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心理干预
2015-07-28谭红宇
谭红宇
【摘要】目前令许多家长和教师深感无奈的事情是学生网瘾问题也称为网络成瘾,这一问题也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大心理障碍。那么现在教育者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从心理层面对网瘾学生进行指导干预。本文从三大方面论述了对网瘾者如何进行心理干预:一,对网络成瘾的简明释义;二,网络成瘾的危害是什么;三,网络成瘾的形成成因有哪些。
【关键词】网瘾 中学生 心理干预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0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事业也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的发展是把双刃剑,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带来了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网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性心理障碍,使得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己。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结果,目前,我国已注册网站多达62万家,网民达到8700多万,在82%的35岁青年中18-24岁年轻人占有较高比例,未成年人占17.3%,比例最高的是中学生达到30.1%。通常来讲心理障碍者约占上网人群中的6%,由此得出我国青少年网瘾数量在400万人以上。这些学生表现为:行为怪异不同寻常,逃避学习使得学习成绩急速下滑,心理焦虑、叛逆,有些甚至做出伤害自己及其同学家人的事情。所以中学教育工作者急于星火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强对网瘾的学生进行心理预防。
一、网络成瘾简明释义
戈德伯格医生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这一概念,同时Young教授的研究证实了存在网瘾这一现象,并且提出,网络成瘾者存在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强迫性等行为,它是在无成瘾物质条件下,过度或是不恰当的利用网络,给心理功能带来极大伤害并且伴随戒断反应等。有学者通过分析国际卫生组织的建议,把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重复使用网络产生的对再度使用产生强烈的欲望,沉迷于网络,其状态表现为慢性或是周期性,伴随着耐受性、克制、隐退等特点。
根据以上专家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通俗的把学生网络成瘾定义为:即学生过度且不恰当的重复使用网络,到达难以拒绝的着迷状态,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
原因一:极具诱惑性的网络自身。网络的虚拟性,新鲜感,简单操作性吸引着众人,特别是它的虚拟性。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更容易让人减弱内心应有的准则,社会规范的制约性也有失水准大打折扣甚至不复存在。中学生感觉是离开了父母监管,老师约束,来到了网络这个自由的世界,平时内心渴望去做而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也就因此作出来了。
原因二:相关网络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早就已经在2011年颁布实施,但是在网吧管理中并没有认真执行贯彻到底,甚至因疏忽产生错误疏漏。网吧经营者以及管理者网络意识淡薄,缺乏法律意识和专业技术,对网吧和上网人员疏于管理。有关部门更是存在职责不清,监管权限交叉的现象,这样一来,给了经营者违法的机会。更有甚者,无视《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我行我素,仍然许可18岁以下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使得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原因三:家庭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在学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尤为关键重要。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在物质上尽最大的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缺乏教育和关心,不少青少年也就因此进入了网络天地发泄自己的情绪。近些年由于父母教养方法问题导致孩子患上网瘾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些家长往往只懂得粗暴的限制子女上网,而不会培养子女新的爱好来以此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更是有一些家长,自己本身就是网瘾患者,沉迷于网络,这样的家庭环境给孩子造成的影响相当恶劣。网瘾的背后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家庭教育的失败。
三、对网络成瘾采取心理干预
我们把心理干预的对象确定为已经患有网瘾的学生,根据心理学的理论方面的指导,对其身心健康问题和行为加以指导,实施策略性影响,使其发生发生目标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常见的三种心理干预疗法如下:
1.强化干预疗法
强化干预疗法分为奖励和惩罚,它是一种力量,使得有机体增强某种重复可能性反应。目前,这种干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最好,使用也最普遍。一旦发现此学生有减少上网的行为,就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予奖励和表扬,这是奖励网络成瘾学生的方法。反之,一旦发现此学生有增加上网的行为,就给予物质性的处罚,如取消他想要获得某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处罚,如记校纪处分一次等,这是惩罚网络成瘾学生的方法。
2.厌恶疗法(厌恶干预法)
采用一些厌恶刺激如:橡皮圈拉弹法、想象性厌恶法、不赞成干预等方法来减少或是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叫做厌恶干预法。主要有三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橡皮圈拉弹法又称疼痛刺激法。首先,让有网瘾的学生在自己的手腕上预先套上一根橡皮圈,当内心控制不在自己想要上网时,用力拉起手腕上的橡皮圈,产生疼痛感,用这样的痛感来提醒自己,以此来终止上网行为。
方法二:利用社会舆论。这里主要用一些社会不赞成的评论,讲解上网危害的影视图片等播放给网瘾学生观看,让学生心理上畏惧上网,同时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进而戒除网瘾。
方法三:想象性厌恶干预,也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内隐致敏法。使学生自己想象上网的危害以及带来的恶劣影响,如上网过程过长精神恍惚的神态等,这样让学生自己对上网产生厌恶感,从而逐步达到戒掉网瘾。通常在实际使用中将此方法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以此取得更好的效果。
3.注意力分散转移疗法
学校班级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让网瘾学生充分参与,把网瘾方面的注意力转移到一种新的爱好中去,从而减轻对网络的迷恋。
四、结语
我们针对网络成瘾所提出来的措施,需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些陷入网络的学生,往往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在网络上寻找慰藉,我们必须做到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的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此外,对待学生的网络成瘾,我们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而不能临渴掘井、江心补漏,毕竟预防的重要性胜于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