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锐眼?阅悟

2015-07-27

人民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教研建构温暖

“他困了”是一种温暖的儿童观

管文锦

《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对《孩子在课堂上有没有犯困的权利》的阐释折射出一个师者是否有儿童立场。与其说“允许孩子在课堂上犯困”是一种教育的宽容,不如说这是一种温暖的儿童观。教育者把学生真正看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体、一个正在成长的完整的“人”,而不是没有喜怒哀乐、机械地吸纳知识的机器。

这种温暖的儿童观也许不仅仅来自教师怎么“看学生”,还来自“像学生一样看”的视角。教师要尊重与敬畏童心,最好还要时时记得自己也曾这样长大。当我们年少,忍不住困倦,有一位老师张开手,给予一个理解的拥抱,一个可以安静休憩入睡的柔软“黑洞”,柔声说:孩子,好好睡。待醒来时,阳光正好,我们一起坐下来思索更好的作息调整,还有更生动有趣的课堂。这样的教育,多温暖。

深入思考“有效提问”

杨昀

《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用评价给学生画一张知识建构线路图》一文指出:“经过精心设计的提问结构犹如一张路线图,要比随意而散乱的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这引导我深入思考“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结构性的,利用具有内在连接性的问题延伸课堂的长度。让学生从“最近发展区”出发,经过紧张地努力和快乐地创造,走向离自己尽可能“远”的点。

“有效提问”的结构是开放的,利用探索性的问题拓展课堂宽度。这些问题应该指向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有效提问”需要着重设计结构层高度,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升课堂。“高度”包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发现能力和深刻独到的思考能力等。

《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巩海生校长的《学生站到教研“中心”》一文提出:备课,师生一起完成;评课,学生是主体之一;学科调研会议,学生一起为教学把脉,这些观点、做法令人耳目一新。让学生站在“中心”是教研新视角。

(陈冬珍)

去年,我针对学生睡眠状况在班上做过问卷调查,发现:晚上九点之前睡觉的学生占比62.0%,在九点到十点之间睡觉的学生达33.8%,十点之后睡觉的学生有4.2%。一年多来,我通过课堂、家校通、班级QQ群等方式沟通,讓家长和学生认识睡眠的重要性;下发睡眠记录单,指导帮助学生调整作息时间。

读了《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充足睡眠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一文,更让我确认:学生睡眠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最终关系到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和快乐成长。

(杨晓英)

《人民教育》2015年第20期《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文中说,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心理基础。此言甚是!不过,这里还值得进一步思考。文化认同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需文化自觉,文化自觉需文化认知,文化认知需文化教育。然而,目前现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尚未步入正轨,从文化教育到文化认同,行之路漫漫。

(管洪才)

猜你喜欢

教研建构温暖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温暖冬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温温暖暖
给狗狗一个温暖的家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