较复杂的机械零件的常用加工方法、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机构,具有独立完成简单零件加工的实践能力,能够完成复杂机械系统的建模。结合基地的科技服务项目,参与实际零件的编程、加工,掌握数控加工工艺流程。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设计。“3+1”的学生是通过自愿申报和考核而录取的。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控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显著上升,就业率100%。然而,随着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对高级应用型数控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许多三本、二本学校设立了数控专业,对这种模式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冲击,是否全面推广应用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素。因此,分析其潜在风险及规避措施对促进这种培养模式的良性发展是有必要的。

一、机类“3+1”培养模式存在的风险

(一)如不能推广应用,将导致教育、教学资源浪费

在教育教学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对机类“3+1”培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机类“3+1”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配备实验室及软硬件设备。购进了CNC教学培训系统,该系统由34套基于WINNC的离线模拟操作系统和8台奥地利EMCO公司进口数控机床组成。数控机床有CONCEPT MILL155立式铣床2台、CONCEPT MILL450立式加工中心2台、CONCEPT TURN250卧式数控车床2台和CONCEPT TURN450卧式车铣复合中心2台。曾选派8名教师到奥地利进行数控培训并获得具有欧洲资质的中高级数控操作证书。所有的投入,都是为了开辟一条培养高级数控人才之路,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如果不能推广,对学校来说将是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学生选择“3+1”培养本身就存在风险

选择“3+1”培养意味着在第四学年放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原培养方案的相关环节,同时也预示学生的就业很大程度上从事数控行业。参加“3+1”培养的学生第四学年主要开设金属切削原理、工艺制造学、Catia建模学习与应用、Heidanhain编程、Fanuc编程、Seimens车床编程与加工、Seimens铣床编程与加工、Seimens车铣复合中心编程、Catia自动编程与修改等课程和数控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课题。主要培养学生数控技能和动手能力,为数控行业提供高级数控人才。

(三)参加“3+1”培养的学生如果不从事数控行业,后劲将不足

随着二、三表院校数控专业开设的增加,数控行业的高层次岗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就业压力增大。不能在数控行业就业的同学要面向机械行业寻找就业岗位。由于参加“3+1”培养的学生在第四学年主要学习数控技术,没有参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原培养方案中第四学年的教学环节,而这一学年是对前三年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应用。这一学年的教学环节有主干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方向综合实践、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些环节与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行业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缺少这些环节的训练,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相似问题将会力不从心。

二、规避风险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机类“3+1”培养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数控技术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机械设计、加工制造过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实际工作与理论学习之间的差异,增加实际工作经验,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同时,掌握一项专门的数控技术。如何让学生既学到了数控技术又不失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计训练环节,培养方案就显得极为重要。从现有课程设置来看,理论授课仍然占据大部分时间,也放弃了主干课课程设计和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实践训练环节少。建议在第六学期就把从事“3+1”培养的学生单独分班,把理论课程都集中在第六学期完成,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同时避免了部分内容的重复讲授。保留原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决定教学质量。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性教学环节尤为重要,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证。现有教师大部分没有在企业从事数控工作的经历,对企业车间的管理、生产流程和相关技术问题的处理等没有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只能是技术层面上的多,经验层面上的少。可通过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也可以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技师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一些专业课的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精通数控机床设计、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操作维修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三)在“3+1”模式下尝试订单式培养

机类“3+1”培养是在校内基地完成“1”的教学任务,所有实践环节都在CNC平台上完成,也参加一些基地科技服务中的零件加工任务。学生对机械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数控车间工艺流程、数控机床维护、数控生产管理等内容了解少,这对培养高级数控人才是不利的。可尝试订单式培养,这里的订单是指学生提前一年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学校根据学生的签约企业的设备和需求情况来制定培训计划,学生先在校内完成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综合实践、数控操作、数控编程调试等环节,然后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最后回到学校进行毕业设计。通过这样的合作,学校解决了学生实际训练环节的缺失,企业获得了所需人才,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了三方共赢,也实现了“3+1”培养与企业无缝接轨的目标。

三、结束语

机类“3+1”培养模式是根据市场对数控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采用的一各全新的培养模式,通过对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改革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培养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任何一项改革都存在风险因素,只要按着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培养机制,机类“3+1”培养模式将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1]韩秉科,张玉梅.内蒙古地区数控基地建设及数控人才需求调研[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8).

[2]彭和平.“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

[3]张晓东,王保平,汪菊英.应用型机械类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J].装备制造技术,2010(2).

[4]张德强,张晓光.数控本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10).

猜你喜欢

学年课程设计编程
编程,是一种态度
编程小能手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第二届星火学年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现在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