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为宗旨,成就每一个人
2015-07-21特力更
以服务为宗旨,成就每一个人
特力更/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院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天下事,不在难知,而在难行,不在难行,而在难知行合一。”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作为从事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始终秉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为满足“成就每一个人”教育理念的需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在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尊重个性发展,注重涵化教育
个体差异与个性化教育选择是当前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尊重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成就每一位学生,使其获得劳动的技能和生活的尊严,理应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杜威说:“教育的任务在于发现各人的特长,并且训练他尽量发展他的特长,因为这种发展最能和谐地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各成员间存在着鲜明的个体差异,即使是一个小的班集体,也是由很多不同个人特质、家庭背景、社区背景的学生个体组成的,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会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成长环境差别而有很大差异。因此,教育必须结合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施以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这是确保教育公平,践行“成就每一位学生”教育理念的前提。
注重涵化教育,实施环境育人,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环境育人是非常重要的育人渠道与育人手段。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强大的隐性德育因素,包括校园布局、建筑、园林等。特色文化设施、楼宇亭台的命名等都可以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环境因素中还包含着非物质文化环境,如校园文化积淀,学科或专业构成及其影响,学习氛围、学术氛围,教师队伍的敬业精神与业务能力、业务水平,学生就业发展前景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因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服务于人,学校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育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校理应充分重视并利用这些教育因素,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明确办学定位,优化办学格局
正确的定位是学校发展的航标。定位问题一度困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诸如移植普通专科教育、压缩本科教育等现象,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我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系统研究、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了“特色办学,质量立校,内涵发展”的办学策略。立足于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将建设服务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基地,提升职工文化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和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作为办学使命。
专业建设的水平与能力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需要能力的直接体现。在专业建设上,学院将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相结合,抓住锡林郭勒盟作为国家确定的“十三五”能源基地之一这一战略契机,紧紧围绕清洁能源生产与输出、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和现代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契机,改造传统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增设必需专业,构建适应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群,确保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前瞻性和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学院地处素有“草原明珠”之称的锡林浩特市,这里是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搏克之乡。为此,学院顺应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组建了民族音乐专业,成立了齐宝力高马头琴学院和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教学与研究机构。这些举措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围绕经济发展重点领域和所设专业,学院积极强化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我们尝试通过政策引导和分配机制改革,鼓励年轻教师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满足日益提高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需求;通过人才引进(包括柔性引进),吸引能源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草原生态、畜牧业与畜产品加工、民族文化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创建一支围绕区域重点经济领域的兼通教学、生产服务的“双师”师资队伍,切实为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做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
“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贴近生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是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调整、转型需求,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了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据此确定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专业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课证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学院已与许多企业合作构建“厂中校”,校企双方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和学院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一起承担教学任务。校企合作创新了学院的育人模式、优化了学院的核心资源、铺就了学生的成才之路、拓展了学院的服务空间。
为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是高校的社会职责。近年,在行业企业职业培训、岗位练兵、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中,利用学院的设施设备和师资资源优势,为地方提供各类非学历培训十万余人次,技能培训鉴定近3万人次,有力支持了行业企业节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
根据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搭建研究平台,为学校服务社会提供条件。学院先后创建了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蒙古文化研究所、中科院植物所草原科学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获得了一批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科技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科研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
提升职业能力,完善就业渠道
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分析,我们发现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专业技能不再是用人的唯一标准,敬业、忠诚、诚信等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创新、合作等通用职业素养越来越成为用人的重要标尺。为了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我们有针对性地实施了“三项工程”:投入1000万元实施三年一轮的教学“质量工程”,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人才工程”,每年投入200万元实施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工程”。通过这些项目,专业体系、课程体系与内容、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提升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确保学生就业无忧。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历史背景下,积极鼓励、引导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自主创业。为此,学院每年拿出不少于30万元用于在校学生的创业支持,同时为创业学生免费提供场地、设备,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业实现“成就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想。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就业工作中,我们实施了“三个第一责任人”工作机制:学院主要领导是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主要负责人是本系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主动开展工作,与各用人单位建立联系,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毕业生就业基地,铺就了一条条就业“坦途”。
良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声誉,是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的保证;一心育人的职业追求,是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创新的育人工作机制,是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秉持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关注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构建了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区域特色教育的新模式,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Development Alliance of Educ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