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评价
2015-07-25宋彦彩
宋彦彩
【摘要】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124例先心病患儿进行检查确诊分类,对症治疗,手术后记录手术成功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次介入治疗小儿复合型先心病124例,手术成功率为97.6%,术后患儿恢复良好,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一次性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心病,既可以使患儿避免进行开胸手术,又可使患儿避免承受二次介入手术的痛苦,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此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指胎儿时期由于心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心血管畸形[1]。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的新生儿患有先心病,发病率高达0.7%~0.8%。治疗先心病的传统方法是外科开胸手术[2],此方法对患儿的肌体有很大损伤,且容易在手术部位留下伤疤,对患儿的心理成长有不利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介入器材的不断研发,我国介入治疗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选择介入治疗先心病。为了进一步探讨介入治疗先心病的可行性,我院对部分先心病患儿进行了介入治疗,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收治的先心病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7例,女77例;年龄15天~13岁,平均年龄(5.1±2.4)岁;体重3.2~43.5 kg,平均体重(17.2±7.6)kg;住院时间4~30天,平均住院时间(9.1±4.7)天。术前经临床体检、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TTE)、X胸片检查,确诊为先心病,明确符合介入治疗适应症。经检查,将患儿按照心脏畸形分为: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32例;PS 21例;主动脉狭窄(AS)合并PDA 17例;PD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9例;PDA合并肺隔离症23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11例;PS合并PDA 5例;房间隔缺损(ASD)合并VSD 4例;ASD合并PDA 2例。
1.2 方法
9岁以下患儿,在给予丙泊酚基础麻醉的基础上,应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9岁以上患儿给予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X线、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监测、引导,依次对不同类型的先心病患儿进行介入治疗。先心病介入治疗方法分类:(1)房间隔造口术:BAS;(2)先心病堵闭术:PDA、ASD、VSD;(3)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PBPV、PBAVA;(4)血管栓塞术:CAVF、PAVF、体肺侧支;(5)球囊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COA。对PS+PDA先给予PBPV术,再给予PDA堵闭术;对PS+ASD给予PBPV+ASD堵闭术;对AS+PDA先给予PDA堵闭术,再给予ASD堵闭术;对PDA+VSD先给予VSD堵闭术,再给予PDA堵闭术;对PDA+肺隔离症给予PDA堵闭+侧支血管堵闭;对PA/IVS给予激光射频打孔+PBPV术;对PS+PDA先给予PBPV术,再给予PDA堵闭术;对ASD+VSD先给予VSD堵闭术,再给予PDA堵闭术;对ASD+PDA先给予PBAV术,再给予PDA堵闭术。手术后观察患儿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 果
本次研究的先心病患儿手术成功121例(97.6%),绝大多数患儿经过一次介入手术后可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操作时间为57~237 min,平均时间(112.3±23.7)min。术后经超声、造影检查PDA、ASD、VSD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周后复查,患儿经超声检查,恢复良好,血氧饱和度维持状态正常,动脉导管闭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心脏病,绝大多数患儿都需要手术治疗。先心病患儿供血困难[3],容易造成组织缺氧,严重影响患儿的成长发育。过去传统治疗先心病的方法是外科开胸手术,容易给患儿留下永久性疤痕,增加患儿的心理负担[4]。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医疗设备、器材不断完善。本次研究显示应用导管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24例,手术成功率为97.6%,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超声复查患儿恢复良好。这表明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心病技术具有可行性,且安全性高。
复合型先心病的介入治疗的发展、完善是以单纯型先心病为基础的[5]。复合型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不是仅仅将单纯型治疗操作简单相加,还需要更规范、娴熟、细致的操作,懂得对症分析,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方案。治疗复合型先心病要遵循两条原则:先选择技术难度系数高的,再做简单的;不能让后期治疗影响前期的手术效果[6]。例如:ASD合并PDA,因PDA堵闭术的难度系数较高,应先行PDA堵闭,此操作也是为了避免先进行ASD封堵再进行PDA封堵过程中导管对ASD堵闭器产生影响。遵循治疗原则进行手术,可以更顺利、安全的完成治疗。此外,介入治疗小儿复合型先心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例如PDA+VSD复合畸形,治疗此类患儿,术前我们要经检查准确评估患儿肺动脉压力,术中要了解肺血管的压力、阻力,必要时可通过药物试验来判断进行介入堵闭治疗的可能性。除了敲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合适的介入器材、娴熟的手术操作者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检查、了解患儿的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器材,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一次性介入治疗复合型先心病,可以取得可观的疗效。本次研究囊括了多种类型的复合型先心病,对症介入治疗,得到了较好的疗效,且并发症少,安全性得到肯定,在避免开胸手术的同时,不必承受二次介入手术的痛苦,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顾晓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发展[J].岭南心血管疾病杂志,2013,11(4):147-149.
[2] 谢玉梅.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评价[J].临床儿科杂志,2012,13(6):158-160.
[3] 张志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发展现状[J].临床心血管疾病杂志,2014,23(7):467-469.
[4] 钱晓明.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剖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15(8):179-182.
[5] 李淑芬.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国儿科杂志,2012,18(5):324-326.
[6] 赵永文.经导管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展进程[J].中国循环杂志,2013,13(9):23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