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构建

2015-07-28陶辉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构建大学生

陶辉

【摘要】所谓政治信仰是指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或者群体,对理想政治社会的坚信追求。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缺失现象,并针对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强化信仰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政治信仰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8-02

一、缺失现象

1.政治理论素质相对缺乏,对政治理论认识肤浅。

大学生把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当成第一要务,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导致政治理论基础较弱,基本常识欠缺,对党的宗旨、指导思想、性质理解肤浅,断章取义,浅尝辄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政治参与热情不高,政治责任意识淡漠。

大学生政治责任意识淡化,政治信仰迷茫,政治观念模糊,个人主义至上,物质色彩浓厚,计较得失回报,把政治学习和党组织活动当成任务完成。

3.对共产主义信心不足,入党动机功利主义严重。

部分大学生不能用辩证唯物客观的眼光看待社会中的消极现象、进程曲折、灰暗一面,对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产生质疑,理想信念之基不牢,尤其在入党上的功利主义严重,表现方式主要有:为了找到好工作、考取公务员、评优评先、谋取个人好处、随波逐流、完成家人精神愿望等。

二、成因分析

1.改革开放带来的不利影响

由于改革开放对社会生活、精神领域、意思形态领域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大学生接触到很多新鲜事物,良莠不齐的信息,渐花迷乱双眼。加之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使得大学生乱了阵脚,无所适从,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出现偏差,对大学生的信仰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2.社会转型期的深刻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权钱交易、腐败滋生、就业困难等社会现象导致大学生对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产生怀疑。虽然高校开展了形式不一的教育活动,但缺乏科学的计划和良好的机制,没能牢固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政治教育活动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3.高校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着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度不够;二是过分注重学生是否遵章守纪,忽略了教育的效果;三是学工队伍疲于应付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效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好。

4.大学生自身成熟度不够

由于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停留在表面和理论层次,加上本身受到年龄、阅历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实践经验欠缺,自身成熟度不高,理论基础薄弱,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道学习实践,出现了不正确的政治态度和偏差认识。

5.互联网普及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信仰缺失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和校园的亚社会环境中,三观尚未成型,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尚不健全,对各种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缺乏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缺乏过滤能力和辨别能力。特别是很多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网络“大V”的左右下随意质疑、否定和批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迷失了方向。

三、对策建议

1.优化课程安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任务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心系国家前途命运,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效果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呆板陈旧,方法单一,填鸭式灌输。优化课程设置是前提,提高思政教师力量是基础,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形成体系是方法,强化理论、坚定信仰、心系国家是关键。

2.提供参与平台,提高参与意识

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政治的参与度还是很积极的,少部分学生消极被动应付,是由于缺乏参与的平台,缺乏参与的意识,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供参与平台,强调主人翁意思,强化认同意识,提升政治参与的热情与主动性,拓宽政治参与的广度与深度。

3.加强团的自身建设,择优培优树优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加强团组织的自身建设,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加强团组织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引导大学生自己投入到党的事业建设中来,树立坚定政治信仰,摒弃消极观念,化被动为主动,拓展阵地,发挥作优势,健全机制,创新思路,优化模式,通过团日活动,建立健全 “择优培优树优”机制,充分发挥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以点带栋线,以线影响面,向规模要效应,向活动要成效。

4.依靠传统文化,明德知耻崇法

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发挥政治核心凝聚力,增强政治感召力,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传统文化学习践行中,把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与当今时代主题结合起来,与大学生思想动态结合起来,与时事敏感热点结合起来,在“形式要丰富”上下功夫,在“效果要明显”上下功夫,在“学用结合好”上下功夫。力促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知行合一、学用结合、明德知耻、崇法有节。

5.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鼓励大学生开展信仰课题研究,增强针对性和整合力,突出研究成果和实践效能,增强学习的宽泛性、自觉性、深入性、实效性。以思想建设引领专业学习方向,以优良学风建设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隐形与显性教育交互,双向联动、内化外化协调发展,从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实现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双提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觉笃信的能力。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懂得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真理,树立科学信仰,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践行,践履相融,鼓励参加实践,丰富社会阅历,科学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指导实践过程,从而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6.重视和完善信仰教育,强化信仰认同

高等院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机构,要勇于担当,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创新教育方式,把信仰教育与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机结,相互渗透。要注重发挥党课的作用,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红色经典、时代经、学校校史、重大节庆活、学生社团等为载体,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注重将政治信仰内化为价值取向合思维方式,外化为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做到与人民同呼吸、与民族同命运、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与社会齐进步。

7.治理和规范网络环境,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第一是要转变互联网的固有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主动出击,由堵变疏,转变治理方式,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其次,创新管理方式,通过图像、声音、符号、文字等形式传播主流价值观,增加理论的吸引力。再次,加强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对网络信息的分析、辨识以及健康使用网络的能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方玲波.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审美救赎[J].探索与争鸣,2011,(12).

[3] 李蓉蓉. 试论政治信仰[J]. 理论探索,2004,(4).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构建大学生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财务管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