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的探索

2015-07-28赵瑨云陈良壁刘瑞来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赵瑨云,陈良壁,刘瑞来(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转型的探索

赵瑨云,陈良壁,刘瑞来
(武夷学院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摘要:以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探索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分析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包括一体化、多层次实践环节运行模式;整体优化、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岗位技能培养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关键词: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福建省为例,本科院校由2000年前的9所,变为现今17所。新建本科院校增加了8所,这些本科院校都是由职业技术类学校(如福建工程学院)和师专类学校(如武夷学院)转型而来。职业技术类学校的转型较为容易,其本身就是一些应用型学校,人才培养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但是师专类学校过去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随着中小学教师市场的饱和,这些院校转型后主要以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服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快发展趋势,服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新,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服务地方应用型院校面临的困境。

1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分子材料是当今世界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新材料已经被列为我国二十一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已广泛应用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汽车工业、包装、建筑等各个领域,国家对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应用和产业化的研究大量投入和重点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不但应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理论知识储备,能够将科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还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改进生产工艺,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1-3]。以武夷学院为例,2010年为贯彻实施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高等教育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改革与建设工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施计划》及福建省教育厅《关于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结构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根据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加强工程技术类专业建设为重点,重点支持本科高校增设机械类、材料类等10类本科专业,形成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是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而设置的厚基础、宽方向、适应性强的材料类专业,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闽北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人才保障。

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4]。目前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够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但如何构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难题,需要边探索、边实践,在探索中明确目标、寻找差距、实现突破。武夷学院由师范类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型,但因升本时间相对较短,对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成果不多,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还不清晰、培养措施还不够到位,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大部分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科研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还比较欠缺,还有一个适应、提高的过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

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3.1一体化、多层次实践环节运行模式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5]。应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内容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高分子科学作为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必须修读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实验是高分子科学教育中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高分子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科学素养,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3]。

以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例,按实践教学的总体构架,应建立起以化学化工实验中心、生态工程实验中心、省级高校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以课内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课外环节为链接的“全过程、多层次、模块化”的实践环节运行模式,见图1。课内环节应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强化工程实验内容。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训环节(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而课外环节主要由课外实习、开放单元实验、课外设计项目和课外科研活动组成。

图1 一体化、多层次实践环节运行模式图

3.2整体优化、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以“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的原则,将实践教学内容设置为三大模块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实验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主要分为技术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校内实践分为金工实习、课程实训、毕业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校外实践由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组成。

图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以强化岗位技能培养为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以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把知识传播、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融为一体,形成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模块式实验课程体系,满足人才培养要求,见图3。专业基础实验包括基础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实验、仪器分析实验,基础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除了专业基础实验外还应培训学生的技术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基础实验、大学物理实验、化工原理实验和机械制图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除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为专业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专业实验包括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助剂与配方设计实训、专业实训和产品模具设计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是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了直观认识,强化了理论知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创新性实验包括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科研素质扩展训练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图3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3.4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按部就班,只注重实验结果,缺乏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对结果的分析,缺乏自主性。难以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

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行 “一体化、多层次、分阶段、开放式”的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分阶段实施基础训练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见图4。武夷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共4门,具体为:《基础化学实验》、《高分子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高分子材料工程实验》;包含实验(含设计)的专业课程有:《高聚物模具设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设备》、《高分子材料加工厂设计》、《高聚物产品设计》等;含有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应至少大于80%。综合、设计性实验的个数至少占总实验个数的30%以上。

图4 多层次教学渗透于模块化的实验教学模式

4 结束语

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采用一体化、多层次实践环节用行模式;整体优化、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强化岗位技能培养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使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能达到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曼君,卜路嘉.高分子专业实验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1992(4):46-48.

[2]殷勤俭,周歌,何波兵,等.高分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分子通报,2007(7):65-68.

[3]刘宇艳,于海洋,龙军,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11(11):102-106.

[4]柳友荣,汪志国,韩志才,等.以生为本、以用为先:池州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J].池州学院学报,2010(2):123-125.

[5] 杨明山.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1):25-28.

[6]龚新怀,赵瑨云,康晓燕.高分子专业材料加工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2014(22):113-115.

中图分类号:TQ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6-0086-04

收稿日期:2015-04-25

基金项目:武夷学院教改项目(jgsx201011);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K2012055);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201210397003)。

作者简介:赵瑨云(1983-),男,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

Discussion and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ation of Serving Local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of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ZHAO Jinyun,CHEN Liangbi,LIU Ruilai
(School of Ecological 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bstract:The reformation of serving local practical talents of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 in case of Wuyi university were discussed and explored.The problem of serving local practical talents of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were presented.The reform measures of serving local practical talents of 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and multilevel practice link operating modes,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actical teaching,experimental teaching with characteristic of skills training,focusing on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kill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serving local;practical talents;polymer material and engineering;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