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平
2015-07-27
学校教育一直在改变,尽管或急或缓。
如果你认可中国几十年来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多元是一种进步,教育怎么可能不在发展进步?
“老师,我把孩子托付给你了!只要学好知识,打骂都是为他好!”教育者尤其是广大农村教育者不会对这样的声音感到陌生。这是“知识短缺时代”一种颇为典型的教育诉求,也因此,“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备受尊崇。
而今,这样的声音逐渐式微。随着家长学历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更希望孩子在学校里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不仅学好知识,而且其品质、素养和体魄等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育需求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显著变化。那么,在学校教育的“知识传授系统”之外,学校管理该做怎样的调适?学校实践层面又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和努力?
先让教师内心感受到自己在学校的存在感、价值感
2015年,“一封信”“一群人”先后在教育界引来众声喧哗。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河南一名从教11年的心理教师的辞职信,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暑期,媒体又曝出,2014年甘肃会宁公安系统共招录189名警察,其中有171名来自教师行业……
不必急于对两个个案中的主人公进行“道德审判”。值得思考的是:教师离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喊累”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还是带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
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周工作时间平均达到54.5小时,“朝六晚九”成为众多中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写照。“时间似乎永远都不够用,多重角色让教师的工作时间越拉越长”,一位一线教师这样说。不少中小学教师戏称自己为“许三多”——会议多、培训多、检查评比多,加之成绩导向的职称评定、量化的绩效考核等因素,教师不堪重负。
一线中小学管理者呼吁:“学校发展不能在追逐外在效应中迷失方向,办学不能迷失在没完没了的‘应付中。”“不能让那些与学生、学校无甚关系的检查、评估、评审、评选、创建活动‘绑架了我们的学校和学生。”(参见《人民教育》2015年第8期“各种检查评比,如何看?怎么办?”专题)
校长要敢于构筑一道“防火墙”,腾出来时间、空间,让教师专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浙江的张洪锋校长说:“我常在想,我宁可牺牲自己校长位置而选择拒绝一些对师生成长毫无益处的考核。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忙要忙到师生发展的实处!”
校长还要善于在管理中多注入一份人文关怀,防止管理层和教师成为“两个有隔膜感的群体”,引领教师追寻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让教师真切感受到自己在学校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某老师:
你总是满面春风地对每个人笑着,工作起来也是和风细雨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在你那里得以较好体现,年级组长的任务也干得有条有理。学校就需要像你这样有韧劲又得力的好老师!我在此感谢你的付出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2014年寒假前的学校总结大会上,浙江杭州崇贤一小的近百名教师,都收到了一封来自副校长张自恒写的信。张自恒发现,不少教师一边读信,一边擦眼泪,仅仅因为他们的努力获得了一种认可和肯定。
其实,这是一种并不怎么深奥的管理方式,只是管理者多了一份“用心”“用情”。找到每位教师身上值得肯定的元素予以肯定,管理者与教师的心一下子拉近了。教师的归属感来自于校长和学生的认同以及工作的成就感,而管理者的肯定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如果少了一份温情,制度也可能“失灵”
在强调“依法治教”的今天,学校需要科学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制度体系。制度管理可以使学校走向秩序与安定,保障学校在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
然而,再完善的规章制度也管不了价值观、职业道德、责任心、凝聚力、团队合作等问题。
2006年,赵桂霞担任山东潍坊广文中学校长。在做好学校各项常规工作的同时,她没有忘记对学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而且这些工作都是在广泛而艰辛的调研、论证基础上进行的……令赵桂霞意想不到的是,对于自己的努力,教师们似乎并不买账。在“教职工对班子成员和班子的满意度”测评中,赵桂霞得分很低。她因此反思道:“因为我们之间缺乏沟通。一个没有沟通的学校,改革创新越多,得到的反馈就越不理想。”经过一番有效的沟通和努力,赵桂霞的管理工作开始得心应手。
而在这种沟通中,管理者和教师情感层面的交流不可或缺。
管理就是让人做事并取得成果。管理的最高追求,是激发和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而管理的战略性在于让人做正确的事。”这是山東威海丁莉莉校长对于管理的认知与体悟。
现代治理的要义在于“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协商。在过去的一年里,丁莉莉在学校里尝试了“执行校长”制度。每周由一位中层干部或者普通教师担任执行校长,全面负责和管理一周学校工作,校长室为其提供全程服务、指导和协助。工作重点包括日清检查记录、参与学校决策、听评课、学生座谈、家长驻校办公接待、主持“执行校长视窗”沙龙和各项活动指导,实现一个“学校改造梦想”或“个人发展梦想”。
执行校长承担责任,拥有自己的工作责权利,学校因此成为校长、教师、家长甚至学生的命运共同体。执行校长制度,把“旅客”放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形成了“学校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很重要”的浓厚氛围。
制度和温情“双翼共振”,学校才能飞得更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彬认为:“当学校越在高位运行时,在学校中工作和学习的师生,将会碰到越来越多不顾及具体人和事的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学校管理者的为人亲善,既是对制度化管理的补充,也是体现学校管理者自身管理功能的重要途径。”(参见《人民教育》2015年第17期,《如何扶正“奖励性绩效工资”政策》)
在“知识传授系统”之外,校长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尽管人们对推行十几年的新课程改革有基于各种视角的判断、认识和议论,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新课改愿景美丽动人,但落实不力,“不少学校在起跑线不远处就踌躇不前了”,甚至批评这是“一场缺乏自觉的集体演出”……但这些年来由课程改革引发的师生精神面貌的变化分明又在提示我们:学校教育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變革。
社会需求决定价值选择。当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由“成绩”而让位于“成长”时,学校管理该如何应对?新高考方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侧重,既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回应。
值得欣慰的是,在实践层面,总活跃着一些先知先觉者。
5年前,厦门大学附中在室外公共场合放置了7台钢琴,便于学生使用。7台钢琴利用率一直很高,至今完好如初。课余,总有悠扬的旋律从不同地方传出来。
今年6月9日上午,高三学生参加完毕业典礼离校后,有教师在一架钢琴的面板上发现粘贴了一张纸,上面写道:
学弟学妹们好!我是你们2015届的学姐,一位这架钢琴的常客。首先,很庆幸你们和我一样同样爱音乐,并能在附中这块天地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3年来的每个周末,我都会与这架钢琴相伴,它像极了我的老朋友。也希望你们珍惜它、保护它。如果在音乐上有独到的见解,可以找个知音互相交流,你会发现自己进步的空间如此之大。相信我,也相信音乐。“不同旅程都不要忘记对音乐的信仰。”愿你们与音乐同在!
这张纸至今还完好地贴在那里,成为校园一景。
“教育无非服务”,是厦大附中校长姚跃林的办学理念。他一直坚持最大限度地开放学校的设施设备,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曾经为某个学生采购了一架古筝,而任何一个学生提出希望图书馆购买某一种图书,学校都会立即满足他。
姚跃林的办学理想是,让每一位附中学子都有自己的艺术爱好和艺术鉴赏的自觉性,都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期待他们未来的生活因懂得艺术而更幸福”。2015年,学校制定了《厦大附中艺术教育大纲》,投资7000万元、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艺术馆也即将竣工投入使用。
“美育是未来的教育学。”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
如何让美育真正在中小学“落地”?学校体育、家校合作如何更有实效?基础教育如何从粗砺向细腻的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对于更多学校来说,这是“分数导向的知识传授系统”未多涉及的命题,也是学校管理者无法回避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