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化运动并非“反孔非儒”

2015-07-24徐萧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儒教礼教康有为

徐萧

一百年前,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狂飙,即“新文化运动”。普遍说法是,这场运动在倡导“科学”与“民主”的同时,主要内涵是“反孔非儒”。近些年,随着儒学的复兴,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了中国人与传统的联系,应予以否定。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不认同此种观点。在新文化运动所批判的对象中,三个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即“儒教”“孔教”“礼教”。其中“儒教”大致上包括了“孔教”和“礼教”两层概念。关于“孔教”,更多是特指康有为等人所鼓吹的那种“孔教”,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君主专制复辟势力。彼时,是康有为等倡立孔教活动的活跃期,他们主张把孔教奉为国教,列入民国的宪法,拥护袁世凯复辟,引起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深思。1913年,袁世凯“天坛宪法”草案第19条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事”,在国会上引起争论;后来这一争论由国会发展到思想文化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火索。

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礼教”,基本上也只是集中在儒学的“礼”的层面,即社会规范及制度层面,而少涉及“仁”“义”等概念,其矛头所向,基本是秦汉以后的家族皇权时代的制度规范。

实际上,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恰恰有不少的尊孔言论。如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胡适也认为,孔子“基本上是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

猜你喜欢

儒教礼教康有为
朝鲜朝对巫俗信仰的社会认知和二重文化信仰结构的形成
康有为撰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当代日本学界对“儒学日本化”问题的考察
从《舞姬》看立身出世主义的影响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儒教的牺牲者和守护者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