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整合中绽放生命的美丽
——淄博市临淄高阳中学耕道文化孕育课程硕果
2015-07-21徐洁
本刊特约通讯员 徐洁
在课程整合中绽放生命的美丽
——淄博市临淄高阳中学耕道文化孕育课程硕果
本刊特约通讯员 徐洁
作为山东省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项目校,高阳人致力于“耕道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整合”工作,已深入到改革腹地,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引起了多方关注。
“原先的语文课堂就像门窗紧闭、窗帘紧掩的教室,光线昏暗、密不透风,空气沉闷得让人昏昏欲睡。现在的语文课窗帘拉开了,窗子打开了,以到位。特别是,即使有的学校尝试做这项工作,课程整合也只涉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很少涉及国家课程。由于课程整合自身的综合复杂性,让很多学校望而却步。可贵的是,高阳中学以足够的实力与锐意改革的勇气打破了课程整合坚冰,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课程整合之路。校长卞玉陶自豪地说:“我们所创立的以‘耕道文化’为背景的‘耕道教育’纯粹是‘地方特产’、‘地方品牌’。我们的课程整合是从自家土地里长出来的。”
走近高阳中学的校园,处处可见“耕道文化”的影子,巍然屹立在校园中的贾思勰雕塑仿佛正在诉说着《齐民要术》中的核心生态农业思想。嵌在高楼上的“志存高远,气有阳刚”八个大字,昭示着高阳精神与师生自由生长的办学目标。走廊中的开放书架、内蕴深厚的国学文化解读,处处显现出“和谐生态,自由生长”的核心教育价值观以及“本道术”合一的育人理念。
高阳镇教委办主任徐翠刚介绍说:“高阳地处临淄西北,隶属于朱台镇,北靠博兴,西邻桓台。高阳地域为传统的农耕区,发展较为缓慢,经济相对落后,自古至今,均以农耕为业,深沉广阔的‘土地意识’、‘大地情节’植入民心。高阳中学的办学理念体系正是植根于高阳地域文化。”
卞玉陶校长作为地地道道的高阳人,从小耳濡目染,在边思考边实践中,成长为开疆辟土的教育精神践行者。卞校长细心品味高阳文化的深刻内涵,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将其归纳、引申、提炼为“核心农业生态教育”,叩问学校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提炼学校发展的教育哲学,构建了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耕道教育”品牌。
我曾多次聆听卞校长介绍“耕道教育”,每次都被他滔滔不绝、如数家珍、饱含感情的话语所感染。“耕道教育”提炼贾思勰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意蕴,以耕道文化为基础,立足学生生命发展,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以实现学生健康、全面、个性发展为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柔和的阳光弥漫开去,清凉的微风翩跹而来,还有那一树树脆生生的绿意……”这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高阳中学初三(2)班张丽君同学的切身感受。
那么,高阳中学的语文课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我曾经十多次深入高阳中学与老师们一起做研究,每次都被他们的执著、认真所感动,为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钦佩与骄傲。原来,丽君同学所说的是学校课程整合后发生的变化,课堂上,老师不再把一篇课文像掰花瓣一样细细碎碎地给学生掰开来看,而是将一束一束鲜花捧到学生面前。夏子杰老师上的语文课《描写成就斑斓》,让学生品析赏读了八年级上册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第五课冯骥才的《泥人张》、第七课的鲁迅的《雪》,第19课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部分文章段落,让学生看到了描写之花的缤纷多彩,闻到了描写之花的馥郁馨香。夏老师还与学生一起诵读了晏殊的词《蝶恋花》,赏析了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同时,在品析课文中描写技法的时候,夏老师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描写手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书面作文的写作与修改。不知不觉中,学生明白了阅读与写作本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也是语文的一部分。课堂整合的不仅是知识,还整合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精神与生活,仿佛面向学生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扇明亮的窗户……
“我们的课程整合是从自家土地里长出来的”
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操作方案,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和课程资源下倡导提出的,这不仅是课改的要求,更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课程整合需要教师之间协同合作,兼顾学校、学生、家长需求,增加讨论时间……意味着教师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时间来设计与发展课程。在现实中,由于教师工作繁重,同时受到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课程整合开发设计难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以“务本—循道—谋术—育人”的科学思路贯穿始终,以“生命、生活、生态、体验”为特色。学生们以全面发展的“真善美思勰少年”为目标,以三个维度十项内容的“真善美思勰少年”发展核心素养为标准去规划自己的发展轨迹。
“学生们的笑脸让我们不怕辛苦,充满改革热情”
拥有百年历史的高阳中学,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学生百分之百是农民的后代。这样一所基础条件一般的学校如何能承担起课程整合的重任呢?高阳中学副校长边惠操介绍说:“卞玉陶校长事业心强,具有改革精神,带领出了一支倾情农村教育,高素质、善研究的教师队伍。”教务处的齐国栋主任说得更直接:“是学生们的笑脸让我不怕辛苦,充满改革热情。”
我亲眼见证了高阳中学的老师们一次次的会议研讨,一回回的激烈论证,一场场的思维碰撞。智慧与付出让一条可资借鉴的课程整合实践行走路线新鲜出炉了:“走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拓展性整合”三条整合路径。首先,深入解读剖析课程标准,按照厘清教学目标—明确学科性质与思想—研究整理学科素养—探究学科内容—绘制思维导图的实施步骤进行。其次,发现科学合理的课程整合链接点。按照单元内容的整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设计,基于学科特色的课程整合四大模块具体实施。再次,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课程整合后,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贴近生活与社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体验,这契合了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突显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性,合作学习具有互动性、交往性、互利性特点,探究学习则具有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特征,这些学习方式在综合课程中更有利于发挥其独特作用,甚至可以说大放异彩。教师精心设计学案,将教学重心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学会了掌握重点的方法。学习方式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灵活与开放性,让学生学会了根据学习习惯和学习现状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成为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整合突破了控制型课程观,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使教师打破了固有的课程结构体系,摆脱学科界限的束缚,教师眼中的学生回归为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课程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探寻不同门类知识的内在联系,把各种知识资源组织和运用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课程不再是预设好的、外在于教师的客观存在物,而是教师可以自主运作的资源。
课程整合让教师看到的不仅仅是一节节的课,而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从更宏观的视野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总体设计。打破了多年来具有“忠实执行”取向的教师角色定位,让教师有能力跳出课堂教学的窠臼,站到了课程的高度思考教学问题,从而冲破了“教教材”的框框,实现了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根本性转变。这样的改革无疑深入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腹地,教学从零散走向整体,从狭窄走向开阔,从肤浅走向深刻。
“课程整合让我们在校园里找到了快乐与幸福”
说起课程整合的益处,老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王雪艳老师说:“课堂因整合而更精彩。”她在执教《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时,课前安排同学们阅读九年级《民族政策常识》第一课《民族平等》、第六课《民族语言文字》和第八课《宗教信仰》。课堂上,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民族的知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老师抓住时机提出学习目标和问题,孩子们结合学习材料逐一讨论解决。下课铃声响起时,大家仍意犹未尽。
赵婧老师说,通过合并、删减或添加等方法整合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料、史实、时事政治等资源融入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与督促,教师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建立了师生学习的共同体。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探索具有特色的研究专题,例如,从“论历史人物的功与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给李鸿章写封信”、“我与美国总统对话”等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又如,组织学生以调查、采访的方式来了解节日的由来及其意义等。通过实践与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了教师自身的探究和创新意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课程整合改变了学生的生命成长状态。课程整合能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将教学置于具体生活情境之中,重视学生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和实践体验,寻找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意义事件。
初三(1)班魏博成同学说,在学习《传染病》一课时,老师让学生结合地方教材九年级安全教育《艾滋病》的知识,这两部分内容的介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概念、传播和预防,明确了预防措施。让学生将生物知识用于现实生活,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老师还引进预防传染病的换水试验,让学生亲自体验了艾滋病的传播,从亲自做实验去体验艾滋病的可怕之处。学生全心投入课堂,体验深刻。此外,老师和我们一起绘制思维导图。将所有零散的知识,构建到了一个框架中,理清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初四(4)班常子恺的家长惊讶、欣喜地说:“我家有了一个会写诗的孩子!”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回家后积极主动学习,劲头十足。孩子去书店津津有味地阅读丛书,积极预习,兴奋地述说着课堂学习的情况……孩子在语文课上学习的多篇诗歌中受到感染与启发,由衷地说:“妈妈,我从来不知道诗歌竟然这么美,文字竟然这么美!”孩子大声地朗读在日记本上摘抄的很多小诗,然后自己竟拿起笔,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舞广袖,散芳菲,何须吟唱,何须掌声,最美的寂静就是最高的舞台,流年翩跹,时装素染……
初三(3)班王昊毅同学的家长述说了孩子的神奇作业:孩子在院子里测量一棵树的高度,手里拿着测角仪,测仰角,又移动多少米,再测仰角,随后在纸上拿着剪刀、尺子等做图。周末,孩子和几个同学一起去超市调查图书市场,进行计算、比较,最后帮助学校设计出了最佳购书方案。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是那么的高涨,满脸的笑容。期中考试孩子考试成绩都是A,比以前有了较大进步,还获得了科技比赛一等奖。实践作业给孩子带来了学习乐趣。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总是有形、无形地渗透在课程整合中。作为山东省中小学“1751”改革创新工程项目校,高阳人致力于“耕道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整合”工作,已深入到改革腹地,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引起了多方关注。高阳中学,这所位于淄博市临淄区西北一隅的农村学校克服了重重困难与挫折,高度自信、非常自觉地创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品牌与文化体系,成为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的实践样板。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