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四大主体

2015-07-27王效柳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育事业个人社会

王效柳,王 力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四大主体

王效柳,王力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近三十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渐走上正轨,国家和社会都期望通过教育培育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人才,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又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在教育事业欣欣向荣的背后,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影响。通过对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四大主体——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分析,根据它们的各自需求,探究它们的不同现状,以期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育事业;社会;家庭;学校;个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日趋成熟,我国的教育事业日趋繁荣发展,人们日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丰富并发展了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事业在新的环境下发生了许多显而易见的变化,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乃至日益强盛的重要因素,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教育事业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阶梯,作为为国家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奠基石,在逐渐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影响中国教育事业的主要方面有哪些?对于教育问题,它们各自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又是什么?

一、社会方面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体,而个人作为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和因素,是社会的主体,必然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和社会都大力推广教育事业,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的需求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日益提上议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越加迫切,社会开始尝试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培养,以造就出适应其要求的新世纪人才,而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加强无疑是培养出优秀人才的首要基础和基本前提。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1]说明从古时候起,社会就开始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现代社会,实现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社会也希望通过提倡全面发展、挖掘隐藏财富以培养多方面的人才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的需要。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希望中国式的教育也能培养出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现状

虽然国家和社会都大力推行教育事业的发展,试图保障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然而,我国是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民、农业依然是国家发展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又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想要大力推行并普及教育,必然会出现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资源与人口的矛盾。这个国情决定了在我国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大学。因而我国的教育往往有不同方向的侧重点,如“优先城市”等政策,这样往往会造成偏远山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同时,这也使得城乡教育问题上的差异越来越明显,它使大部分的农村孩子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跳出“农门”,而城市的孩子也更宁愿留在城市而不会去往农村。由此形成两个循环圈,城市优势文化圈和农村劣势文化圈,从而加剧了城乡教育的差异。由此也造成了城市瞧不起农村,农村进城务工者只能从事较底层的、最辛苦的工作。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教育的不平等引起的。

表1 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

因此,社会更应该多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城市支援农村,建立起适合社会发展、符合社会目标、体现人们需求的基础教育体制,不仅使教育事业能够真正惠及全体人民,更要使教育事业能够真正塑造和培育出综合性人才。

二、家庭方面

家庭是人们最基础的社会生活单位,人们从出生开始,便生活在特定的家庭中,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关心与爱护,家庭及家庭成员成为影响个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教育方面自然也不例外。

(一)家庭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逐渐向着精神需求发展,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享受,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需求正从义务型转向自主型、标准化转向个性化、单一性转向多元性。[2]在城市,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越发趋向于低龄化,甚至当子女还在幼儿园时就已开始,家长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力图从小就挖掘和培养子女的潜能和特长。各种超前教育成风,特长班、兴趣班、资格证书考试等占据了中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同时,“文凭至上,学历第一”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家长更愿意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来提高子女的成绩、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达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目的。而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族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通过对子女的教育,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从而带动整个家族的发展逐渐成为家庭教育的目标。同时,中国的社会处于一个关系化特征明显环境中,提高子女的文化素养和受教育程度,不仅是其将来就业的重要筹码,更能扩大整个家庭的关系网。

(二)现状

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他们的子女在教育成本上存在较大差距,即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同。

表2 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文化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

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农村的上升速度高于城市,但由于总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村的文化消费支出在绝对数上还是低于城市的。而城市居民子女的教育支出除了学校内的学费、书本费等之外,还有大量的学校之外的花费,如各种兴趣班等,以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艺术特长,这在农村几乎是没有的。布尔迪厄认为,衡量文化资本的最为精确的途径,就是将获取受益所需的时间的长度作为其衡量的标准。[3]因此,家庭要充分争取尽量多的自由时间。虽然从自由时间来看,农村居民的时间并不少于城市居民,但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农村的家长一般不会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作业完成情况,他们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忙于生计,而城市的家长却花费大量时间陪同孩子学习各类艺术特长或者陪读等等。因此,孩子的早期教育在城乡中的差异很大。

“皮革马利翁效应”和自我实现预言表明,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4]P7在农村,由于人们大多处于农民阶层,虽然这一阶层人口众多,但是在社会阶层中依然处于较低级的位置,由于自身条件的原因,他们不会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因而,他们虽然也希望为子女提供好的受教育条件,但往往却是有心无力。而在城市中,孩子们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父母的文化修养,自身乐意去努力。同时,父母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正能量,它能改变孩子们的行为,使子女觉得获得了父母的认可和支持,进而增强了自我实现价值,尽力达到父母的期待,从而维持这种支持的连续性并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中。

综上所述,在我国,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情况都抱有一定的期望,虽然期望值的大小由于家庭条件等制约因素而并不相同,但他们大多数都希望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实现金榜题名的目标。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圣地,也是为国家孕育建设者的摇篮,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发展。接受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各级学校的全面发展(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发展),是将我国教育事业推向更高水平的必要条件。

(一)学校的需求

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民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由于社会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国家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虽然学校逐渐开始加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但其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升学率的高低。

(二)现状

在我国,虽然农村的各类硬件条件设施乃至师资力量都不如城市,但如果有学生能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也将被视为整个学校的骄傲,所以乡镇中学也以此为目标,和城市中学一样,都将高考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高考达线率不仅成为各类学校追求的目标,更成为家长们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同时,班级的高分层和最终的高分比率也成为衡量一个教师评奖评优的标准。因此,学校将更多的注意力和更大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为学校博得更好的名誉上,过多的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将应付高考作为教学求知的首要目的。高考制度作为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和选拔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指标,的确为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升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做出过巨大贡献,从某些方面说,高考制度是公平的,但仅仅通过这样一次的考试就决定了学生们辛苦努力的三年,甚至说从小学到高中,也确实有欠妥当。同时,高考只能通过试卷单纯的看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纯理论的,与国家提倡的德智体美劳并不契合,也有欠实践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如此,学校也将目光全力集中于“高考”这一指挥棒,各种题海战术,不仅让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因此,学校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必然产生着影响。为了使教育事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学校必须调整自己的目标和需求,不能将应付高考作为唯一方面,更应该,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个人方面

作为教育事业的对象——个人,在教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人不仅是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教育义务的主要受益者。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免受到来自个人方面的影响。

(一)个人的需求

教育不仅要体现国家社会的需求,更应关注个人的需要。作为学生,我们希望中国的教育制度能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使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保持积极性和探索精神,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使得学校的教育更具有专门性和针对性,这样既节约了人力物力,也更好地培养了人才。

(二)现状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在接受教育方面,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在农村,虽然学校物质条件有所欠缺,但这种环境也能使得学生产生一种改变自己所生活的现状的决心,并将这种决心转化为动力,体现在日常的学习上,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由于他们的父母多是当地农民,从事的工作除了务农之外,就是去城市打工,从事的大多是层次较低,劳动强度大,比较辛苦的工作。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经历的磨难多,往往比同年龄的孩子更加成熟,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个道理。这种物质条件的欠缺,激发了学生的斗志,使得学生不安于目前的生活,逼迫学生明白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人生处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学习才是脱离贫困环境的出路,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人虽然也有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渴求,但往往更强烈地表现为一种提高学习成绩以期改变未来的意愿。而在城市,由于所处环境较为优异,学生在遵从父母的意愿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期待学校教育的完善,希望学校的各项措施能体现学生个人意志,更加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

因此,在这个个人和教育密切联系的时代,关注个人在教育方面的需求,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完善教育机制、建立起符合人们需求的教育制度的重要途径。

五、应对措施

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息息相关,支撑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在社会、家庭、学校的综合影响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不断发展,却也有着不足和欠缺。因此,我们从以下几点分析,以期达到各方面的平衡。

(一)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增加对弱势群体的支持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教育制度经历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阶段(1950~1952年)、“条块结合、块块为主”阶段(1954~1957年)、“划分收支、总额分成”阶段(1958~1979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阶段(1980~1993年)、“矛盾突出、免费时代”阶段(1994年至今)。虽然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但还是与当时特定的环境相适应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的需求,并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得到完善。但仍需看到当前国家的社会分层依然处于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在这样的社会分层的影响下,弱势群体不仅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资本较少,分配到的教育资源也较少。教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不仅能带来社会利益,引导正确的社会正能量,也能扩大人们的知识,增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因此,国家应从政治上完善相关措施,对欠发达地区或贫穷地区给予政策上的鼓励,从经济上增加投入,在文化上给予关注,尽力缓解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促进不同地区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帮扶活动,使得基础教育可以真正惠及各地区。

(二)学校应关注学生发展,营造以人为本为依托的文化氛围

在知识经济中,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每个学生的受教育程度是有限的,但是可传授知识范围却是无限的,因此,社会要想长远地发展,必须持续人才的供给,学校作为人才产生的微观环境,关注学生发展,也是对个人的最好激励方式。推行“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坚持使用人本思想来管理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人文关怀,使文化具有激励的作用,充分尊重个人的个性和需求,创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人的学习处于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老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努力,将每个学生的优点放大,充分培养学生之间、乃至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借鉴学习的能力,正如韩愈所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5]P87

(三)创建和谐的家庭关系,以信任和尊重子女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育辅导也是如此。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选择要有准确的判断,在平衡估算其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决定,不要盲从和跟风。只有依据子女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培养,孩子才能很好地利用课外教育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激发自己的兴趣,提高相应的能力。其次,作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选择的必要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期望值不能与现实脱节。也就是说,不应对子女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否则不仅自身会有心理落差,也会给子女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保持与子女之间的适当交流,培养融洽的家庭关系,以子女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寻求更高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才是合适的、正向的。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其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大。社会各界都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投来热切期盼的目光,因此,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了来自各个不同方面的影响。正确合理地处理好中国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缓和城乡矛盾的需要,更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社会的发展输送人才的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是中国民族五千年来人才辈出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应兼顾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的不同需求,做到统筹发展,协调四方。

参考文献:

[1] 赵娜.浅谈西周六艺教育[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 (3):15_17.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2005.

[3]谭元亨.十三行的文化资本与广州的城市格局[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4):2_3

[4]陈敏.皮革马利翁效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张清华.韩愈大传[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林建峰)

中图分类号:G5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_2109(2015)07_0083_05

收稿日期:2015_01_23

作者简介:王效柳(1992_),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An Analysis on the Four Main Body of China's Education Cause

WANG Xiao1iu,WANG Li

(Schoo1 of Socio1ogy and Po1itics,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601)

Abstract:Near1y 30 years,due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ecovery of the co11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as we11 as the country's emphasis on education,education in China gradua11y on track,the state and society are expected by education deve1oped to adapt to the modern deve1opment of ta1ent,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to get fast deve1opment.However,in the back of a thriving education career,a1so affected by from different aspects.This artic1e through to affect China's education cause of the four main body,the ana1ysis of the socia1,fami1y,schoo1,individua1,according to their respective requirements,exp1ore their different status quo,to do good to the deve1opment of education undertakings.

Key words:education career;socia1;fami1y;schoo1;individua1

猜你喜欢

教育事业个人社会
浅谈区角游戏对幼儿素质教育的作用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如何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